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問功利:深圳的科學雄心

“基礎科研的發展之路”論壇現場。(本文圖片均來自未來論壇)

撰文 | 邸利會(《知識分子》主筆)

責編 | 李曉明

5月25日,在2019年未來論壇·深圳技術峰會上,主持人饒毅和季向東、勵建書、毛淑德、夏志宏等科學家和馬化騰同台討論,主題是 “基礎科研的發展之路”。

馬化騰說,“我們做應用創新,就是在科學家拓展的疆土上去建樓,基礎研究是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我覺得這個意義是更重大的。”

這是近期第二位談論基礎研究重要性的深圳企業家。此前的5月21日,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時,沒有隻談華為面臨的危機與挑戰,而是談及國家的未來,要依靠教育,要重視基礎研究。

無獨有偶,以上談話的坐標都是在深圳。最近,在美國舉一國之力遏製華為的時刻,孕育了數家高科技巨頭企業的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意外 “走紅”。

以務實和贏利為本的企業家,和科學家坐而論道,談論“無用”的科學,開始大手筆投入基礎科研,這是深圳的新天氣。

馬化騰: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

深圳動作

深圳需要基礎研究麽?最近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做了一次極好的闡述。

他說,芯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他說,華為在編的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和專家超過15000人,負責把金錢變成知識,開發產品的應用型人才超過60000,把知識變成金錢;他還說,華為一直支持企業外的科學家進行科研探索。

不僅是華為,互聯網巨頭騰訊也有大手筆。

去年11月,騰訊投入10億元設立了 “科學探索獎”,用於資助青年科學家做長期性的重要研究。今年5月15日剛剛啟動了新一期的中國計算機學會與騰訊的合辦的犀牛鳥基金,將技術領域的研究命題開放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學者。

在深圳本土誕生、成長的明星企業的這些舉動釋放了重要的信號。那麽,深圳市政府如何看待基礎科研呢?

在此次 “深圳技術峰會” 上,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介紹說,深圳每年拿出1/3的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用於基礎研究,今年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將超過40億元。

在過去的兩年,深圳相繼成立了兩個省級實驗室(從事網絡空間信息研究的鵬城實驗室和從事生命信息、創新藥物、醫學工程等方向研究的深圳灣實驗室),成立了10個諾貝爾獎實驗室(也包括菲爾茲獎和圖靈獎),成立了13個基礎研究機構。此外,在吸引境外高端緊缺人才上,深圳某些區也設立了一些稅收的優惠政策。

除了資金、政策,如何吸引和培育人才也是重要的一環。

在此次論壇有關基礎科研發展的討論中,馬化騰坦言,深圳的高校資源還不算強,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雖然有一些好大學,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聯繫還不夠密切。

他說,過去十幾年,深圳的科技園區的人才主要靠的是外圍的輸入,未來要長期發展,深圳需要加強對教育的投入,包括建立更多的高校、醫學院等。之所以提到醫學院,是因為如果沒有好的醫學院的支撐,將不會有良好的醫療,很難吸引很好的人才。當然,吸引人才的策略也應該包括了營造良好的人文藝術氛圍,比如建立更多的博物館、藝術館。

曾任南方科技大學數學系創系主任的夏志宏直言:我們對基礎科學不夠重視。作為一名數學家,夏志宏感到提高國家整體的數學素養十分必要,很多技術最本質的問題就是數學問題,希望國家對基礎科學投資更多,而且是投資給年輕人。

“深圳市建了很多的’諾貝爾’實驗室,這當然是一個好事,但從科學的角度,其實應該讓將來有可能拿諾貝爾獎的年輕人來深圳工作,科學家做出成就,往往是在獲獎之前。” 他說。

夏志宏:美國西北大學Pancoe講席教授,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家委員會委員。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論壇嘉賓、同樣作為數學家的勵建書把數學分成了兩個部分——

