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長孩子苦作業太久,教育部“作業十條”能強力減負嗎?

文/俞楊

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

嚴禁給家長布置作業、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堅決防止校外培訓機構給中小學生留作業……

十條舉措,強力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日前,教育部官網公布《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了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十條要求”。

“作業十條”發布後引發社會熱議,家長們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學校能落實嗎?能先解散家長群嗎?為什麽越減負越累?

針對作業老大難問題,中國新聞周刊邀請升學規劃專家梁挺福,聊聊家長最關心的那些事。

“學習負擔更多是校外培訓強加的”

中國新聞周刊:學生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有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作業,其他年級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平均不超過90分鐘……將作業時間量化,如何避免導致僵化?

梁挺福:那就要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保證作業完成的質量。

首先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學生完成作業的平均時間,掌握一個布置作業的定量。對於學生來說,則需要學會在固定的時間內合理安排各科作業,保證自己按時完成作業。

其實這對學生來說是有好處的,能夠培養起孩子的時間觀念,盡量避免“磨洋工”的出現。

中國新聞周刊:合理布置書面作業、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作業,隨著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相繼進入中高考,這些作業會不會成為新的負擔?

梁挺福:會不會成為新的負擔,最終要看學校的落實情況。如果學校能夠做到合理安排科學探究和藝術欣賞項目作業,並不會成為新的負擔。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項目與傳統考試科目出入很大,部分老師、家長和同學可能暫時無法理解,從而消極應對,只為了應付交差,這和最初設立這些項目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並且,如果雙方配合不好,確實有可能給孩子造成新的負擔。

當然了,合理配置不同類型作業的初衷是好的,希望中小學生在課內學習之餘,能更多地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拓展眼界與視角,能夠從中找到學習生活的樂趣。

科學探究也好、體育鍛煉也罷,抑或是藝術欣賞、社會勞動實踐等作業,對於課內的學習都是相得益彰的。在多種類型的作業過程中,學生會收獲很多,比如探究的能力、學習的樂趣、強壯的身體。這些作業,都會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強自信,最終收獲成長和成績。

中國新聞周刊:嚴禁校外培訓作業被提出,作業從校園內外溢到校外培訓班,主要原因在哪裡?

梁挺福:把禁止留作業作為校外培訓機構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主要是為了杜絕“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等問題的出現。

之所以作業從校園內外溢到校外培訓班,主要原因在於:

其一,目前學生身上的學習負擔,其實更多的是過多、過度的校外培訓強加的,甚至是對校外培訓的重視程度遠遠高於校內的學習。

其二,很多家長的認知中,學習的主要目的仍是升學,沒有好的成績升學就會處於劣勢。校內減負,勢必會促使很多家長將目光投向校外培訓。

因此,在校內減負的同時,必須要強調校外的減負,否則只是“沾頭不顧尾”。

“取消跟手機相關的作業利大於弊”

中國新聞周刊:解散家長群,取消跟手機相關的作業,家長們“當務之急”的呼聲合理嗎?

梁挺福:有其合理之處。

家長群的定位,本應是建立起家長、老師之間的溝通渠道,更好地實現家校共建。但是在現實中,它已經成為家長被動承擔更多教育教學責任的“幫凶”。一個班級甚至有幾個群,使得本應該再簡單不過的家校溝通,變得更加複雜。

解散家長群,取消跟手機相關的作業,旨在希望老師能夠建立起與學生溝通的正常渠道。畢竟接受校內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渠道,不應該由家長代為轉達、監督。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小階段的學生,是可以正常理解老師的作業、要求,甚至是叮囑等內容的,這是對學生的尊重,更是信任。

至於取消跟手機相關的作業,利大於弊。首先,能用手機輔導孩子作業的家長確實是少數,還有大部分家長因為工作忙等原因,下班後未必還有精力進行輔導;其次,考慮到留守兒童家庭,這些孩子家裡可能只有老人,不會使用電子產品,更無法在手機上指導孩子完成學習任務。

中國新聞周刊:不給家長布置作業,是否也應給予家長一定的自主性靈活性?比如檢查作業完成與否,有能力教又想教……

梁挺福:完全可以的。孩子的教育,其實不只是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也很關鍵。家庭的教育會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對於孩子品性的教育,對於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等。這應該成為家長們的“自覺”,而不應該成為“被動”或者“硬要求”。

相信很多時間充足的家長會去幫助孩子檢查作業,輔導作業。即使沒有硬性要求,家長們也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輔導孩子學習。

不強加,尊重家長的想法與意願,相信這是大多數家長能接受的。

中國新聞周刊:在作業這個環節,孩子、家長、學校應分別承擔什麽角色?

梁挺福:在作業這個環節,主要還是孩子和老師的溝通,家長和學校起到輔助作用。老師上課講授的知識,孩子通過作業反饋給老師,這樣老師才能查漏補缺,因材施教。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學校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三個角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家長不能理解為可以不管孩子了”

中國新聞周刊:針對作業負擔,此前教育部和各省市都頒布過相關規定,此次“作業10條”的意義是什麽?

梁挺福:此次的“作業十條”,不再是一個泛泛而談的範圍,而是把作業的量明確具體地劃分出來,下一步需完善一些實施細則,那麽為孩子減負的初衷才有意義。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麽不少家長覺得,規定是一回事,學校執行又是另一回事?

梁挺福:不允許家長代勞學生作業、不得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是很好的,但是家長不能理解為自己就可以不管孩子了

在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家長與學校應該是共同發揮作用的,家長不能簡單地將學校要求家長的事情(比如督促學生完成作業),當做是來自學校的負擔。孩子的教育中,該家長承擔的部分還是要承擔。

就作業而言,批改作業是學校老師的工作,的確是不可以轉交給家長去完成的。

但是,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也應該對孩子的學習有所關注,比如關注一下孩子是否按時完成作業?作業完成的情況怎麽樣?學習的短板在哪裡?便於及時和老師溝通反饋,共同為孩子的學習“保駕護航”。

家長配合學校的工作(合理範圍內),不能簡單理解為“學校強加給家長的負擔”。

中國新聞周刊:頒布了若乾規定,但是老師、家長、孩子都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梁挺福:沒有理清楚在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學校應該發揮什麽樣的作用、家長應該是什麽樣的角色等問題。這個問題也與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過度焦慮有關係。

學校教育,應該注重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的功能,關於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培養。

家庭教育,應該側重關注孩子的人格、身心健康,教會孩子如何為人處世。

但是,一旦將本應該屬於學校教育的內容強加給家長,或者是將本應該屬於家庭教育的內容強加給學校,抑或是將本應屬於校內教育的內容交給“校外培訓”,勢必會讓家長、學校、學生都“不堪重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