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哪吒爆紅背後,中國動畫的血脈已經斷絕了

人紅是非多。

《哪吒》被中影華騰指控抄襲。

對方召開媒體發布會,公開維權。

因此登上了熱搜第一

但是看新聞別只看標題。

點進去再看,魚叔可以直接判定,這是強行碰瓷

《哪吒》票房躋身影史第三,已經破了 44 億。

說它扛起來了整個暑期檔,都不為過。

豆瓣評分至今高達 8.6 分。

無疑是國產動畫的頂級水準。

在它正式上映之前,魚叔就誇下海口,鼎力推薦。

但魚叔的好基友@羅罔極有不一樣的聲音。

為了不給大家澆冷水,一個多月沒發聲。

今天終於憋不住了。

文/羅罔極

今年的“哪吒現象”,很像四年前的“大聖現象“。

實際上,從較為專業(自詡)的角度講——

《大聖歸來》和《魔童降世》,都屬於那種中規中矩符合工業水準的作品。

其劇本結構,完全套用了好萊塢三幕劇模版(這點不多說,懂的自然懂);

其故事核心,則是一個模仿日漫,另一個模仿美國最愛拍的政治正確大片

不信?

《大聖歸來》的開頭,先用大幅冒險篇章,建立了孫悟空和江流兒的友誼。

後來,因孫悟空無力對抗混沌,導致江流兒被瞬間虐殺。

看著朋友的屍體,孫悟空身上的能量憤而聚集。

立馬變身成齊天大聖,擊敗了混沌。

這情節,與《七龍珠》有何分別?

鳥山明先用大幅冒險篇章,建立了卡卡羅特和小林的友誼。

後來,因卡卡羅特無力對抗弗利薩,導致小林被瞬間虐殺。

看著朋友的屍體,卡卡羅特身上的能量憤而聚集。

立馬變身成超級賽亞人,乾掉了弗利薩。

還有《海賊王》《火影忍者》《妖精的尾巴》……

甚至《泰迦奧特曼》裡,都有極為類似的起承轉合。

發現沒?

建立友誼——朋友死去——主角暴走——秒殺所有。

《大聖歸來》的故事核心,並不源於《西遊記》。

而是源於日本少年動漫裡,熱血燃魂的四步規律。

同樣,《魔童降世》的故事核心,也不源於《封神演義》等中國神話體系

動畫中,哪吒是個魔童,生來便與大眾不同,受盡了大眾的偏見和暴力。

哪吒出於好心,救了村中幼女。

結果,村民非但不領情,還認為是哪吒綁走了幼女。

無論哪吒做什麽,人們都認定他有罪,認定他是一個危險的魔鬼。

最後,哪吒雖力戰敖丙,保衛了陳塘關百姓,卻仍遭到天雷降世的懲擊。

這樣的設定,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西方多年向外輸出的反歧視價值體系

其中,最明顯的一個對照,就是美國經典名作:《殺死一隻知更鳥》

《殺死一隻知更鳥》中,魯濱遜是個黑人,生來便與白人不同。

在白人的世界裡,魯濱遜受盡了偏見和暴力。

魯濱遜出於好心,幫助馬耶拉乾活。

結果,馬耶拉和她家人非但不領情,還誣告魯濱遜是強姦犯。

無論魯濱遜做什麽,人們都認定他有罪,認定他是一個危險的魔鬼。

最後,魯濱遜雖找到律師,證明了原告的證據無效,卻仍被陪審團判了刑。

影片的這段核心台詞,假設放到哪吒或敖丙身上,你看是不是毫無違和感:

你永遠不能輕易評估一個人

直到你真正了解他

我為何要說這些?

我說這些,絕不是指《魔童降世》有抄襲的嫌疑。

我說這些,也不是要判定《魔童降世》是一部爛作品。

我說這些,是想違逆當下產生的所謂“國漫終於崛起”的樂觀看法

我說這些,是要從文化角度,道出一個與主流相悖的殘酷事實——

中國動畫的血脈,其實幾乎已經斷絕了。

知乎上,早就有人@貓耳朵指出,《魔童降世》裡的人物,是照西方人畫的。

最明顯的一點,哪吒的高鼻尖,與中國兒童相比,更符合歐美兒童的特徵。

那麽,中國兒童的鼻子,一般都長什麽樣?