“陽春白雪” 的部分好比攀登珠穆朗瑪峰,追求的是到達的高度,而不是以實用為目的:“從珠穆朗瑪峰上面一旦有需求的時候,往下衝,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下面一旦有需要的時候,一時之間要衝到珠穆朗瑪峰上面的話,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高度”。另一部分,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的基礎,如果做應用,他欣賞那種理論有高度,又應用有價值的科研。

勵建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家委員會委員。

同樣作為基礎學科的天文學,看起來也似乎離開生活很遙遠。但就是這樣仰望星空的學科,也有意想不到的重要的 “副產品”——

清華大學天文系主任毛淑德說,我們導航的GPS用的是物理學、天文學裡面的相對論;而WIFI的發明緣於從嘈雜的背景中提取微弱的黑洞異塵餘生信號。“發明這個技術的天文學家其實給天文台帶來了幾億美元的專利費,所以有時候看似沒用的東西其實非常有用。” 他說。

毛淑德:清華大學天文系主任,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家委員會委員。

物理學家、上海交通大學鴻文講席教授季向東認為,物理學最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世界是如何工作的,很多研究在一開始不會意識到有什麽用處。

“物理學在20世紀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發展,特別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原來其實都是一批比較聰明的人在那裡想這個世界是怎麽工作的,但是現在看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GPS不但用到狹義相對論,還用到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包括半導體,你不了解量子力學,半導體便不可能。現在很多量子計算或者量子通訊,都用到量子力學。” 他說。

季向東:上海交通大學鴻文講席教授,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家委員會輪值主席。

不過,相對於創造物理學的知識,季向東覺得,物理學最重要的一點還在於學會怎麽去解決問題,學會怎麽發現,如果很多人都能學會這個方法,那麽就能在其他領域起到更多創新性的作用。“我希望深圳的大學物理系能有四五百人去學物理,技術創新各個方面,光學、量子力學、材料科學,很多都是和物理密切相關的。” 他說,“深圳以後應該需要很多物理學家”。

作為生物學家的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表示,生物學是基礎和應用很難分開的學科,年輕人可以學習一些基礎學科,而後既可能選擇繼續研究基礎問題,也可以選擇適當時間通過應用工作而直接服務人類——

“基因是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它告訴我們生命是什麽,幫助我們推測生命的起源。同時,基因相關的技術有直接的應用。基因分析對於診斷疾病很重要,基因操縱對於治療疾病很重要。我在80年代研究生期間,發現了一個影響果蠅神經發育的基因,這一基因缺失導致果蠅腦很大,而找到這個基因再把它導入突變(也就是“有病”)的果蠅後,又可以恢復(也就是“治療”)果蠅的神經發育問題。這一套分子生物學的原理和技術,本質上類似於人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只是工藝不同。而我們的學生,經過類似的培訓後,也比較容易投身於人類基因的診斷和治療。人類基因治療很早提出,經過30年的工藝改造,近年終於可以適用了,它對於人類有很大意義。”

饒毅:論壇主持人、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家委員會委員。

麵包與麵包屑

論壇結束之際,一位在企業工作、從事物流網絡運籌規劃的博士的提問顯得意味深長:

剛才有物理學家說自己的研究 “就是沒用”,底氣很足,但是從做多年工程研究的經歷來看,基礎研究可能有用,但概率真的很小。科學家在做基礎研究的時候,是否完全不需要考慮社會價值,而是全憑個人興趣?

