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球國債規模創新高:國家債務多高才算“高”

  全球國債規模創新高:國家債務多高才算“高”

  債務規模處在高位與債務危機是兩碼事。國家的債務多高才算“高”?答案是,看信譽。

  近日,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最新一期《財政監測報告》,關注全球政府債務膨脹所帶來的風險。

  IMF的數據顯示,全球國債規模已處於歷史高位。平均而言,目前,發達經濟體的債務已達到了GDP的106%,這是二戰以來的最高水準。在新興市場和中等收入經濟體,債務與GDP之比平均達到50%,達到了20世紀80年代債務危機時的水準。

  IMF的警告有沒有道理呢?當然有,因為政府債務水準太高肯定不利於長期的增長,它限制了國家投資於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等對增長至關重要領域的投資能力。

  但也可以說,沒道理。因為債務多高才算“高”?這很難說清楚。歐盟在《馬斯特裡赫特條約》裡規定政府債務比重不能超過GDP的60%,但日本已經達到了240%,能不能說日本到了債務危機的邊緣呢?

  債務似乎總是給人一種負面的感覺。其實,債務,特別是國債,是人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制度創新。

  在16世紀,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皇帝為了籌集對法戰爭的資金,利用其領地荷蘭聯邦的議會的信用來為其發行債券。原因很簡單,皇帝信用不高,自己借錢支付的利息太重。在債權人看來,皇帝和國王總有一天會去世,老國王的債務是否會得到新國王的承認也不確定。而議會是永久性機構,其信用度要高於國王。

  哈布斯堡皇帝為了長期以低息籌集巨額資金,將用於償還本息的稅收權交給了荷蘭議會。1542年又將設立新稅種以及決定財政支出的權限交給了議會。荷蘭聯邦議會以未來的稅收收入為保證金,以市場交易的方式發行債券,供投資者自由購買。這就是最初的國債。

  哈布斯堡皇帝在無意中進行了一次制度創新,把皇帝的“私人債務”轉換為面向市場發行的“公共債務”。在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後,來自荷蘭的威廉繼承了英國的王位,威廉把這套制度帶入了英國。

  英國將其發揚光大,但它的宿敵法國卻一次次遭受財政危機的困擾。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由於法國國王經常違約,投資人對法國國王的債務要求較高利息。18世紀後半葉,英國國債的平均利率為3.7%,而法國信用最好的也達到了6.1%。

  戰爭的背後是財政。高利率意味著法國在戰爭中付出更高的財政成本。由於英國的良好信譽,在拿破侖戰爭期間,法國大量的資金反而流入交戰國英國手裡。

  所以,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的失敗並非偶然。相比法國,市場更加相信英國能贏得戰爭。

  國家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對國際資本的競爭,哪個國家能夠大規模、低成本、可持續地吸引到新鮮資本,哪個國家就會獲取競爭優勢。高效的國債制度是一個國家融資能力的體現,是決定著國家興衰的重要因素。

  說到底,債務規模處在高位跟債務危機,仍是兩碼事。會否有危機,還得看債務是不是真的高。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國家的債務多高才算“高”?答案是,看信譽。

  □趙柯(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孫劍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