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年大學就業率99%?真的不必自欺欺人

“考上大學就不愁工作了”,確定嗎?/unsplash

今天,千萬高考生完成了一次,踏出考場,不少人將迎來憧憬已久的大學。

同一時間,874萬的年輕人走完了四年旅程 ,有人在2020這個特別的畢業季發出了感慨:

“學士服是租的,畢業照是擺拍的,論文是抄的,實習報告是假的,三方合約是騙就業率的……只有時間是真的,它每天都在告訴我們,青春終究要散場。”

這一點,求職屢屢無果的畢業生們大概最能體會——母校璀璨絢爛的99%就業率,跟我真的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暴跌至百分之二三十,就業率還敢水嗎

99%就業率的高分答卷,對今年的多數高校來說,可能很難能拿得出手了。

上個月初,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其公眾號上發布了一則《致校友倡議書》,文中提到,截至5月25日,該院本科就業率為35.17%(其中簽約率僅14.48%)、研究生就業率為48.53%。

所以,學院希望發揮廣大校友優勢,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資源。

官方宣傳向外求助的不僅這一所學校、一個學院,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國內有不少高校,如重慶工商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已向自家校友打出就業SOS。

前有40萬增量、共計874萬畢業生,後有疫情影響,2020年的求職季的確比以往來得殘忍許多。

BOSS直聘發布的《2020應屆生春招求職趨勢報告》中,也提到了“2020應屆生春招供需關係發生重大變化”。

其中,有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 在春招季(2月3日以來)活躍求職的應屆生較去年增加了56%,但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需求規模同比下降22%。

2013年3月8日,武漢大學2014屆畢業生春季校園供需見面會在該校工學部體育場火爆進行,2萬學子擠爆見面會。/圖蟲創意

而據目前一些高校已公布的學生就業情況——山東科技大學交通學院畢業生近400人中,協議就業率23.57%,本科考研率49%;延安大學2020屆畢業生總體簽約率超過54%,與全省平均水準持平……

這些數字,顯然與往年同時期動輒滿分的就業成績相差甚遠。

當然,從年初開始,不僅是學校和學生,全社會都在一邊發愁,一邊發力想穩住就業率。

首先是升學擴招浩蕩來襲。考研官方宣傳擴招18.9萬,碩士招生增幅接近20%,遠高於往年的5%,專升本更是一舉擴招了32.2萬;

不久前,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40多所高校陸續發布招生簡章,確認博士擴招名額,今年博士招生規模預計達10萬。

地方為畢業生提供自主就業環境、發放補貼等舉措也緊接著跟上。比如,北京頒布“京8條”大力支持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自主創業。

最近幾天,多個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網站公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嚴格核查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通知》。

其中,“自主創業”和“自由職業”方面的統計指標有所更新, 開設網店被納入自主創業的範圍,互聯網行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則成為了自由職業的新選項。

乍一聽,廣大對找工作一籌莫展的學子們不用再擔心失業了,花幾分鐘注冊個公眾號,立馬就能自主上崗。

只不過,當你興高采烈地乾完一天活,問題就來了——

這份自由職業,誰給結一下工錢?公號如果被封,是不是就意味著失業?失業保險,會有咱公號博主的一份嗎?

99%的就業率,都是怎麽來的?

稍改變一下統計方法,多了些公眾號博主,就業率就能提高一點,這麽看來,想把這一數字抬升到90%+,似乎也不是一件太難的事。

網易數讀曾梳理了國內100所高校在2017年的大學生就業率,並將這些大學分為“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民辦本科和獨立學院五種類別,結果顯示,每一類高校的大學生就業率基本高於95%。

說句扎心的,就業率不上90%,學校可能都不好意思對外招生;踏進95%,大概才算踩上及格線;畢竟, 大家的目標可都是99%起步。

製圖:網易數讀

就業率最早被寫入我國高校歷史,是在1999年。當年,教育部首次對各高校就業率進行排名,數據來源為就業協議書。

那時也適逢大學擴招,但在四年後,首批擴招下的畢業生的就業率與上一年相比,有明顯下滑,這讓高教界繃緊了神經,開始緊抓關乎就業情況的數據指標,它也逐漸開始被捧上神壇。

2004年,教育部發布《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中提出“把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為衡量高等學校辦學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

發展到後來,就業率持續低迷的專業將會被限制或停止招生,就業指標也漸漸與高校經費掛鉤。

同年6月,教育部重新修訂《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辦法》,將待業率、靈活就業納入畢業生就業統計範疇。

