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俏:從5大趨勢看中國經濟的未來

  意見領袖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本文作者:劉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院長)

  第二十二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12月19日舉行。本次論壇以“預見正在發生的未來”為主題,匯聚“光華思想力”研究成果與光華各項目創新思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出席論壇並發表了主題演講。

  “高速增長階段(工業化進程)結束之後,如何保持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速?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最大的不確定性。” 劉俏在演講中說,對全要素生產率未來增速的判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對中、長期中國經濟的判斷。

  劉俏分析了當下中國經濟發展五大趨勢:趨勢之一,全要素生產率成為增長最重要動能;趨勢之二,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位置向上遊邁進;趨勢之三,強大的國內市場與消費的基礎作用;趨勢之四,有效市場、資源優化配置與提升投資收益率;趨勢之五,提高居民收入佔比,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他表示,這五大趨勢很大程度會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的需求情況,從而驅動產業格局的形成與變遷。

  以下根據演講實錄整理:

  劉俏:

  大家早上好。剛才主持人介紹到光華管理學院在2019年有40多位教授的研究成果被作為“十四五”規劃的底層報告。這個成果在今年“十四五”規劃制定過程中,起到相當有分量的促進作用,其中很多提法反映在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建議文稿裡面,綱要文件裡面也會有所體現。

  我簡單結合今天的論壇主題,把這裡面重要的幾個結論或者說是幾個可以預見的未來大趨勢提綱挈領分析一下。

  2035年的遠景目標,總書記講的非常清楚——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分析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對應什麽狀態時,很自然會從人均GDP的角度分析。2019年光華思想力研究團隊用人均GDP衡量、購買力平價等國際通用的可比較的指標來做了一些較為仔細的測算。從經濟總量意義上來講,大致到2035年經濟總量翻一番,人均GDP也翻一番。這給我們提供了思考理解未來5至15年發展的大致的數量基礎。

  屆時,我們達到人均GDP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達到3.5萬國際元,大概對應美國、日本、歐洲國家在本世紀初的水準。我們可以基於這一基礎來倒推現在以及未來15年的時間,應該設定什麽目標、尋找什麽的大的趨勢。

  趨勢一

  全要素生產率成為增長最重要動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時候,提到了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我們未來的第一大趨勢,就在於全要素生產率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能。

  在改革開放40多年時間裡面,中國保持了全球領先的增長速度,背後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保持全要素生產率的高增速。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理論來解釋,過去的增長主要是靠人口紅利,靠勞動力的大量投入,資本大量投入,這裡面有很多在金融體系各方面的創新。同時因為中國在完成工業化進程,所以說在全要素生產率方面保持很高增速。基本上天時地利人和,都齊聚在過去40來年的一個階段裡面。

  大家看到2010年開始,我們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之後,全要素生產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了下來,接近2%左右。在工業化時期,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比較容易,但是工業化結束之後,在服務業、服務業主導的背景下,保持比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就變得比較困難。這是我們現在面臨比較大的挑戰。

  我們做了一個測算,如果以2035年為錨定年份,屆時如果要實現中國全要素生產率(TFP )水準達到美國的65%,那麽未來15年中國年均TFP增速需要超過美國1.95個百分點,保持2.5%到3%的增速水準,這個挑戰比較艱巨。“十四五”規劃不管是建議還是綱要草案,對這個問題都有非常多的反映。

  從四大優勢發掘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來源

  全要素生產率最堅實的來源是什麽?不可能通過經濟政策,而是需要從供給端、需求端綜合改革來形成。應該說,經過在這麽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後,還有四個對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有利的比較優勢。

  第一個是有“再工業化”的可能性。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結束,中國在進行產業數字化轉型,本身意味著通過數字化轉型方式再進行一次工業化。這本身會帶來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最堅實的來源。

  第二,“再工業化”需要的基礎設施,我們把它叫“新基建”,這裡面大量的投資也會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堅實的增長。

  第三,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現在製造業佔到GDP的27%-28%。未來5到10年在一定比例上保持穩定份額。製造業的不斷發展也將為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帶來空間。

  最後也是最可靠的一點,畢竟還有非常開闊的改革開放的紅利可以釋放。因為現在資源配置效率比較低,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的深入,如果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這裡面蘊含著廣闊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空間。可能未來5到15年在這方面將會看到很多變化。

  趨勢二

  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位置向上遊邁進

  第二個趨勢也是分析過程中感受比較深的一點,未來5到15年,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將艱難但很頑強地向上遊邁進。

  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參與度較高,中間品的進口、出口,參與度非常高,這表明我們依賴全世界,同時表明全世界依賴我們。這是好消息。另外一方面,在中間品或者是價值鏈裡面,我們還是相對於處於中下遊,比較依賴國外的供應商。