這顯然並非個別的認知。

現場觀眾。

季向東就此問題回應道:“並不是說大家都要去做’無用’的東西,科學最初是好奇心驅動,只有掌握了原理,才有可能進行創新,這一點非常重要。而不是我們現在很多時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系統的去研究它的原理。”

“這個社會得允許一部分人做’無用’的東西,允許他們去看天上的星星、看白雲、看流水”。他借機呼籲, “希望我們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深圳,能夠越來越多的容忍那些’沒有用’的研究。”

這個問題讓饒毅想起來美國科學物理學會第一任會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教授亨利·奧古斯特·羅蘭(Henry Augustus Rowland,1848-1901)1883年發表在《科學》上的一篇文章,其中涉及中國人的描述非常刺激——

“如停止科學的進步,隻留意其應用,我們很快就會退化成中國人那樣,多少代人以來他們都沒有什麽進步,因為他們隻滿足於應用,卻從未追問過原理,這些原理就構成了純科學。中國人知道火藥應用已經若乾世紀,如果正確探索其原理,就會在獲得眾多應用的同時發展出化學,甚至物理學。因為沒有尋根問底,中國人已遠遠落後於世界的進步。我們現在隻將這個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當成野蠻人。……當其他國家在競賽中領先時,我們國家(美國)能滿足於袖手旁觀嗎?難道我們總是匍匐在塵土中去撿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麵包屑,並因為有更多的麵包屑而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嗎?不要忘記,麵包是所有麵包屑的來源。”

基礎科學對深圳重要麽?深圳是要麵包,還是麵包屑?

至少從這屆的深圳技術峰會看,無論是與會的科學家,還是工程師出身、作為企業家的馬化騰,抑或是深圳市政府,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們幾乎如出一轍,深刻體認到基礎科研的價值,給出了加強基礎科研的有力的信號。

引領改革開放40年的深圳,如果認為科學重要,那麽其他地方呢?

附論壇對話實錄(略有編輯,未經確認):

【主持人-饒毅】:歡迎大家來到今天的討論,我先介紹一下各位來賓,坐在我旁邊的是物理學家、上海交通大學的季向東教授。數學家、浙江大學高等研究院的勵建書教授;大家都認識的,騰訊董事會的馬化騰;再是我們隔壁清華大學天文系主任毛淑德教授,清華大學在落後北京大學132年之後終於建立了天文系(呃,年數有所出入)。最後一位是數學家,美國西北大學講席教授夏志宏教授。

去年未來論壇·深圳技術峰會討論了一個問題,深圳所屬粵港澳灣區何時可以追上舊金山灣區,這當然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問題。今天我們換一個課題,在我們今天的國際形勢下,首先想請“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辦科技園”今天到場的代表馬化騰先講一下,你覺得在這樣的形勢下面深圳可以做什麽,對科技和教育有何建議?

【馬化騰】:前不久朋友圈刷屏,這個可能大家都知道。我想在灣區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是具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地位,在深圳定位數字灣區中的科技創新核心區,我想我們有優勢,但是也有一些劣勢。你很明顯感覺到深圳的高校資源其實還不是太強,坦率講,但是灣區內其實有很多很好的大學,灣區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的密切聯繫程度還欠缺一些,這可能還是未來需要再強化的。像香港、廣州的科技大學,深圳的這些科技企業,其實沒有聯繫那麽緊密。過去十幾年,更多的還是外圍輸入性的人才聚集到深圳的科技園區中,然後成長起來的。

我想未來要長期發展,可能還是要強化這一塊,要加大教育人才方面的投入,深圳其實也意識到這一點,深圳在最近這一兩年應該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包括更多高校的建立,包括像醫學院的成立,大家也談到一個科技發達的地區,醫療、教育都是非常重視的,因為來這邊的人才其實也看中這幾個點。一個醫療不夠發達的城市,很難吸引很好的人才,但是這個醫療背後又和醫學院是密切相關的,你很難想象沒有一個強大的醫學院,怎麽有好的醫院資源,這是未來在灣區中深圳應該要更加關注的幾個點。剛才王立新副市長也提到了吸引人才方面,不管是灣區內的人才流動的便利性,包括它的稅收優惠等等,應該說看到最近一年變化很大,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我想在各種外界情況的變化下,各界對這方面的共識、認可和決心是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了,可能很多需要爭辯的現在大家不用爭辯了,都很清楚往前走,不要猶豫,速度在加快。很多決策應該是更快,我想這樣才能打造整個灣區,尤其是深圳地區的創新持續能力。

