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國藩:踏踏實實做事,擦亮雙眼識人

在英傑輩出的中國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當屬曾國藩。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儒,又是一個文可治國、武能安邦的奇才。他27歲才中進士步入仕途,但37歲即官至二品,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先後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有清一代沒有第二人。他以編練湘軍起家,使行將滅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續了50多年;他大力興辦洋務,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孫後代人才多興旺。曾國藩的一生,成功實踐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細究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成功,其因素有很多多,但踏踏實實埋頭做事、擦亮眼光識人用人與其成功有莫大的聯繫。

坐落在湖南省現雙峰縣荷葉鎮境內涓水河畔,全宅佔地面積約4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萬平方米。“富厚”一語,取富裕厚足之願景,也包含有曾國藩對“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之警誡。

01

踏踏實實做事

有人說,決定成敗的,不在高處,在窪處;不在隆處,在平處。要想知道一個人能否成事,全看他做事是否實在、是否踏實。

* 要想成事,必須熬得住苦

實際上,若論資質,曾國藩與同時代的人物相比並不算出類拔萃。他14歲參加縣試,考了7次直到23歲才中秀才。自視甚高的左宗棠就曾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曾國藩也有自知之明,承認自己“余性魯鈍”。

正是知曉自身的愚鈍,曾國藩後天以勤補拙,他能吃苦,也夠努力。對於做事要用功,曾國藩曾說:“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來而用之不竭乎?”對於讀書學習,他一再告誡家人:讀書時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若能把一部書研究得精通爛熟,必然可以稱之專業;不貪多不求快,不弄明白絕不罷休。曾國藩強調為人處世要排除外界影響,全神貫注,“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道:“余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他以親身經歷勸勉家中子弟,做事情要下慢功夫,世上沒有一步登天的好事;遇到困難時更要肯下苦功夫,因為熬過眼前這一關,便能多一分的精進。

大門兩邊的對聯“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是曾紀澤為紀念父親所書,意思是我的父親一生為官,兩袖清風,這種清廉的美德要世代守護,並且日新月異地將之發揚。

* 要想成事,必須要耐得住

曾國藩說:自古成大事者,一定要耐得住,耐冷耐苦,耐勞耐閑。

我們的人生之旅恰如萬裡長城十三關,關關有險隘,關關有通衢,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艱難險阻,我們要想通達順境,忍耐是非常重要的品質,所謂“路漫漫兮其修遠”,沒有一份耐心,怎能行得通。事實上,成功的人往往都能做到曾國藩所說的“四耐”:能耐冷,見胸懷;能耐苦,見操守;能耐煩,見精神;能耐閑,見風節。我們倘能思之、鑒之,並身體力行,必能大受裨益。

曾國藩所講的耐冷,並不是指忍耐氣象的寒冷,而是忍耐“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中的“冷”,即:“人情冷暖,需坦然處之;世態炎涼,需從容待之”。欲成大事,需要忍得住自身的冷遇,如《菜根譚》所言:“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這裡的耐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如何能通達?面對繁複的生活,我們需要有一種耐冷的能力,才能撥開雲霧見晴天。

要想成事,必須耐得住苦。苦難,對於才學之士,是一種磨礪;對於庸人,則是萬丈深淵。人生浩瀚征程,難免遭遇苦難的洗禮,我們可以有初期的陣痛,也可以有疊加期的厲痛,但要頑強地忍耐住,並想方設法化危為機。孟子雲:“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漫漫人生路,總有波瀾起伏、艱難險阻,遊走於塵世之中,解決問題的難度和自我修煉的高度交相輝映,披荊斬棘,愈挫愈勇,終將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耐煩,是成大事的一條要義。耐煩,就是耐事之煩,做到勤奮、堅毅;耐人之煩,做到堅忍、靜氣。如曾國藩所言:“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綜理密微”就是從細節落實、不可疏忽,“小心翼翼,事無巨細皆不敢忽”。如此,才能夠“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計算遠近而徒長籲短歎也”。“規模遠大”的“大”指的是開闊的眼界,遠大的視野。我們應該擁有的是一種博大的胸襟,是一種縱覽全局的意識,這樣才能夠合理地規劃和考量自己的人生,才可以在機會來臨的時候能夠發現機會,把握機會。機遇很多時候就在耐煩與不耐煩之間,而耐煩歸根結底在於“有恆”二字,如曾國藩所說:“一事有恆,則萬事皆可漸振,無以為小端而忽之!”

