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父子冒著丟掉性命的風險,從國外帶回一件寶物,救活了無數中國人

在世界文明交流的歷史上,中國有不少好東西都被外國借鑒學習,比如指南針、絲綢、活字印刷術乃至中醫藥文化、服飾刺繡等等。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我們也曾引入國外的文化事物,甚至如今我們的日常食材裡,就有不少是“舶來品”。

比如說巧克力,中國本來是沒有這麽甜蜜又苦澀的東西,當巧克力在清朝時期進入中國,康熙皇帝就成了第一個嘗試的人,當時他把這東西當成西洋藥物,喊它“綽科拉”;

再比如說,冬天去大街小巷走一走,你也許會聞到陣陣誘人香氣,這香氣來自一種軟糯香甜的食物烤番薯,凜冽的寒風中捧著它在路上走,心裡滿滿都是幸福感。番薯,也不是中國原產物,它本身是南美洲特產。

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叫“時到時擔當,無米再來煮番薯湯”,沒米飯吃了還有番薯充饑呢,只要到不了絕境,人就要樂觀積極地往前看。在過去,糧食生產水準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的年代,番薯是家家戶戶的老本兒,我們的祖輩也許就是靠著番薯活下來的。

番薯是個寶,饑荒年代少不了。那麽番薯怎麽會來到中國呢?話說地理大發現之後,番薯就被西班牙人帶去了菲律賓等一些地方栽植。而當中國的歷史還處於明朝時期,不少人已經意識到海外充滿機會,想走出國門去做生意賺錢。

明朝萬歷年間,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和他的兒子陳經綸正好便在呂宋(即菲律賓)打拚,父子倆在那裡發現了番薯這種神奇的植物,他們還記得,國內鬧饑荒時人們吃不飽肚子,對種植環境要求高的農作物,一碰到年景不好便歉收!

番薯就不一樣了,它對種植環境要求不高,耐旱、高產,生吃熟吃都可,容易加工,也容易讓人飽腹,味道還十分香甜!唯一的難題是當時島上的西班牙人,不允許任何人將番薯私自帶出境。

如果陳家父子想將其帶回國內,勢必要冒著丟掉性命的風險,因為西班牙人的關卡檢查是非常嚴格的。妙就妙在,陳家父子想了個好主意,“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且往船的纜繩上弄了些汙泥做掩飾,還真就瞞過了檢查,將番薯藤帶回國內來。

這一年是1593年,“大如拳,皮色朱紅,廣種耐瘠”的番薯被陳家父子帶回明朝,他們事先已經“得藤苗及栽種之法”(《金薯傳習錄》記載),回國之後便聯合官府一起將番薯種植推廣。從此,這件寶物便在中國的土地上四處生長起來,如果沒有引入新糧作物,清朝人口不會出現這麽驚人的爆炸式增長:

乾隆六年,在籍人口超過1億;五十多年後,在籍人口突破3億;道光三十年,人口約4.3億。陳家父子可謂功不可沒,我們的祖祖輩輩能在困苦的年代堅持下來,一定有番薯的功勞在裡頭,雖然如今稱頌陳振龍父子的人沒有那麽多,但他們做的貢獻卻一定會被歷史銘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