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市公司投資收益破兆 竟加速機構股東減持離場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肖芮冬

上市公司2018年年報正持續披露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近年來企業的投資業務發現,目前上市公司的投資收益規模已超過1兆元;與此同時,企業投資收益佔淨利潤50%以上的公司不在少數。

但在此背景下,一些企業的重要股東似乎並不買账,特別是一些以股權投資為主的機構股東,已經無視獲利薄厚,選擇套現離場。

有分析人士指出,雖然上市公司可以對可出售金融性資產進行培育或變現,進而提振業績,但終歸屬於非經常性損益,企業如果淡化主業經營,非但難以仰仗投資一本萬利,更難免會為投資類機構股東的伺機退出做“嫁衣”。

破兆的“投資生意”

提起投資這件事,上市公司似乎是又愛又恨,生怕外界質疑他們顛倒主次,留下“不務正業”的印象。但從一些知情人士的口中,記者也能感知,只要財技運用得當,搞投資甚至是個“進退自如”的買賣。

作為一級市場項目的買家,小王(化名)與多家上市公司投資部門有業務往來,他告訴記者,僅憑財務投資一條道是不足以支撐上市公司利潤的,“投資者也會盯住企業投資收益在公司淨利潤的佔比,太高的會遭質疑,太低的業績承壓”。但好在這部分資產屬於可出售金融資產,小王表示,上市公司本著“實在不行就出售”的想法,讓股權投資這件事變得“可控”,總有一種辦法能讓企業的財報上見到亮眼的數據。

這筆生意到底有多大?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投資收益共計8258億元,較2017年同期的7343億元增長12.46%,為近三年來最高。此外,儘管2018年年報仍在披露中,但從已披露的前三年數據來看,A股上市公司投資收益在2017年已經突破兆,達到10974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若以去年前三季度投資收益同比增長10%以上測算,A股上市公司2018全年的投資收益也大概率會站到兆級別以上。

對此,小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現在上市公司的經營壓力來看,進行股權投資有利於公司通過產業整合提高競爭力或者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不過形式各異,“不排除現金流充裕的企業通過財務投資的方式進行資產增值的可能,但也確實為股權投資的另類玩法提供了土壤。”

他坦言,上市公司在處置可出售金融資產的時候,會優先考慮“自己人”,接盤者的背後實控人往往與上市公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股權結構上,不是近親就是“三類股東”,“這樣一來,資產售出的盈余歸入上市公司投資收益,而對資產本身,只不過是上市公司‘左手倒右手’的財技運用。日後時機得當,再次被上市體系收回也不是不可能。如此往複,投資公司成了賺錢的工具。”

近年來,涉足股權投資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通過參與私募股權投資或直接收購投資機構進行直投,已是上市公司發力投資的主流。據私募通的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在全市場各類型LP中,上市公司佔比達到3.2%,涉及企業高達1201家,也就是說近三分之一數量的上市公司均有涉及私募股權投資業務。

“股權投資的回報不會在當期就看到,但作為LP參投或直接設立基金做項目直投,每年也會獲得不菲的分紅收益,這也為上市公司換來了估值溢價的空間。儘管部分對賭後會產生商譽,但在利潤兌現前期,這些資產都是增厚公司業績的來源。”華南某私募投資總監向記者表示,利益驅使下,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加大對股權投資機構的布局。記者查閱上市公司公告發現,去年至今,有近30家上市公司通過全資、參股子公司的方式取得私募管理人資格,其中部分已經完成備案,注冊私募基金類型多數為股權投資。

為投資機構做“嫁衣”

然而,股權投資也並非能使上市公司一勞永逸,“獲利回吐”的投資本性也令一些上市公司開始經歷舒適區內的煩惱。

前述小王表示,上市公司做投資是具有主觀性質的,但從PE類股東或投資類財富公司等股東的利益出發,逢高套現離場也帶給上市公司壓力。“上市公司是不願給投資機構做‘嫁衣’的,一方面會影響股價走勢,另一方面也會造成股權的分散。”

從近日發布2018年年報的城投控股來看,該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9.03億元、同比增長115%;在投資收益方面,其去年實現投資淨收益6.27億元、佔淨利潤11.70億元的53.59%。值得關注的是,城投控股在此前兩年的投資淨收益也佔據相當比重——Wind數據顯示,2016年,其投資淨收益12.15億元、佔當期淨利潤21.79億元的55.76%;2017年其投資淨收益達到14.52億元,佔當期淨利潤17.67億元的82.17%。

不過記者注意到,城投控股股價在2015年底探至12.76元/股後,接下來的一年中上漲52.90%,隨後便開始下泄;2017全年其股價累計下跌近56.74%,僅當年4月就下跌35.14%。

為什麽該公司市值波動會如此劇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其發布的財報數據中發現了一些端倪。該公司2017年年報顯示,包括公募基金、個人投資者和私募基金在內,其前十大股東無一例外地進行了減持。僅2月22日披露的信息顯示,其前十大股東共計減持4.28億股、佔總股本比例約為16.89%。

可見,該公司投資收益的增長並未帶給主要投資人減持的動力,反而走出了一波減持狂潮。以二股東弘毅(上海)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稱弘毅基金)為例,城投控股在2013年曾引入其作為戰略投資者解決資金緊張問題,彼時城投控股的控股股東上海城投集團向弘毅基金出讓2.99億股、佔總股本10%,每股轉讓價6元、合計轉讓價格為17.93億元。2018年,弘毅基金選擇退出,最新公告顯示,弘毅基金擬減持的不超過1.26億股約佔公司總股本5%。以3月26日收盤價7.82元/股計算,弘毅基金或將套現近10億元,浮盈2.29億元。

有分析指出,城投控股遭遇大股東接連離場的原因或在於其近年來的淨利潤下滑。年報數據顯示,該公司淨利潤已連續三年出現下滑,2016年~2018年其淨利潤分別為20.95億元、17.59億元、10.28億元,同比分別下降42.63%、16.05%、41%。不過也有分析指出,與城投控股這類地產公司相似,很多企業面臨著業務轉型的壓力,儘管部分產業引導資金會傾斜於此,但投資人往往無視“錢比貨多”的未來期許,而選擇落袋為安。

可見,投資業務對上市公司來說是把“雙刃劍”,尤其在A股市場中,企業市值的穩定受到基本面和投資者情緒等多方面因素的牽製,即便有投資收益佔淨利潤比值升高,也難免會成為PE、投資機構等股東加速離場的催化劑。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記者表示,“一分為二看,上市公司適當進行投資業務,可以提高企業閑置資金的價值,但投資收益終究要歸為非經常性損益之中,並非企業盈利的長效機制,而且這樣做也會加大企業的債務融資杠杆。在當前背景下,企業不應該在資本運作方面花太多精力,而是要回歸主業經營的軌道。”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