當然還有一點,上一次也是這個論壇,我聽到教授提到了好的人才聚集到一個創新的城市,還需要有人文方面的發展,否則的話它隻講科技,人文不夠,很多人才其實也是很難長期保留。我想深圳目前在加大人文藝術方面的投入,打造為均衡發展的創新城市,這個前景是非常好的。

我先說這麽多,謝謝。

【主持人-饒毅】:讓我看看是否需要參考卡片。哦,說明一下,凡是好的問題是我自己提的,不好的問題是卡片上提的。馬化騰談到教育和醫療部分,其中教育問題,我們請夏志宏老師談談。您在南方科技大學做了幾年系主任,還常來往中美,你覺得深圳的高等教育有哪些優點?哪些需要提高的部分?

【夏志宏】:這是你的問題是吧?我覺得深圳的城市發展從經濟開始,慢慢的有了這個需求,高等教育的需求才開始,很長時間經濟發展非常快,那時候人也比較年輕,過來創業,逐漸的開始對高等教育需求體現出來,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小孩多了,需要教育,二是高科技產業多了,也需要發展高等教育以及尖端的研究。這幾年南方科技大學和深圳大學開始,都是深圳市政府給了很大的財力、物力以及非常貴的地皮,發展高等教育,比如說南方科技大學,這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2015年我過來南方科技大學創建數學系,經過幾年的發展,這個系從成立到最後我們有博士招生資格,總共花了才兩年多時間,這在中國可能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做到,中國一般學校要拿到博士點可能要辦學十幾年,國家政策給了我們非常大的支持,像深圳市的發展一樣,給了我們特殊的政策,只要我們的實際水準夠了,達到博士點的水準,就給我們博士招生資格。南方科技大學的其他很多系都是這樣,很短的時間之內發展的特別快。當然深圳的速度是跟中國其他地方不一樣的,需要快速的發展。

我來了以後的感覺,整體上,中國對基礎科學不夠重視,所以我作為一個數學家,希望國家對基礎科學投資更多。比如說人工智能,剛才周以真教授也講了,其實它最本質的問題是數學,而且本身的數學教育不僅對數學有用,而且對所有的大學生、中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對他們將來無論是做數學、工程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不僅數學家們做一些有用的東西,而且提高數學整體素質,這個非常重要。

深圳的科研方面的投入其實也非常大,這幾年基礎科學方面也是很大。剛才市長也講到現在深圳市做了很多實驗室,所謂的諾貝爾獎得主實驗室,這個當然是一個好事,但是我們希望的,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並不是希望已經拿到諾貝爾獎金的人到深圳來發展,而更要重視的是將來可能拿諾貝爾獎的人到深圳來發展。你看所有的科學家的成就,往往並不是說他們拿了諾貝爾獎金以後還能做什麽,而是這些科學家能找到真正的將來能拿諾貝爾獎的這些人到深圳來工作。

從科學角度來講,我們需要這些人,但是我們更多的精力應該放在將來能拿諾貝爾獎,將來能做出非常重大成績的人,尤其鼓勵非常年輕的、將來看好的這些人,讓他們來做。

【主持人-饒毅】:有些人不太幽默。去年的論壇我開玩笑說“田剛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被人撰文批判,說只有前十位才能說是“最”什麽。在沒有說數字的情況下,我就不懂“之一”為什麽不能是百中之一、萬中之一呢?所以今天我再介紹一下:夏志宏和勵建書兩位數學教授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二、之三(呃,好像有語病)。請勵建書老師說,數學到底有什麽用?為什麽我們要重視數學?深圳要不要重視數學?還是說數學我們只要抄?