畢業生增加,每年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也在增加。/unsplash

一邊是高校的發展需要好看的就業率,一邊是寬鬆靈活的統計方式能生成亮眼的數據,這樣一來,被過度美化的就業大餅接連著出爐,學生們“被就業”的方式也更眼花繚亂了。

早前,《中國青年報》曾於2003年8月8日報導了江西某高校給畢業生定“規矩”, 必須要在指定日期前將勞動合約交到學校,否則就不給學生發畢業證。

新華網2004年9月16日的一則報導也指出北京某高校30人的畢業班中,只有7人與用人部門正式簽約,但學校給出的“就業率”高達80%。因為那些僅提供了“就業意向”證明的學生,均被納入“已就業畢業生”範圍,而該證明基本為捏造,學生實際上並未找到工作。

直到今天,沒有勞動合約就不給畢業證、強製“被就業”的戲碼仍在上演。多少大學生從沒想過,自己還沒完全離開學校、踏入社會,就被母校上了這麽“社會”的一課。

不久前,教育部下方通知,要求各高校不準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約,並對“提升”就業率的各種貓膩操作提出了禁止。

畢業生們為這一規定叫好,但回到現實中,依舊有 成日“被電話QQ轟炸催就業”、被成為“師范畢業的服務生”、被“簽約了家樓下超市”的同學在大倒苦水。

和敢於拿實際數據說話、積極向校友和社會求助,幫學生尋找出路的大學相比,這些一味刷高就業率便覺得萬事大吉的高校,或許並不在意學生是否真正落實了工作。

只想從中撈滿kpi、拿到經費的它們,也成了虛高就業率的推波助瀾者。

就業率的虛高病,必須得治

國內高校現行的就業率計算方式,基本是由各學校自行統計並逐層上報,最終由教育部匯總後公布。

說白了,這更像是一場自己參與競爭、自己上報成績的比賽,少了外界的監督和問責機制,高校不免多了些動手腳的空間。

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則被分成“協議和合約就業”、“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升學”、“暫不就業”、“待就業”六種類別。

不過,“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的可“操作”空間,從“開公眾號算就業”的標準就能看出;“升學”——國內讀研或者出國留學也都算就業;七七八八的去向加起來,此“率”不高都難。

從就業率計算公式上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畢業生總數一未就業畢業生數)÷當年畢業生總人數×100%,但它隻納入了畢業生的初次畢業情況,統計時間也僅為學生離校前和當年12月兩個時間段。

這樣的統計方式,一方面缺乏對學生長遠發展的追蹤,一方面也可能促使學校做出只顧眼前利益的行為。

其實,就業率改革的呼聲沒有停過,一些地方和高校也做出過新嘗試。

比如,浙江省從2011年開始,省教育廳委託省教科院作為第三方對本專科畢業生的就業數據進行統計,這一過程並不像大多數高校一樣“自行解決”,多了獨立、客觀的因素。

就業率到底該怎麽計算,是個問題。/unsplash

參考國外高校的就業率統計,如哈佛大學在範圍設置上,將升學和後續研究學習單獨列出,不列入就業率統計範圍。

統計層次上,芝加哥大學商學院2001—2002年度畢業生就業報告中,除了統計畢業生就業率外,還對畢業生的工作薪水、工作性質、工作區域、找工作的途徑等進行了調查。

而為了克服統計就業信息時的“時間局限性”,美國各機構在統計畢業生就業信息時,一般將畢業後若乾時間的就業狀況作為調查對象,由此盡量避免統計初次就業率產生的誤差,也能更具體地反映畢業生們的就業情況。

最令人頭疼的,還是懸在高校就業率頭上的那些刀子——這個數字不僅牽動著大學的招生規模、專業設置、教學評估甚至是經費撥款、領導政績等。

當然,這些關聯本身沒有錯,但簡單粗暴地關聯方式難免會產生問題。

如果頂層評價體系不做一些適當改變,就業數字帶來各種迷惑和壓力,都將繼續轉移到學生的身上。

參考資料[1] 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模式改革研究,王麗葉,李 會,長治學院學報,2020-04[2] 反思·揚棄·超越——從就業率評價到就業競爭力評價,柯羽,高等教育評價,2004(05)[3] 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研究,劉世峰,2013-11[4] 關於改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政策的思考,侯定凱 林似非,複旦教育論壇,2005[5] 美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評估體系初探,高磊,國外教育探索,2004(02)[6] 試論美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評估體系,張劍,比較教育研究,2004(06)[7]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調查研究,王霆,高教探索,2015-11[8] 對不起,貴校99%的就業率太假了,浪潮工作室,2018-05[9] 中國大學99%的就業率,其實是假的,網易數讀,2019-06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間大學”。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