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疾病從動物到人,再從人傳到動物,並把病原體釋放到環境,是種不可避免的循環。

▲最後一片淨土“淪陷”!智利南極科研基地暴發疫情 36人新冠檢測呈陽性。新京報我們視頻。
文|張田勘
近日,南極出現新冠病毒引發輿論關注。
據媒體報導,智利位於南極的貝爾納多·奧伊金斯·裡克爾梅基地出現新冠疫情,有36人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36人中26人為陸軍現役人員,10人為負責基地維護的平民。
他們近日在該基地履職期間出現新冠症狀,軍方及時進行了人員輪換,並對基地進行全面清潔消殺。
南極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寒冷,人少,企鵝多。新冠病毒“跑”到了南極,著實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千防萬防,還是沒能防住新冠病毒擴散到南極
南極出現駐地人員被感染與智利的薩亨托·阿爾德亞艦有關,該艦在11月27日到12月10日之間訪問了涉事基地。此後薩亨托·阿爾德亞艦發現了疫情,208名船員中有3人確診並被隔離。
現在提到的“南極出現新冠”,只是人作為病毒的載體登上了南極,下一步要確認的是,當人把新冠病毒帶到南極時,是否會讓南極的野生動物染上新冠病毒。
有研究人員提出,應對南極的企鵝、海豹等動物進行核酸檢測,看看是否染上新冠病毒,且應對野外環境進行消毒,如使用消毒液,高溫或紫外線消毒,或者焚燒病毒可能汙染的物品。但南極科考工作人員認為,在站區和基地內可以對環境消毒,但對於野外環境是不可能消毒的。
這意味著,如果涉事基地有人染上新冠病毒,而且在基地外的環境中工作和逗留過,就有可能讓新冠病毒釋放到環境。南極氣溫低,病毒生存能力強,病毒如果被冰封在南極冰原下,很可能多年後再釋放出來威脅人類,且隨著融化的冰山漂流到世界其他地區。
但這一切目前還只是推論,但新冠病毒會隨著人類的活動足跡傳遍全球的許多角落,是大概率事件。
儘管南極是人跡罕見之地,但對於南極的科考活動沒有因疫情的蔓延而終止,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監測全球氣候變化。可考慮到要為全球保留一塊淨土,8月份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COMNAP)提出要大幅減少各國科研人員到南極的考察和科研,許多國際合作、實驗和實地考察等項目都已經取消,其他部分項目則僅被允許開展基礎性工作和數據收集。
其中,澳大利亞和德國的科考人員計劃將削減50%,紐西蘭將削減66%。且科考人員抵達南極洲後將進行新冠病毒檢測,並保持社交距離。
減少對南極的科考的確會影響許多科研項目,尤其是全球變暖科學證據的獲得,如監測融化的冰蓋和變暖的大洋並把監測結果和數據提供給各國和聯合國,以此為依據制定氣候政策,可考慮到目前阻止新冠病毒進入南極環境如冰層,是疫情蔓延之下更為重要的選擇。
現在看,不幸的是,新冠病毒還是被人類帶到了智利在南極的基地,可能以後還會擴大到整個南極。
▲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疾病從人傳播到環境是不可避免的循環
新冠病毒擴散到南極,也賦予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樣的老話題以新含義。
如果說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可以作為人類存在的一大關係,那麽人與自然的關係則是另一大關係,用人與人關係排序之後的第7倫來表示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不妥——此前社會學家是把人與家庭、親朋好友、陌生人的關係等逐一列次,最後才算上人與自然的關係,為第7倫。
但人與自然的關係絲毫不亞於人與人的關係。前者中也包含很多亞項,如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人與水和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如果統一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就要理解今天為何新冠病毒在人際間的傳播,並傳到南極。
新冠病毒最初可能是從動物傳播到人,但是什麽動物,現在並沒有定論,也許是蝙蝠、穿山甲,也許是禽類。
一種疾病從動物到人,再從人傳到動物,並把病原體釋放到環境,是種不可避免的循環。例如新冠病毒從動物到人,再從人到動物(水貂),又由人到環境,如病毒被人類帶到南極。但作為人類,至少可以減少這種循環的發生。
要減少和避免這種循環的發生,也就是減少和避免人獸共患病的產生。從人與自然關係的角度來說,這就需要減少對野生動物的捕獵、接觸,做到尊重野生生物並與之和平共處,至少別過度打擾南極這樣的動植物棲息地,讓地球多保留一份淨土。
□張田勘(專欄作者)
編輯:陳靜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