【勵建書】: 我覺得數學的研究,首先它有一個方面,我們作為數學或者開頭的視頻裡面田剛講到的陽春白雪的那一部分,那個我們是追求它的高度,而不追求它的應用,不管它有沒有應用,所以它的目標、它的價值判斷都不是以應用為標準的,也許這個跟任正非先生最近講的珠穆朗瑪峰可以做一個比喻,我們需要有這樣的高度,這個高度眼前不見得一定能轉化成一個實質的經濟價值或者什麽,因為我覺得從珠穆朗瑪峰上面一旦有需求的時候,往下衝,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下面一旦有需要的時候,一時之間要衝到珠穆朗瑪峰上面的話,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高度,這是數學的一個特殊之處,它有這樣一個文化的、文明的層面,是不以現在的應用價值為判斷標準的。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它的應用,應用我不用說,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的基礎,數學應用的研究當中,我特別看中的是它真正可用的應用,而不是說我用一個應用的題目來寫一些更多的文章,所以基礎研究我覺得現在數學的工具還不夠多,這是數學家比較慚愧的一件事情,現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那麽需要數學,可是我們還沒有發展足夠多的數學工具,或者是已有的數學工具還沒有更好地應用,我深深感受到技術科學對前方的應用是有直接價值的。

我舉一個例子,在港科大眾多的同事當中,我認識一個化學公司的朋友,他的技術非常有高度,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代表了世界最高水準,我在跟他的交往當中深深體會到一點,他的研究跟一般做工程的人給我的感覺不一樣,他的研究是既對化學學科的透徹理解,甚至是對物理和量子力學的深度理解,在這個基礎之上他做的產品非常非常有高度,所以我說我們科研的一個目標就是兩句話,一是理論有高度,二是應用有價值,這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主持人-饒毅】:我要說明一下,勵老師的兩位兒子都畢業於數學系,他確實相信他對數學的推崇。

不過,雖然數學家很有深度,但我覺得高度可能不一定在數學,高度在天文,毛老師天天仰望星空,研究不太可能在一萬年之內有實用價值的學科。毛老師你覺得清華設立天文學系代表貴校有何進步,你自己在這個方面是怎麽想的?深圳是不是也應該設立天文台?

【毛淑德】:深圳肯定要建立天文台。我先糾正一下饒教授的錯誤,今天到場的不是數學愛好者最多,而是天文愛好者最多。馬化騰先生也是天文愛好者,所以其實天文愛好者最多。我首先得強調一下,北大的基礎學科為什麽這麽強,全是因為清華的緣故,至少清華做了重大的貢獻,可能清華的教授都有心裡非常痛苦的地方,1952年院系調整的時候,所有物理系的好教授都到了北大,我希望饒毅教授不要忘了我們的貢獻。當然清華最近確實完成了數理化天地生基礎學科的布局,當然也不是說今天才開始。天文確實是讓人開闊心胸的一個學科,當然你也可以問天文有沒有用,這當然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天文裡面涉及很多基礎學科,像物理學,我建議饒毅教授也來做天文學,我們知道一個基本的問題是宇宙當中有沒有生命,當然可能更廣義的意思是生命應該怎麽來定義,像這些問題其實是基礎學科裡面一個非常學術的問題,所以我建議饒毅教授可以稍微考慮一下,以後是不是要改行到天文來。

你說清華重視天文學科,現在確實是整個學校在這方面很重視,我們也希望跟全國的各大高校,包括北大一起,能夠把中國的天文學科給做上去。我想強調的是天文學看上去沒有用,但其實是非常非常有用的,我們的導航GPS用的是天文學裡面的相對論,而且我們手機用的Wifi,很多人都覺得跟天文會有什麽關係呢?其實技術的發現,有一部分是天文學家的貢獻,當時霍金預言黑洞異塵餘生的時候,有些科學家用望遠鏡去搜尋黑洞,在《自然》上面發了一篇小文章,後來他們發現Wifi找射電信號的時候,要處理的問題是信號弱、噪音強,所以發明了一套變換技術軟體硬體的方法,後面發現跟Wifi裡面的困難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技術天文學家其實給天文台帶來了幾億美元的專利費,有時候看似沒用的東西其實非常有用,剛才饒毅說是不是建議深圳考慮天文台,我覺得當然考慮,因為長期當然有用,短期可能看不出實用的價值。