曾國藩所謂的耐閑,不僅是指耐得住閑景,懂得點獨處之道,也是指耐得住失意,失意不失志,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卷雲舒。”我們要在失意中冷靜地反思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弱項,努力克服不足。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們要學會詩意地棲居,擁有北宋晏殊《浣溪沙》之意境:“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氣象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亦如黃庭堅《不俗軒耐閑軒頌》所言:“不愛孔方乃不俗,放下利欲是耐閑。棒打石獅子,論實不論虛。”

“無慢室”是富厚堂內接待客人的地方,“無慢”出自《論語·堯曰》“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一語。這段話的大意是:常人之情恭敬“眾大”而怠慢“寡小”,君子則不以“寡、小”而慢之,即君子安泰而不驕慢的情操、品德。早在曾國藩三十多歲時就曾用“無慢”一詞作書齋名,要求自己力戒怠慢。因而,無慢室之門形為八方,寓意歡迎八方來客;而且其門檻也是極低,表示不管身份高低貴賤,來到曾府都是客。

02

擦亮雙眼識人

曾國藩認為,“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就是說,用人要慎重,但須以知人至深為前提,具備察人本質的眼力。曾國藩的眼力如何呢?淮軍草創之初,曾國藩曾讓李鴻章把淮上豪士悉數邀往一處食宿,他要親眼辨識魚龍。這一天,曾與李不騎馬,也不帶隨從,悄悄步入宿館。只見有一人裸腹踞坐南窗,左手執書,右手持酒,朗誦一篇,飲酒一盞,長嘯繞座,還讀我書,大有旁若無人之概。視其書,司馬遷《史記》也。於是,曾國藩對李鴻章說:“將來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也。”事實證明,曾國藩看得很準,那個人就是後來在台灣保衛戰中聞名於世的淮軍將領劉銘傳,後任台灣首任巡撫。

曾國藩辨識人才的法門,被許多人視為“相面術”。其實,曾國藩察人與民間看相是不同的,或者說是“小同大異”“形同實異”。其要義在於,通過人的外在形態來體察其內在的精氣神,從而由表及裡地洞悉其心地和志趣,目的在於“看透人之後再用人”,避免盲目選人、糊塗授權。曾國藩察人,並非全憑相貌,他更善於在日常生活中“聽其言量其心志,觀其行測其力,析其作辨其才華,聞其譽察其品格”。

清人易宗夔在《新世說》中記載了這件事:曾國藩駐軍安慶的時候,他的一個親戚來投奔他,打算在他這裡找點事做,曾國藩就留下了他,準備日後給他一份差事。一個多月以後的一天,兩個人在一起吃飯,飯裡有一粒稗子,那個親戚就把稗子挑出來扔到了地上,然後才吃那碗飯。曾國藩看到以後,就給他準備路費,打發他回家。

那個親戚問曾國藩為什麽打發自己走,曾國藩說:“你平時不富裕,又沒有在外面做過客,放棄種田來我軍營才一個多月,吃飯的時候就把稗子挑掉了才肯吃,我擔心你將來見異思遷”從吃飯挑稗子這樣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上,由小見大、由近及遠地看出這個人有見異思遷的趨向,曾國藩對人的觀察力非常人可比。

另有記載,曾國藩在京城做官時,結識了一個名叫江忠源的人。此人放蕩不羈,很是惹人非議。曾國藩卻與江忠源一見如故,結為好友,並且預言江忠源“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別人問他有何根據,曾國藩回答:“凡人言行,如青天白日,毫無文飾者,必成大器。”

曾國藩看出江忠源雖然有著放蕩不羈的行為,本質卻是一個有血性的忠義之人。曾國藩曾說:“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而江忠源歷來視錢財為身外之物。友人在京城去世,江忠源典當衣物也要將友人靈柩護送回鄉。這種俠義之舉,哪怕在當時也是極為難得的。後來,江忠源確實像曾國藩預言的那樣,死於對太平軍的戰鬥之中。人品好的人,必然有真性情,或許有缺點,卻絕對不虛偽。這樣的人未必會讓你處處開心、時時舒服,卻能在危難之時為你挺身而出。

俗話說得好: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人要擇善而交、擇真而交,識人用人,絕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該被表象蒙蔽。

人才都是熬出來的,眼力都是練出來的。踏踏實實做事,擦亮雙眼識人,這樣走到哪兒都不會吃虧。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