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俄羅斯首次公開核武器使用條件,強勢警告戰略對手底氣何在?

自去年8月2日美國宣布正式退出《中導條約》以來,美國在軍備方面動作頻頻。面對美國不斷施加的軍事壓力和威脅,俄羅斯方面態度非常堅決。

近日,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在《紅星報》發表文章指出,如果俄方的戰略對手發動導彈攻擊,由於俄方無法立即確定導彈是否搭載核彈頭,將認定受到核打擊,從而有權利發動核反擊。

“任何來襲導彈將被視為搭載了核彈頭,”文章寫道,“導彈的發射信息將被自動轉給俄羅斯軍事政治領導層,他們將依據即時情況決定(俄方)核力量反擊的規模。”

根據這套政策,俄方不僅會對核武攻擊發動核反擊,而且在遭到“威脅國家生存”的常規武器攻擊時,也可能發動核反擊。一旦獲得關於向俄羅斯或其盟友領土發射彈道導彈的“可靠信息”或在敵方對俄方“至關重要”的政府或軍事設施發動的打擊“可能導致(俄方)核力量無法反擊”的情況下,俄羅斯可動用核武器。

這是美俄軍事矛盾的一個最新注解,那麽在核領域,俄羅斯有何底氣跟美國叫板?

說起俄羅斯的底氣,得從蘇聯時代建設的那個龐大的核武庫說起。在這兒,需要明確一個詞的含義,那就是“魔幻三俠”核打擊體系。

所謂“魔幻三俠”,就是指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和彈道導彈核潛艇這三類分別部署於陸地、空中和海洋的核打擊平台。在這方面,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龐大遺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具體來說,俄羅斯現有陸基戰略導彈SS-18 Mod6“撒旦”液體燃料洲際導彈46枚,每枚可攜帶10枚50或80萬TNT當量分導核彈頭;SS-19M3陸基洲際導彈20枚,每枚可攜帶6枚40萬噸TNT當量分導核彈頭;SS-25“白楊”陸基洲際彈道導彈72枚,攜帶單枚8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SS-27 Mod1“白楊”M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78枚(其中機動發射型18枚、井式發射型60枚),攜帶單枚8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SS-27 Mod2“亞爾斯”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102枚(其中機動發射型90枚、井式發射型12枚),可攜帶3枚50萬噸或6枚15-3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但泰勒&弗朗西斯在線的資料是4枚1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

總計陸基戰略導彈318枚,核彈頭總數1138枚。

在海基核力量方面,俄羅斯擁有32枚SS-N-18M1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每枚可攜帶3枚分導核彈頭;96枚SS-N-23M1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每枚可攜帶4枚分導核彈頭;48枚SS-N-32“圓錘”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每枚可攜帶6枚分導核彈頭。

目前總計擁有潛射洲際彈道導彈176枚,核彈頭總數768枚。

俄羅斯現在擁有25架圖-95MS6、30架圖-95MS16和13架圖-160戰略轟炸機,可供攜帶的空射巡航導彈核巡航導彈、核炸彈616枚。

上述雄厚實力構成了俄羅斯向美國叫板的底氣。那麽,俄羅斯為什麽要向美國叫板呢?

這就涉及到美俄之間的深刻矛盾了。美俄矛盾主要有三大塊組成:彼此認知、地緣矛盾和軍事博弈。

先說彼此認知。川普在其上台後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明確聲稱,俄羅斯的“野心”是美國面臨的3大主要挑戰之一。美方認為,俄羅斯想要構建一個“有悖於美國價值觀和利益的世界”;在這樣的認知下,雙方的軍事對峙自然有增無減。

再說說地緣政治矛盾。在地緣政治領域,美俄雙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中東和歐洲。

中東問題的節點就在於敘利亞問題。敘利亞戰爭中,美軍曾打死俄羅斯雇傭兵,俄羅斯因此揚言報復;歐洲方向,美俄地緣矛盾也絲毫沒有緩解的可能性:美國在羅馬尼亞等國部署的反導系統令俄羅斯寢食難安,雙方的地緣政治矛盾還在不斷上升,已經成為結構性矛盾。

隨著上述兩個領域的矛盾激化,軍事矛盾開始變得日益不可調和。

去年美國進行洲際彈道導彈反導試驗後,俄羅斯宣布進行了核動力巡航導彈的試驗作為反擊。彼時,普京在發布國情谘文時自豪地宣布,俄羅斯測試了新核武器,包括新型核動力巡航導彈,這款反導系統無法攔截的導彈是“無敵的”,可擊中世界任何角落。

接著美國以退出《中導條約》和《開放天空條約》還以顏色;近日,美國陸軍首次在互聯網上公開了新型高超聲速導彈飛行和打擊目標的視頻。俄羅斯“任何來襲導彈將被視為搭載了核彈頭”是美俄軍事矛盾的一個最新注解。

那麽,接下來川普該如何接招?

筆者認為:首先美國將繼續完善反導系統。這個完善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繼續進行洲際彈道導彈的反導試驗,另一方面則加強在俄羅斯周邊部署反導系統,力圖從防禦的角度把俄羅斯的核武庫的效力降到最低。

其次是豐富自身的核打擊與反擊手段。比如研發和部署新型隱形戰略轟炸機與彈道導彈核潛艇,並重新部署陸基巡航導彈,由此擴大對俄羅斯的戰略優勢。

美國是否因此能夠達到戰略目的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世界將因此變得更加不太平。

作者:楊震(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編輯:蘇展

責任編輯:蘇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