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織過歲月的長河,用一個人的身量扛住土布的大旗

東陽土布丨據清康熙《新修東陽縣志》載,在明代,東陽人就已經開始織土布,民間紡紗織布十分盛行,素有“千家夜機鳴,萬戶紡紗聲”的說法。陽土布屬純手工製作,冬暖夏涼透氣性好。其製作過程要經過絞棉花、彈棉花、紡絲、漿絲、攏紗、經(音“跟”)布、載布、棕布、織布、漱布等幾道工序。東陽土布花色多樣,有桂花布、井字花、小八卦、雞眼布、油麻芯布等幾十種之多。

我們開車到鎮子上時,爺爺早已經騎了小電驢來接,就這樣,順順利利地見到了王松卿奶奶和她的土布世界。四層的小樓,一樓是土布,二樓是土布,四樓還是土布。

機杼聲裡的光陰歲月

王松卿今年已近六十,生命中四分之三的時間,都與土布相伴。每每有人找上門跟她說道土布,她都是滿滿的開心,對於我們一行的拜訪也不例外。

回憶起土布的“光輝歲月”,她說在過去那個很多人都要下田乾活的年代,土布自帶的冬暖夏涼透氣好的特質,讓它深受人們喜歡。於是,大家不光在女兒家的嫁妝裡裝上厚厚一打土布,連孩子出生的第一件“裝備”也是土布,甚至還有“誰家土布多,誰家就是大戶人家”的說法。

那個時候,許多人家的主婦都兼著織娘的身份——早上爬起來第一件事是織布,等到天光大亮了,再去田畈乾活,晚上回來繼續織布,一天差不多有八個小時都在織布機上忙碌著,所以那個時候,人們身上穿的,也多是自家布料縫製的衣物。

王松卿小時候就喜歡爬到椅子上看媽媽織土布,越看越喜歡,越喜歡越對織布躍躍欲試,試過之後,又更加喜歡,於是,這一“愛好”便堅持到了現在。

織布技藝始終不放

織土布的工藝有些許複雜,要經過紡絲、漿絲、籠紗、經布、載布、棕布、織布、漱布等好多道工序,王松卿說,每一道都不能缺了耐心和細心。

比如有時候一個不留神,其中有一根絲線拉得不夠牢,織下去就很容易斷,而線一斷則意味著必須停機“檢修”,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會影響到織布進程,因此,再熟練的織娘,一天下來能織個五、六米都算是不錯了。

再問手工織布與機器織布的區別,王松卿的笑意中似乎多了點無奈:“……手工一天織最多搞七米,機器能搞幾十米。”

不過王松卿的布織得密,也厚實,土布的花紋都是她自己琢磨著排列的,因此跟別人家的“出品”看上去大不相同。

隻一人扛此大旗

但這份“機器”和“手工”出品中的巨大數量落差,終究是極大地影響了“織藝繼承”。在東陽,過去“家家機杼聲”的現象早已消失不見,到如今,更是僅剩王松卿一個。

於是,在推廣土布這件事上,王松卿更加不遺余力。為了打開土布的銷路,她還研究出了新意——將土布做成包包、款式時髦的衣裳等,遇上集市、農博會,便帶著作品去……或許是“有心人,天不負”,王松卿的土布賣得出乎意料的好。

不過,織布畢竟是個體力活,年歲漸大以後,王松卿也開始感到力不從心,用老人家自己的話說:織布的時候整個人都投入感覺不到疲倦,但從織布機上下來就沒有了力氣。於是她堅持每天都去織上一段時間,生怕手疏了或休息太久就力乏了。

現在,王松卿越來越經常地,會把母親傳給她的那塊見證了600年歷史的土布拿出來細細翻看。我們猜,她內心一定是在期待著,有一天,這塊布可以從她手上再往下傳吧。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