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科研狗對“南開校長曹院士論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

最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出40多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數據圖有PS痕跡。

曹院士是免疫學大牛,在全世界的學術地位都極高!但學術界是一個特別容不得造假的地方。這一錘下去,半個科研圈都驚得信仰崩潰了。

微博網民一開始噴曹院士騙子,再噴南開藥丸,後來質疑曹的這個院士頭銜估計也是騙來的。

但我坦率地說,大部分網友一不知道曹院士是誰,二吃不懂學術瓜,噴得很不理性。今天請允許我以我淺薄的學術水準,在此詳細分析一下曹院士的前前後後。

01 事件的時間線

事情起源於11月14日,美國生醫領域學術打假專業戶Elizabeth Bik在推上表示,發現某中國大牛的論文圖片有問題。她講得很隱晦,沒有點名。

隨後我國打假專業戶方舟子直接點名:此人是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有18篇論文被發現數據造假。

方在推裡隻配了4張圖,並沒有指明18篇論文是哪18篇。在國內傳得最多那條微博就是方舟子的機器人小號,但我看這種陰陽怪氣挺不爽的。

什麽“創下世界紀錄”、“牆內禁止報導”、“碩士研究氣功”,淨胡扯。人家碩士課題是《白細胞介素Ⅱ激活的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氣功的事我們後面會單說。

Elisabeth將她對曹院士數據的質疑陸續發在了論文評審網站PubPeer上。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PubPeer是啥。

論文發表的流程是:科研人員做實驗-寫paper-投給學術期刊-審稿通過-發表。一旦正式發表,就向全世界公開了你的科研成果。

但如果你覺得其他人的成果有問題,你就可以在PubPeer上質疑他的paper。大家都可以在這討論,作者也可以回應。

Elisabeth一口氣質疑了47篇,從2003年質疑到2019年,從水刊質疑到Science和Nature子刊,問題主要包括:

有些地方兩次實驗結果圖像竟然完全一致!好比你說你畫了兩幅畫,竟然每個細節都一毛一樣,那我只能認為你是複印的,不可能是畫的;

同一個實驗圖中,把部分點複製粘貼了一下,就變成了新圖,這屬於瞎編數據;

有些圖有增添、刪減的PS痕跡;

還有些是純學術提問,這不屬於我們本次關注的學術道德範疇。

論文都分為Introduction /Experiment /Results & discussion /Conclusion四部分。學術倫理要求每個科研人員都必須真實地做實驗,真實地記錄原始數據和圖像,然後再把原始數據處理成圖表,最終形成自己的成果。絕對不允許自己憑空捏造數據,否則你就是在欺騙全世界了。

但曹院士的很多paper顯然捏造數據了。比如下面圈出來的幾坨點,這麽複雜的圖居然能長得一毛一樣!目測一個圖是實驗做的,另一個圖部分是憑空P的,這就是造假實錘,跟玩連連看似的。

下面圈出來的那兩大坨,也是一毛一樣,目測就是複製粘貼,基本沒得洗。

還有個比較扯的,他們把其中一個圖轉了個角度以為別人就不認識了,這種造假下次得注意不要這麽明顯。

曹院士昨天給出了回應“我現在剛到上海實驗室,要把這些事情查一下。我知道大家關注這個事情,查完了,我會給大家一個回復。

昨天夜裡,我發現曹院士在PubPeer上親自下場回復了。

大概意思是:Bik博士,那些paper的確是我發的。我已經把這件事列為最高優先級,仔細檢查我們的原始數據和實驗記錄。如果調查發現有任何問題,我們會和期刊合作處理。但我對我們成果的有效性、重現性充滿信心!我的確監督疏忽,這沒有任何借口。我將利用這一寶貴的學習機會,不僅在推進科學方面做得更好,而且在維護科學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方面也會做得更好。

看起來很有自信的樣子。吃瓜群眾既然想要吃這口科學的瓜,就要學會如何科學地吃瓜。魯迅先生說過,學術瓜得吃第一手的。下面我們就去pubpeer上看看,曹院士被錘的文章究竟有多大的問題,曹本人要負多大責任。

02 就事論事,仔細分析

(1)錘他的Elisabeth是什麽人?

Elisabeth是微生物和免疫領域的博士,早年在史丹佛搞了15年科研,2016年辭職專門搞學術打假[1]。

她2016年還發過一篇paper[2],專門吐槽了生物醫學領域普遍有改數據的陋習,“不當圖像複製(Inappropriate Image Duplication)”。

她還專門講過國家與數據造假之間的關係:中國、印度的paper出問題的比例高,法德日美比較低。雖然很丟臉,但也沒辦法,就像我們平時做科研的時候碰到三哥的paper肯定都是繞著走的。

(2)曹院士的錘有多實?

