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鵝眼:波蘭“煤都”轉型路 老礦區變身藝術集散地

位於波蘭中部的貝爾哈托夫電廠,裝機總量432萬千瓦,是歐洲最大的燃煤發電廠,1988年建成,至今仍在運轉。近年來,能源結構中煤炭佔比過高和愈發嚴重的城市空氣汙染問題,正困擾著波蘭社會。【鵝眼第188期,攝影:Kacper Pempel 編輯:阿薑】

此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的召開地卡托維茲位於波蘭南部,產煤佔波蘭全國的98%以上,因此有波蘭“煤都”之稱,也是歐洲汙染最嚴重的煤礦開採地之一。煤礦的長期開採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國土浪費、水源汙染、空氣汙染等惡性問題層出不窮,對全體居民福利和地區經濟發展影響很大。目前為止,卡托維茲已經關閉了數十個礦區,其中一個最古老的礦區,位於尼其佐維茨區的維喬雷克礦區在今年3月關閉。波蘭的老礦區改造、能源轉型,涉及與經濟民生、社會文化情愫的多重博弈。圖為成功改造的尼其佐維茨區霧霾漸漸驅散,藍天重現。

在過去一個世紀裡,尼其佐維茨曾是煤礦工人的生活區,煤礦工人在二十世紀初就將這裡設計建造成為一個設施齊全、自給自足的社區,建有麵包烘爐、軋布機、豬舍、洗澡間、洗衣房等。

直至九十年代礦業沒落,尼其佐維茨變成了臭名昭著貧民區,犯罪率很高。後來,得益於社區的優化及三屆氣候變化會議的籌辦,政府投入治理,礦區的貧困和犯罪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環境品質也大幅提高,當地民眾的生活逐漸改善。今日的尼其佐維茨區已經改造成為一個歷史古跡街區,工業氣息濃厚、房價低廉,吸引了大批外來人口遷入居住。

波蘭最古老的維喬雷克礦區在今年3月關閉後,36歲的插畫師格熱戈日·許迪第一次留意到身邊花草和樹木散發出的香氣,“這太不可思議了,過去從沒有意識到有樹木生活在這裡,因為以前運煤車在路上飛馳,沙塵滾滾,植物的味道都被塵土遮蓋了”。

尼其佐維茨區留下豐厚的工業遺產,這些成為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許迪常常在自己的美術作品中描繪這個街區裡的建築和生活。許迪是數百名搬到該地區的人之一,他們被當地的工業遺跡和經濟適用的住房所吸引。

許迪在家中做飯,他的妻子亞歷山德拉抱著他們九個月大的女兒。

生活在這裡的藝術家們說,他們作品的靈感只能來源於那個輝煌的礦業時代。26歲的姑娘卡塔日娜·德帕是一名寶石匠,她利用煤礦石設計珠寶。

卡塔日娜說,對我而言,煤礦不僅僅是能源,它展現了全新的面貌,可以稱之為酷酷的黑色黃金。圖為卡塔日娜拿著鑲嵌煤炭的銀戒指。

現在,卡托維茲變成一個極具藝術氣息的城市,居民得以享受明亮的陽光,在咖啡店內度過閑暇時光。

尼其佐維茨區保留了許多古老的城市建築,有令人留戀的老街,還有不少百年歷史的工業遺址。一間教堂的入口,窗外是明淨的藍天。

一對新婚戀人行走在尼其佐維茨區的老街上,建築的古樸質感讓畫面顯得很文藝。

當地球迷在聚集在一起,為一場即將開始的足球賽呐喊助威。

已經關閉的維喬雷克礦區,不再有昔日的熱鬧景象。當然,對於政府關閉礦山,改造老礦區,也遭到很多人的抵製和反對。目前,波蘭全國約有82000人從事與煤礦開採相關的工作,其中有一半人集中在卡托維茲及其近郊。對於以礦業為生計的人來說,關閉礦區這個決定顯得非常殘忍,相當於剝奪了他們唯一的生存來源。

波蘭環保部發言人帕維爾雖然倡導老礦區改造,能源轉型,但他也毫不諱言社會上對礦工生計的擔憂。他認為,重工業轉型地區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但礦工們經過一定的職業培訓,他們的技能還能在其他行業得到利用。圖為維喬雷克礦區內一名礦工從衣帽間拉下鐵鏈,取他的衣服。

對礦工來說,礦業時代令人懷念的還有那種集體精神,儘管它同時意味著要同擔風險和艱苦。圖為礦區中的礦工走在泥濘的路線上。

在礦業時代,礦工需要鑽入暗無天日的礦井底直面惡劣而危險的工作環境。在維喬雷克礦區裡貼著一張海報,上面寫著“爸爸,請你注意安全”。

克日什托夫·扎維沙是一名礦工,今年32歲,他說,以前的社區氛圍好太多了,在周五或者周六晚上,大家都會出來喝一杯,一起吃點燒烤,但現在我都不認識新搬來的人了。

離開礦山的日子安全而平靜,克日什托夫帶著妻子瑪格達萊納和他們八歲的女兒蘇珊娜一起去鸚鵡花園玩。

茱莉亞放學後,克日什托夫牽著女兒的手,帶她回家。沒有了工業時代的喧囂,城市重新歸於平靜。

波蘭舉辦氣候大會,借此促進國家內部的老礦區改造,能源轉型,以非常積極的態度配合世界環境保護工作,值得讚揚。作為本次氣候大會的舉辦方,波蘭如何改造老礦區,應對低碳轉型,解決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也值得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借鑒。尤其以波蘭老礦區治理實踐中的經驗教訓為參照,有助於檢查我國在改造東北老礦區存在的不足,在城市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