【主持人-饒毅】:我也更正一下自己,前兩年聽了一位做光學成像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他指出他們改進顯微成像的技術過程中參照了天文如何分析圖像,因為天文分析圖像需要解決分辨率的問題,所以天文學偶爾也是有用處的。

我們請物理學家季向東老師說一下。物理對至少上一個世紀是很有用的,上一個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這一個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物理學本身既與基礎有很強的關係,也對應用有很大的推動,你有什麽想法?順便問一下,你準備還在交大工作多少年,什麽時候搬到深圳來?

【季向東】:剛才數學家和天文學家都勸饒毅老師要學一點數學和天文,我現在勸饒毅要學一點物理,不過你可能在實驗室當中經常在用物理,剛才王市長講到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家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感到很興奮,因為今天在台上的這些人全是做基礎研究的,數學、物理、天文,沒有化學,剛才主持人講到化學家。基礎的重要性我想慢慢的大家意識到了,前幾天任正非答記者問裡面,我看到有兩次提到學好數理化,物理學科最主要的目的是研究這個世界是怎麽工作的,我覺得這個在於今後高技術的發展中應該是起到一個非常重要作用的。我在美國很多年,我發現在美國學物理的學生找工作是沒有問題的,大家對學物理的學生非常非常歡迎,我想深圳以後對學物理的人也非常非常歡迎。前幾年國內高考有的時候都覺得物理不重要了,不修,現在大家都意識到學物理確實非常重要。剛才饒毅老師提到物理學在20世紀的時候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特別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原來其實都是一批比較聰明的人在那裡想這個世界是怎麽工作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GPS不但用到狹義相對論,還用到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包括半導體,你不了解量子力學,半導體不可能。現在有很多量子計算或者量子通訊,都用到量子力學。

剛才饒毅老師說的有一點我不太同意,他說21世紀可能是生物或者其他科學的世紀,我想21世紀也可能還是物理學的世紀。我想如果我們把量子計算、量子通訊都發展起來的話,還是會帶來新的改變。但是,在國內學物理不是非常非常多,就像北大、清華每年招一兩百人,但是學計算機、學其他科學的都是四五百人、上千人,剛才講到技術的發展比較創新,其實物理學最重要的一點,它不是創造物理學的知識,而是學會怎麽去解決問題,物理學家為什麽到了其他學科,生物、化學,還有其他,都能做到有很多創新成果,因為物理學教會了他怎麽做discovery,這個非常非常重要,能夠學到一套怎麽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很多人把這個方法學會了,在其他的領域當中就能起到更多的創新性的作用。我想深圳以後應該需要很多很多的物理學家,我希望深圳的大學物理系能有四五百人去學物理,我想這樣的話對於技術創新各方面有促進,剛才提到光學、量子力學、材料科學,很多的東西都是跟物理密切相關的。

最後我再說一句,我們這兒幾位都是做數學、天文和物理學,其實最初的源頭,數學也好,天文也好,物理學也好,不是說做有用的科學,現在我們每天就在說做什麽有用,我覺得功利性太強,我們現在說做所有的報告有什麽用,我自己做的可以說沒什麽用,有人說找到暗物質有什麽用,我說沒什麽用,你在這兒造個天文台有什麽用,找到暗物質有什麽用。但是其實有用、無用只是一線之間,有很多在做沒用的東西,法拉第當年在做電學研究的時候,你說有什麽用,他沒有意識到一定有非常大的用處。

【主持人-饒毅】:我們允許觀眾提問題。

【提問1】:我想提問給馬化騰先生,產學研整個的產業鏈平台打造,騰訊乃至深圳市政府有沒有相關的一些想法?未來如何跟兄弟城市廣州、上海乃至北京的競爭或者合作?我從北京過來的,謝謝。

