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左尊右卑?急性心肌梗死也玩這一套?

既往教科書或急性心肌梗死(AMI)相關指南常將「新發或可疑新發左束支阻滯(LBBB)」作為AMI的診斷依據,同時認為合併LBBB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推薦行急診血運重建治療。然而,與LBBB相對的右束支阻滯(RBBB)卻似乎有意或無意地被忽視了。那麼,AMI伴新發RBBB就不重要了嗎?難道在心肌梗死的世界中也崇尚「左尊右卑」?今天我們還是從一個病例講起。

當造影結果與預期不一致……

患者67歲男性,既往有高血壓、吸煙史,數小時前修理草坪時出現心前區鈍痛,程度較重,向右肩、上頜放射,無心悸、呼吸困難、出汗、頭暈、噁心等,休息後略減輕。入院時心電圖表現為新發RBBB(圖1)。急查cTnI明顯升高,且呈動態升高,於就診後6小時達峰。

圖1 A,既往心電圖;B,急診心電圖


我們簡單整理一下該患者的診斷思路:首先,根據肌鈣蛋白明顯升高伴有胸痛等臨床表現,AMI的診斷應該是成立的;其次,患者心電圖無連續兩個相連導聯ST段抬高及新發LBBB,應考慮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另外,患者目前無明顯血流動力學障礙、惡性心律失常及機械併發症等表現,同時合併cTnI升高,故風險分層應為高危。

基於以上的診斷和危險分層,根據《2015 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管理指南》的建議,需採取早期侵入治療策略,在24小時內完成血運重建即可,不需要急診介入乾預。因此,接診醫師給予了積極的雙聯抗血小板、抗凝、擴冠、調脂等治療,並在第2天安排了冠脈造影。

造影結果十分出人意料。一般而言,NSTE-AMI多由白色血栓不完全堵塞冠脈所致,但是該患者冠脈造影卻發現右冠近端完全閉塞(圖2),與我們所預期的並不一致。

圖2 急診冠脈造影

雖然冠脈造影結果與預期有所出入,但好在患者在植入支架後好轉出院。

AMI伴新發RBBB,真的不需要急診造影嗎?

雖然該患者的治療結果可謂「皆大歡喜」,然而當我們回顧整個治療過程時,似乎有一些地方並不「和諧」:既然患者冠脈完全閉塞,此時越早開通血管獲益越大,但是患者心電圖僅僅表現為新發RBBB,並不滿足急診介入指征。所以,我們也只能在做完冠脈造影后感嘆一聲,如果早點乾預,效果可能會更好。

那麼問題來了,AMI伴新發RBBB真的就沒那麼重要嗎?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右束支的血運供應。右束支細長,其近端由前穿隔支和房室結動脈共同供血,中段和遠段由源於前降支的前穿隔支獨立供血。因此,前降支近端閉塞時,僅由單支血管供血的右束支中遠端極易受累,從而發生傳導功能障礙;相反,單獨右冠狀動脈閉塞,一般很少引起右束支缺血。也就是說,AMI合併新發RBBB,一般暗示左主乾或前降支近端受累。

再者,RBBB會引起繼發性ST-T改變,比如右胸導聯ST段下移、T波倒置,可掩蓋AMI早期缺血、損傷性ST-T改變,或使ST段抬高的幅度顯得不明顯,即掩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Eur Heart J上發表的一項臨床研究發現,AMI合併新發RBBB的院內死亡率甚至高於AMI合併新發LBBB(18.8% vs. 13.2%,P=0.015)。

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建議,AMI合併新發RBBB應與LBBB一樣作為急診血運重建的指征。

左右同等重要,指南推薦急診冠脈造影

幸運的是,《2017 ESC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採納了上述意見,提出當患者出現持續性心肌缺血癥狀時,新發RBBB和新發LBBB同等重要,推薦行急診冠脈造影。

也許有人會問:AMI伴新發RBBB其罪犯血管多為前降支,那這個患者受累的血管卻是右冠狀動脈,這個怎麼解釋?其實,這類患者中罪犯血管為右冠狀動脈者並不少見,其機制可能為右冠近段血流的阻斷導致右室擴張,機械的拉伸累及走行表淺的右束支。

總之,在急性心肌梗死面前,新發LBBB和新發RBBB同樣地位平等,都需要急診行冠脈造影。這一新觀念希望大家能銘記在心。

參考文獻:

[1] Ibanez B, James S, Agewall S, et al. 2017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 39(2):119-177.

[2] Pozen JM, Mankad AK, Owens JT, et al. New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as a Criterion for Emergent Coronary Angiography[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015, 7(12):569-571.

[3] Roffi M, Patrono C, Collet JP, et al. 2015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6, 37(3):267-315.

[4] Widimsky P, Rohac F, Stasek J, et al. Primary angioplas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should new onset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be added to future guidelines as an indication for reperfusion therapy?[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 33(1):86-95.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