翻一下歷代哪吒的扮演者,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

中國兒童,通常都鼻尖朝下,臉型和五官敦厚而方圓。

在上個時代,哪吒的動畫形象,都沒有偏離這些特點。

再看別的人物。

這裡,我索性挪用知乎用戶@貓耳朵的一張圖。

看過這張圖,我們很容易就又會發現——

原來,哪吒的母親,是一名標準的洋人美女。

鼻子硬挺,下巴尖尖,即使染上黑發黃膚,仍能看出來自立陶宛。

哪吒的父親呢?

作為技術宅,我不願像某些大V那樣,純用人眼掃圖。

通過搜索引擎,我找到一個超強的軟體:相似度測試。

在相似度測試軟體裡,我上傳了哪吒父親李靖的照片。

結果,不出所料。

即使畫上東方的眉毛和胡須,也無法掩蓋李靖的真實身份——

一名跨越喜馬拉雅山,不遠萬裡來到商朝的西方憂鬱系型男。

這說明什麽?

眼下,那些票房極高的中國動畫,全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國動畫

它們雖然披著古風外衣,實際上卻與華夏的文明和藝術毫無關係。

它們的創作者,軀體雖是中國人,精神卻完全承繼了美式日式的審美體系。

從情節構造,到主題核心,甚至連人物造型,都無一不是舶來品。

而,由於被美國和日本的文化長期侵襲,我們恰恰對這種舶來品格外中意。

中國動畫影史票房第三名的《熊出沒·原始時代》,實際上也是一部標準的美式合家歡作品

再強調一次:我絕沒有要批評以上斬獲票房前三甲的爆款是爛片的意思。

我寫此文,只是為那個已遠去的,中國動畫真正輝煌的時代而感到惋惜。

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一九四一年,亞洲首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上映。

表面上,《鐵扇公主》是講中國傳統文化,講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

實際上,《鐵扇公主》是借《西遊記》的隱喻,號召百姓抗擊侵華日軍。

一九四三年,日本某少年看了《鐵扇公主》,並在後來的回憶錄裡寫道:

這是一部體現了反抗精神的作品。

粗暴地蹂躪中國的日本軍,遭到了中國人民齊心協力的痛擊。

一九八八年,這位日本少年,已經步入老年。

他專程來中國,拜訪《鐵扇公主》的導演萬籟鳴。

見面之後,他情緒激動,緊握著萬籟鳴的手,說:

我就是看了你的動畫,才走上動畫的道路!

沒錯。

他,就是人稱“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蟲

《手塚治蟲物語 我的孫悟空》

還有,《神筆》《牧笛》《小蝌蚪找媽媽》……

以及,《鹿鈴》《哪吒鬧海》《三個和尚》……

無一不是想象力卓越,狂攬各種國際大獎。

無一不是對包括宮崎駿在內的,全世界的動畫人產生深遠影響。

《大鬧天宮》橫空出世時,美國各大媒體的影評人不禁唏噓:

《大鬧天宮》是最好的動畫片。——《綜藝》

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美聯社》

現在呢?

就拿已在海外上映過的《大聖歸來》作個對比——

貶的,說細節粗糙,故事乏味。

整體隻達到,皮克斯十年前的水準。

褒的,當然也有。

其中,最著名的一條好評,是在第十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

看完《大聖歸來》後,《黑客帝國》的製片人,安德魯·梅森說:

根據我對好萊塢工業的了解

這部電影如果在美國做的話

成本至少得需要一億美元

但是,中國人用大概一億人民幣就做到了

仔細想想,這真的算“變態式誇獎”嗎?

安德魯·梅森的言外之意,難道不是在說——

“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好萊塢也能拍出和這一模一樣的「產品」”?

那篇稿件中,記者還專門強調:“《大聖歸來》確實已接近好萊塢水準。”

什麽意思?

接近好萊塢水準,居然被視為一種……榮譽?