【馬化騰】:我覺得整個產業鏈其實還是相當複雜的,不是一家企業或者一個城市能夠完全承擔很多的,當然現在科學也是無國界,需要全球的創新資源能夠聯動,我們所在的IT領域,芯片、作業系統,到軟體,到應用等等,整個生態鏈其實需要協同發展的。

我想中國在應用領域方面在全球來說是比較創新的,尤其在移動互聯網方面,但是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我想這是需要國際之間,也需要全國有科研創新能力的各個城市之間更加協同發展。可能過去有些競爭、壓力,大家協作少一點,但是我想未來的協同發展,尤其是在政府投入更大的資源,包括高校資源,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改革,能夠釋放出這邊的潛能,真正把產學研的優勢能夠發揮出來。現在大家到了一定時候應該更加關注產學研真正如何更有效率的滾動,因為這個確實太重要了,謝謝。

【提問2】:大家好,我比較感興趣剛才一個話題,科學研究到底有用、沒用。剛才做物理的老師說我做的東西就是沒用,底氣很足,其實我當時也做過很多基礎理論方面的東西,只是說我們是做工程方面的,那麽多年的經歷下來,我感覺其實有用、沒用,最後從數學的角度來講,是一個概率問題,因為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可能看不到,但是確實你也始終可以講它可能有用,但是它的概率可能很小。我的問題是我們有的時候是不是在自欺欺人,有時候概率真的很小,我們在做基礎研究的時候還是要考慮它的價值,不能說我就是看不到,但是我就是要做,完全就是個人興趣,社會價值是不是在做的時候完全不需要考慮?

【季向東】:剛才我講的時間太長了,饒毅把我打斷了,我並不是說大家都要去做無用的東西,我實際上想說的是科學最初是好奇心的驅動,也就是說想知道原理上是怎麽真正工作的,有些東西你只要掌握原理是怎麽工作的,你才能進行創新,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現在有很多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沒有系統的去研究它的原理,你知道系統的原理以後,你創新就會非常有利,所以現在這個大環境之下,並不是說所有人都要去做一些無用的東西,而是說這個社會環境得允許一批人,有一部分人,可以做無用的東西,就讓他去想,去看天上的星星也好,看白雲也好,看流水也好。

美國有些科學基金隻資助人,而不是資助項目,這些人是聰明的腦袋,他總是能做出好東西來,所以我們希望現在的資助,國家也好,各個不同的省也好,能資助一些人去做一些不是非常針對今天的問題的一些研究。

我希望我們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深圳,能夠越來越多的容忍那些沒有用的研究。

【主持人-饒毅】:剛才觀眾提了幾個問題,我們的嘉賓也回答了,他們每人再講一句總結,然後我代表大家邀請生物學家補充(呃,也就是請我自己)幾句。

生物學是基礎和應用很難分開的學科。基因是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它也告訴我們生命是什麽,幫助我們推測生命的起源。同時,基因相關的技術有立即的應用。基因分析對於診斷疾病很重要,基因操縱對於治療疾病很重要。我自己在80年代念研究生期間,發現了一個影響果蠅神經發育的基因,這一基因缺失導致果蠅腦很大,而我找到這個基因後,把它導入突變(也就是“有病”)的果蠅,又可以恢復(也就是“治療”)果蠅的神經發育問題。這一套分子生物學的原理和技術,本質上類似人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只是工藝不同。而我們的學生,經過類似的培訓後,也比較容易投身人類基因的診斷和治療。人類基因治療很早提出,經過30年的工藝改造,近年終於可以適用了,它對於人類有很大意義。

以此類推,我們很多年輕人可以學習一些基礎學科,而後既可能選擇繼續研究基礎問題,也可以選擇適當時間通過應用工作而直接服務人類。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