  根據麥肯錫去年對中國很多關鍵領域的對外進口依賴度做出測算,這份報告顯示,我們供應鏈、產業鏈方面對外依賴度非常高,不是那麽堅實,也不是那麽安全。未來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方面需要有所作為。現在按照上遊程度來衡量,我們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其實得分並不是特別高。

  價值鏈上遊程度=本國中間品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上遊指標)-本國出口中包含的外國中間品比重(下遊指標)。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8年40個主要開放經濟的平均位置是0.04,美國是0.29,明顯處於上遊。而我們的位置偏中下遊。在國際循環日益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未來5到15年怎麽改變我國的價值鏈位置是很重要的工作。

  趨勢三

  強大的國內市場與消費的基礎作用

  第三點給大家簡單提一下,因為講到“十四五”規劃,特別提到新發展格局。這裡面特別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為什麽強調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強調消費基礎作用?我們做了對OECD的國家大樣本做統計分析:高收入國家人均GDP與外貿依存度之間是反向關係,也就是說國家隨著人均GDP的提升自然而然進出口佔GDP的比重會降下來,這是大國經濟演進的客觀規律。中國也大致遵循這樣一個規律。我國出口在2006年曾佔GDP36%,2019年已降到18%了,未來5到15年時間還進一步下降。這意味著未來中國製造,中國的生產可能更大比例是服務於國內市場。怎麽形成國內的強大市場,怎麽促進消費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是未來可能需要思考的問題。整體上看,現在的居民消費率比較低。

  展望2035年會有這判斷,隨著強大國內市場的形成,隨著消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的發揮,居民消費率將從現在的39%提升到接近60%,其中服務消費在總消費中的佔比將從目前的44%提升至60%。這意味著經濟社會產業格局將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正在發生。

  趨勢四

  有效市場、資源優化配置與提升投資收益率

  第四個趨勢是跟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投資資本收益率相關的。因為《建議》中,大家特別注意到非常關鍵的提法是“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效市場理解方式很多,我個人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建立有效市場,最大的著力點是在於形成強大的市場價格決定機制,使得價格引導資源有效配置,提升投資效率。

  中國本身有很廣闊的投資空間。經過這麽多年的高速投資階段,目前人均的資本存量仍然只是發達國家平均的40%左右,未來有非常多的投資機會。

  同時我們看到,城鎮化本身帶來投資機會。《建議》提到投資的關鍵作用。那麽,關鍵作用怎麽發揮?前提是有效配置,把投資配置到應該去的地方,應該去的城市、行業或者新型領域。現在主要問題是投資效率不高,投資布局不夠合理,存在典型的資源錯配的情況。

  我們研究也發現,投資效率不高將帶來宏觀杠杆率比較高。同時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大家對城鎮化很憧憬,但是從對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的一項分析看,到目前為止88%的地級市人口是不足的。這個是經濟意義上的不足,實際人口遠遠低於理想的人口。理想人口規模有利於新行業崛起,有利於投資效率提升。從這個角度來講,未來你需要什麽?你需要一個有效市場,需要有價格的錨把資源配置到能產生收益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金融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意義非常大,這也是為什麽強調中國需要有一個REITs市場,需要有股票市場的重要原因。

  趨勢五

  提高居民收入佔比,消除城鄉二元結構

  最後一個趨勢是更重要的、更長期的,也是一個正在發生的變化。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需要提升消費能力和意願。現在收入分配方面有兩個問題,一是收入分配給居民部分是偏低的,我們測算只有大約43.3%,也就是一年一萬美元的GDP裡面,可支配收入只有三萬人民幣,美國這個數據大概是63%。這導致居民部門在消費方面的潛力意願沒有完全挖掘出來。第二是分配不公平程度,雖然沒有再加劇,但是水準仍比較高。

  未來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居民收入分配在國內產出中的佔比,以及降低分配的不公平程度。這在《建議》裡面有非常多的體現。

  這裡面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的問題。光華思想力課題組預測了一下2035年長期的遠景目標的規劃:農業佔比僅為3%左右,就業人口降到6%左右,這意味著未來的十幾年時間裡面,將會有超過20%的就業人口完成重新配置,需要配置到高端的製造業或者高端的服務業。這裡面有很多的基礎性工作要做。他們待下來之後,他們的消費意願,消費能力是我們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的前置條件。

  我再舉個例子,根據光華思想力的測算,我國目前城市化率是60%左右,到了2035年會達到75%甚至80%左右。隨著城鎮化率提升,未來可能有將近4億人會尋求在城市住下來。他們去什麽地方,住在哪裡?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思維模式創新,需要通過具體改革來促成。

  未來5到15年,我們將看到歷史上最大的城鄉協同互動,大面積的勞動力重新配置,這背後金融服務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的相應的建設,將成為中國未來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動力。上述五個趨勢很大程度會決定我們未來需求的情況,從而驅動產業格局的形成與變遷。

  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介紹:作為北大工商管理教育的主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是亞太地區最優秀的商學院之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