我不禁想起電影泰鬥,周傳基教授曾講過的一段話:

我的願望就一點,中國能真正擁有全世界都承認的民族電影風格。現在全世界承認日本有他的民族電影風格,連好萊塢都反過來學習他們。我們倒好,跑去學好萊塢,這麽說來我們是好萊塢的乾兒子。可是人家好萊塢又去學日本,那我們不就成了日本的乾孫子了?丟臉丟透了!我憋氣啊,我都七八十的人了,有一次碰到一個四十多歲的美國教授,他說,“你們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為什麽沒有自己的民族風格,學我們好萊塢?好萊塢哪有什麽文化呀!我真想找地縫鑽啊。

在我看來——

如今坐擁資本,看似風頭極盛的中國動畫,其實早已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你想問:到底什麽才是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什麽才是中國動畫的靈魂?

舉個例子,一九八八年的作品:《山水情》。

《山水情》顧名思義,講的是山水,講的是情。

假如,你去問好萊塢的創作者,該如何才能畫出水面的動態場景。

那麽,他可能會教你用各種軟體,最終得到像《獅子王》這樣的逼真圖片。

而,假如你穿越回八十年代,去問當時中國的動畫大師呢?

該如何才能畫出,水面的動態場景?

你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兩個字:不畫。

不畫水面,隻勾勒劃船的波紋。

如此,即便背景只是純白,觀者也能感受到煙波浩渺。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看似簡單的揮筆,傳達出無窮的意韻。

同樣——

假如,你去問好萊塢的創作者,該如何才能讓觀眾領會到人物的情感。

那麽,他可能會教你各種編劇理論。

比如,該怎麽設置障礙,該讓人物說什麽對白……

最終,你會根據固有的範本,寫出一部標準的劇情片。

而,假如你穿越回八十年代,去問當時中國的動畫大師呢?

該如何才能讓觀眾,領會到人物的情感?

你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兩個字:不說。

《山水情》的全片,沒有任何對白。

開場,老翁立於橋頭,聽見悠揚的笛聲。

這笛聲,來自一名正劃船的漁童。

老翁跟隨笛聲,將頭轉向漁童,雖沒說一句話,卻用眼神遞給觀眾五個字:

孺子,可教也。

接著——

漁童劃船,載老翁過了河。

老翁卻因病,突然昏倒在地。

醒來時,老翁已躺在漁童家中。

老翁耳邊,先聽見門外鳥叫,隨之又傳來悅耳的笛聲。

與此同時,漁童吹著笛,準備走進家門。

卻忽然聽見,屋內傳來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旋律。

只不過,這旋律並非來自於笛,而是來自於琴。

漁童朝門內看去,才發現——

原來,老翁正在用琴,與自己配合著演奏樂曲。

霎時間,高山流水,仿佛伯牙和子期相遇,人生終於尋覓到知己。

驚歎於美妙的琴音,漁童決定拜師學琴。

一年四季,冬來春去,漁童的琴藝愈發精進。

紅楓葉落,寒氣驟升,卻無法阻擋兩人奏賞樂曲。

此時此刻,兩人已進入忘我之境,與藝術融為一體。

到底什麽,才是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

如果說,美國動畫的民族風格是歡喜,日本動畫的民族風格是物哀與詭譎。

那麽,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則是引人遐想的留白,則是明心見性的禪意。

二零零三年,青年梁旋從清華退學,與校友張春創立了彼岸天動畫公司。

二零一六年,彼岸天動畫公司規劃了整整十二年的《大魚海棠》上映。

《大魚海棠》承載著萬丈雄心,意圖找回中國動畫丟失多年的文化自信。

然而,心有余,力不足。

《大魚海棠》誠然頗具中國氣息,畫面細節無可挑剔。

但。

如果一副畫面,沒為電影整體,傳達出足夠的信息或適當的留白意韻。

那麽,這幅畫面,就僅僅只是一幅獨立的畫面而已。

畫面裡元素堆積的越多,觀眾就越覺得雜亂、空虛。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看海報時心曠神怡,看正片時卻經常又尬又氣。

《大魚海棠》的故事,原本是想表達非常中式的主題核心。

女主人公椿,要救回一名,因自己而死的男人。

為此,椿不惜以自己的壽命,向靈婆換回男人的生命。

這叫報恩,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美德的承繼。

之後,男人的靈魂被釋放出去,並具像成了一條魚,名字叫鯤。

鯤,只要能健康長大,就可以恢復成原來的男人樣子。

說白了,鯤看似是魚,其實是一個還未甦醒的活人。

然而,椿和鯤的行為,觸怒了奠定自然法則的天神。

於是,洪水降世,鯤被視為不祥的象徵。

為了消除災難,椿的家人和族群,要殺了鯤,以敬天神。

什麽意思?