先說結論:挺實的。

我上pubpeer統計了目前全部被錘的paper,記錄了期刊名、發表年份、被質疑的問題、曹組同學的回應。展示如下:

一共被質疑了54篇,其中Elisabeth對學術不端質疑了47篇,主要質疑原因是一圖多用和改動圖片,也就是疑似把其中一張圖的數據用在了其他的圖裡,以為別人看不出來,或者是把數據圖進行了裁剪和修飾。

目前有5篇得到了曹院士或他的學生的解答,其余42篇還沒下文。

我們來抽幾個案例給大家說明。

比如這篇《The STAT3-binding long noncoding RNA lnc-DC controls human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2014年的Science。在Supplementary裡的倆圖對比後發現,竟然有部分點是完全重合了!

兩次實驗密密麻麻的數據點居然能重疊,那真是見鬼了。可能因為是Science,曹院士昨天夜裡2點親自回復了質疑,表示虛了,這是我搞錯了,我們檢查了原始數據,畫了個新的圖。

再像這篇《HSP70L1-mediated intracellular priming of dendritic cell vaccination induces more potent CTL response against cancer》,2018年的《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這刊是Nature旗下,去年8分。諷刺的是,曹院士是它的主編。

Elisabeth的質疑十分直接,你這倆長一樣,顯然P圖了。

這篇paper的一作出來回應了,表示我躺平認錯,的確就是複製錯了!我們會聯繫編輯更正數據的。話說這刊主編不就是你老闆嗎!

不過其中也有一些質疑被曹組完美解決的。

比如這篇《Type I IFN inhibits innate IL-10 production in macrophages through histone deacetylase 11 by downregulating microRNA-145》,2013年的Journal of immunology,5分。Elisabeth認為框住的圖長得太像了。

此時一作Li Lin出現,一波原始數據直接甩出,並耐心解釋了為啥它們就是長得像。

Elisabeth聽完表示服氣。

還有的paper,Elisabeth在這沒有質疑任何學術造假,而是單純問了個學術問題。比如這篇《K33-linked polyubiquitination of Zap70 by Nrdp1 controls CD8(+) T cell activation》,2015年的Nature Immunology。

結果被不知道哪來的網友很不客氣地懟了一樓

在《Platelets promote allergic asthma 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CD154》這篇裡,Elisabeth質疑兩個圖長得太像了。

此時出現了兩個路過群眾,表示這倆圖壓根不像,你不要逮著一篇質疑一篇。

截至目前,大部分質疑都還沒有給出解釋。

(3)曹院士要負多大的責任?

首先,改數據是實錘的。曹組的人再怎麽解釋搞錯了、複製錯了都很虛無。因為顯然不是簡單的意外出錯,而是主觀意願上的修改。

這些paper曹院士都是通訊作者。在論文中,“第一作者”意思是做實驗寫論文的那個學生,“通訊作者”意思是導師。你手下博士生搞這些亂七八糟的學術不端,導師肯定是要背鍋的。

但其實根據我搞科研的經驗,曹院士肯定不會親自動手或者授意。院士在中國就是一個大山頭的存在,當了院士後都不會親自搞科研了,而是管著手下很多小老闆,小老闆具體負責帶博士。

以曹的學術地位,真沒必要改數據,大概率是小老闆所為。

其次,修改的數據很可能不影響paper的核心觀點,審稿人乍一看也看不出來問題,於是曹組的人用P圖蒙混過關。

40多篇出問題,說明整個組的風氣從曹院士帶頭往下都壞了。要說曹院士對手下人P圖不知情,我是不相信的。從2003年這種陋習就被默許保留到了現在,曹院士這個鍋得好好錘。

(4)南開大學要負責任嗎?

不,和南開一點關係都沒有。曹是2017年去南開當的校長,目前被錘的所有paper的通訊部門都是第二軍醫大學,南開純躺槍。網友們不要亂黑南開!

不過我聽說南開學子對他的評價還蠻正面的。如果粉絲中有南開的可以分享一下對校長的感想……

03 曹院士這個人水不水?

(1)履歷不水,甚至是極其天才

曹雪濤生於1964年,17歲在第二軍醫大學讀本科,22歲讀碩,師從著名免疫學教授葉天星。26歲碩士答辯,在場所有專家看了他論文後拍案叫絕,紛紛表示你這水準都可以博士畢業了!

於是曹院士一舉完成了26歲碩士畢業,拿到博士學位這種騷操作。這是真本事。

此後人生繼續跟開了掛一樣。28歲曹雪濤被破格晉升為當時我國最年輕的醫學教授,32歲晉升為博士生導師,41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不止是中國的院士,在中科院的官網介紹中,曹同時是美德法英四個國家的科學院/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學術水準是在世界範圍內被認可的。

他的學術之路,也的確是一篇一篇paper發出來的。他發表過200+篇paper,總被引1萬+次,是2018年Els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CNS大滿貫。他要是騙子,CNS編委難道全都沒看出來?

曹雪濤98年當傑青,2000年當長江,03年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973首席,05年評院士,醫學免疫學的教材就是他編的。

所以我認為,曹院士的水準是大牛無疑,雖然學術汙點是抹不掉了。除非他真是一路騙出來這麽多paper,那我科研信念是真要崩塌了。

(2)他早年搞氣功研究是黑點?

這次除了被質疑論文P圖外,曹院士在1989年發表的一篇氣功的論文也被扒出來嘲諷。

說實話,我覺得背鍋的主要是那個時代。

那時候全國都在興氣功熱,國內可能有1億人都在練氣功,錢學森也搞,還牽頭搞。在1986年的時候,成立了氣功研究學會,錢學森就是名譽理事長。

所以這篇論文應該就是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產物。那年曹25歲,正在讀研,跟著老闆做了篇騙人的水文。我們倒也不必就此把曹院士的學術水準釘死在氣功上。

(3)這麽多論文造假,他的院士也有水分?

這個我覺得得擺事實。PubPeer上他被質疑的47篇論文中有10篇是2005年評院士前發表的。

所以評院士之前的paper也的確出現了學術不端嫌疑,說明評院士之前就已經有摻假了。

我周圍認識曹院士的人對他的評價是:能力強,人品好。總之我傾向於認為,曹院士是牛逼科學家,但手下帶的人多了,學術倫理漸漸惡化,帶出了P圖的惡劣風氣。

04 科研環境的水化

這件事讓我感到很痛心,但我作為一個水博想結合我自身的感受冒昧講講當今的科研環境。

坦率地說,我感覺灌水難度是物理>化學>材料>生物/醫學。生醫裡面的玄學因素實在太多了,P個圖根本看不出來。還有些科研人員,會先想好結論,再強行把數據往結論上做。

所以前有韓春雨NgAgo無法重複,後有李紅良猴子實驗數據爭議,總之是門很玄的東西。

但真正的科研之路,是漫長、艱苦和枯燥的。

你今天製了個樣,準備烘乾打紅外。結果1700的羰基峰很漂亮,但樣品沒烘乾淨,3000以上有水包!好不容易做出來的樣品,重做是不可能重做的。怎麽辦?用基線把水峰P掉咯,反正不影響我的核心結論。

你對材料進行了modification,理論上能降低表面粗糙度,於是你約了AFM。結果樣品還是很粗糙!好不容易做出來的樣品,重做是不可能重做的。怎麽辦?當然是精心挑一個光滑的地方拍AFM咯,我的理論不可能出錯。

你改進了一種反應物,理論上能把表面的Nodule結構變成Sphere結構,你興奮地送了SEM。結果發現隻找到了3個Sphere。好不容易做出來的樣品,重做是不可能重做的。那當然是強行拍一個Sphere宣布改進成功咯。

是啊!我心裡的那些小九九誰知道呢?我做了十次實驗,挑好的三次取平均加個Error bar有什麽問題?我只不過是個水文混畢業的!老闆看不出來,審稿人又不可能重複我的實驗,誰管我啊!

每一步都這樣,科研還搞個屁。現在中國碩博圈子裡劃水的人不要太多,大家都只想著灌水畢業。你說我們要為人類科學的進步做貢獻?抱歉,博士工資一千五,青椒競爭那麽苦,反正要轉計算機,要做貢獻你第一。

曹院士的問題,只是是近年來科研界急功近利,以高檔論文,以項目經費論英雄,博士壓力極大而導致不良結果的縮影。

然而時代越難,越要警惕。

我小時背過一句話,人之持身立事,常成於慎,而敗於縱。科研工作更是容不得半粒沙子。如果19世紀的大廈是傾覆於偉大的兩朵烏雲,而21世紀的大廈是傾覆於豆腐渣工程,就太諷刺了。

希望曹院士早日公布自查結果,希望科研工作者們引以為戒,與你我共勉。

參考文獻

1、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eye-for-manipulation--a-profile-of-elisabeth-bik-65839

2、Bik E M, Casadevall A, Fang F C. The prevalence of inappropriate image duplica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publications[J]. MBio, 2016, 7(3): e00809-16.

3、Wang P, Xue Y, Han Y, et al. The STAT3-binding long noncoding RNA lnc-DC controls human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J]. Science, 2014, 344(6181): 310-313.

4、Liu S, Yi L, Ling M, et al. HSP70L1-mediated intracellular priming of dendritic cell vaccination induces more potent CTL response against cancer[J].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18, 15(2): 135.

5、Lin L, Hou J, Ma F, et al. Type I IFN inhibits innate IL-10 production in macrophages through histone deacetylase 11 by downregulating microRNA-145[J].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3, 191(7): 3896-3904.

6、Yang M, Chen T, Li X, et al. K33-linked polyubiquitination of Zap70 by Nrdp1 controls CD8+ T cell activation[J]. Nature immunology, 2015, 16(12): 1253.

7、Tian J, Zhu T, Liu J, et al. Platelets promote allergic asthma 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CD154[J].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15, 12(6): 700.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