《大魚海棠》上映後,不少觀眾都在批評,說影片的價值觀存在問題。

不少觀眾認為,椿為了救情郎,無視族群安危,純是腦子進水的行為。

但實際上……創作者想表達的,並非這樣的邏輯。

我方才說過,鯤看似是魚,其實是一個活人。

為了避免洪水,為了族群的利益,就該殺死一個活人,博得天神高興?

舉個例子——古典名著《西遊記》中,有一靈感大王,專吃童男童女。

每年一到節日,都讓村民獻祭,否則就會天降災禍,不能風調雨順。

假如此時此刻,你是通天河的村民,周圍人要逼你奉上自己的子女。

你是選擇像成年人一樣妥協,還是用盡一切辦法去迎擊?

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

人生只有一次,當你認為自己所做之事是真理,就該不顧一切去追尋奇跡。

哪怕阻礙你的,是家人和族群,是長輩的道德壓力,是全世界的循規蹈矩。

這叫對抗集體主義,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糟粕的抨擊。

可惜。

大多數觀眾,都沒能看出《大魚海棠》的想表達的意義。

更可惜的是,沒看出這些意義,並不是因為觀眾有問題。

而是因為創作者,本身並不具備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

敘事方面,由於文本太弱,導致台詞浮誇,觀眾捋不清楚線索;

留白方面,由於隱藏過火,導致得靠腦補,觀眾才能望梅止渴。

《大魚海棠》豆瓣評分6.8,票房位居中國動畫影史第四。

在我看來,也只能算“承繼了一半中國動畫血統的作品”。

而,更悲哀的就在於,當《大魚海棠》並不那麽成功之後——

時至今日,再也沒有動畫人,願意對中國文化作出探索與嘗試。

力不足,心也死了

究竟怎樣做,我們才能真正拾回中國動畫的自信?

從《山水情》的結局裡,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多年以後,漁童的琴藝,早已今非昔比。

老翁欣喜之餘,卻也愈發思慮,不知如何才能使漁童更上一層樓。

直到,老翁在天上,看見兩隻鷹。

大的,是母鷹;小的,是雛鷹。

為了讓雛鷹能自由翱翔天際,母鷹用最快的速度,飛離了雛鷹。

目睹此景,老翁瞬間領悟。

於是,老翁帶著漁童,駕舟去往森林。

一路上,兩人既經歷了狂風暴雨的殘酷。

同時,也體會到豪邁壯麗的自然風景,和自然孕育而生的鳥獸魚蟲。

在這生命最歡愉之際,老翁卻將自己的琴贈予漁童,隨後揚長而去。

高山之上,遙望漸行漸遠的恩師身影,漁童頓時靈感湧起。

漁童手撫琴弦,將自己心中的思緒,盡皆化為隻屬於自己的音樂。

曾經稚嫩的雛鷹,此刻終於絕世而獨立,飛向隻屬於自己的天空。

今天的中國動畫,就好比這隻雛鷹。

而,美國和日本動畫,則好比母鷹。

我們從小望著母鷹的背影長大,當然能夠蹣跚學步,接近母鷹的步伐。

可,我們永遠不該忘記,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本應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這個獨立個體,本應擁有屬於自己的民族風格,和獨立的靈魂特徵。

學習誠然可貴,但如果隻知一味地模仿別人的習氣,同樣也是不思進取。

總有一天,我們必須離開母鷹,才能欣賞到並向世人分享獨特的風景。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重新樹立起丟失多年的文化自信。

最後,就用曾為中國電影重塑靈魂盡過一份力的,陳凱歌的一段話收尾吧:

(我們應該)回頭看看自己走的這幾步

大家都認為非常興旺的情況下,有沒有危險?

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一個數字來決定?

我們中國電影的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升級

最後到了說西方電影的強國,不能小看中國電影

數字打動不了他們

還是(要看)你的電影裡邊,有沒有能夠令人尊重的東西

點個「在看」

你心目中的中國動畫是什麽樣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