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聊聊《德軍總部》新系列的獨特世界觀

  作者:藥莢

  可能是版權持有者 id 工作室一貫胡逼的形象,或者是「抗德奇俠」這種帶有戲謔意味的稱呼容易產生誤導心理。在 MachineGames(以下簡稱 MG)接手《德軍總部》開發權,並為新系列打造了一個更加嚴肅深邃的世界觀塑造後,許多人對其印象仍然只是「一介無腦爽遊」而已。

  這著實非常可惜。新系列劇情所營造出的絕望氛圍,充滿 B 級片凌厲演出手法的敘事,以及魅力十足的架空歷史經常被人們所忽略。

遊民星空
  當然,這也因為這個系列確實玩起來挺爽快

  誠然,在貝塞斯達給 MG 牽線搭橋拿到版權時,這個 IP 原持有者一貫對作品時間線與故事背景亂來的習性早已聲名遠揚。所以即便接手的開發組,曾經以《星際傳奇》這類注重敘事的 FPS 聞名,多數人出於習慣性思維對作品文化層面上的表現不太關注也情有可原。

  即便只是透過冰山一角,我們其實也能看到由原星風工作室元老打造的全新篇章,有著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敘事風格。這個假設納粹獲勝的世界充滿了荒誕癲狂,卻又與現實歷史形成了一定聯繫,從而產生了某種奇妙的化學反應。

  拋開那令人熱血沸騰的戰鬥,丟掉對暴力肌肉男都沒啥內涵的偏見。在作為外傳性質的《德軍總部:新血脈》發售之際,來回顧一下這個系列與納粹乾架之外的內容,看看這個虛構的架空世界裡有著怎麽樣的奇特魅力。

嬉鬧的舊世界

  首先需要了解到的是,「Wolfenstein」這個系列的歷史遠比想象中還要悠久。它不僅僅是理論上最早成型的第一人稱動作射擊,同時也是可考據到最早的潛行類遊戲之一。

遊民星空
  這個品牌最早誕生於 1981 年

  早在 id 成立之前,由西拉斯·華納製作的原型作品 ——《Castle Wolfenstein》就奠定了許多系列核心元素。在這款最先於 Apple II 出現的遊戲裡,玩家扮演一名被納粹俘虜的盟軍囚犯,通過各種手段逃出生天並完成任務。

  這個設定在後來的《德軍總部 3D》和《重返德軍總部》、乃至系列所有作品裡都有類似的重新演繹。主角威廉.布萊茲科維奇(或稱 BJ)總是在每部作品都要經歷一次被俘,最後靠著頑強鬥志幸存下來並完成反擊。可以說這個橋段幾乎成了整個 IP 最標誌性的元素,就和某個代號 007 的特工也是每部電影必定被俘一樣。

  id 當時只是出於對原作喜好而買下了 IP,之後在《毀滅戰士》問世後就幾乎沒怎麽再觸碰過。但是它畢竟名聲在外,所以多年來 id 經常將版權外放,時不時讓這款虛構的二戰遊戲出現於遊戲貨架上。而且每一次時隔數年出現時,它幾乎都是易手到了完全不同的開發組手裡,所以即便題材類似,風格也已經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也許正是經常更換開發組的原因,這個系列在時間線上可以說非常混亂。id 自己有著一套並不算嚴謹、但確實沿用多年的世界觀設定。而在 MG 工作室接手後,他們在原有的故事線上某一個節點進行了軟重啟,為系列打造出了一條可以視為平行宇宙的新時間線。

遊民星空
  不久前篝火營地也曾經對系列發展史做過介紹

  如果你以前曾經接觸過早期系列作品,應該會記得它們總是會安排超自然元素出場的戲份。

  初代的納粹不僅有各種高科技裝備,讓希特勒穿著動力裝甲舉著加特林機槍上戰場,更是有著許多神話元素的融入。在資料片最後 BJ 甚至還會前往地獄,戰勝死亡天使以獲得「命運之矛」—— 朗基努斯之槍的認可。

  這時期的德總系列,更接近於經典電影《奪寶奇兵:法櫃奇兵》這樣混雜了納粹元素的古墓冒險題材。與如今雖然同樣都是建立在虛構歷史中的故事相比,這段通常被稱為「RTCW」的歷史線除了表現手法荒誕不經之外,BJ 的命運也美好得多。

遊民星空
  除了死亡天使,BJ 還與 doom 的賽博惡魔交手過

  在這個舊系列設定裡,BJ 和盟軍如同現實歷史一樣取得了二戰勝利。在消滅了納粹勢力後他退伍回到故鄉,與一位名為朱莉婭的電影明星相識並結婚。兩人的孩子在長大後成了地方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並生下了一個名叫威廉.約瑟夫.布拉斯科維奇二世的孩子。

  BJ 的孫子來頭可不小,他有著高達 300 的 IQ,在童年就自己製造了各種武器裝備。這個後來被稱為「指揮官基恩」的少年打敗了計劃入侵地球的外星人,並在後來有了一個沒被記錄下確切名稱的子孫 —— 這個無名的後代加入 UAC,成了一名太空陸戰隊員,並成了擊退地獄惡魔的傳奇英雄。

  出於惡作劇一般的心理,id 給工作室的每一部作品都塞了些許聯繫。德軍總部 — 指揮官基恩 — 毀滅戰士 — 雷神之錘 這幾部作品之間是處於同一世界觀下的故事,對於熟悉這家工作室歷史的玩家來說早已不是什麽秘密。

遊民星空
  沒錯,他們是一家子...

  不過,id 確實沒有特地在官方場合承認過這件事。這方面的信息主要來自於約翰·羅梅羅等主要製作人個人答覆,以及在一些設定文檔與外傳作品裡描述過。因此傳播度基本上僅限於較為關注的人群。

  很多人懷疑,MG 在與 id 的人交接時,場面說不定挺詼諧的。畢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告訴你,他們對自己作品世界觀設定沒啥概念,接手的開發組隨便亂搞也沒問題。遇到這麽個態度也是令人汗顏。

  但 MG 到底也是有脾氣的 —— 否則他們當初做為星風主創團隊,也不會因為被 EA 各種折騰憤而出走建立新工作室。所以在拿到開發版權後,MG 就以自己的理解與喜好,為 BJ 打造了一條全新的世界線。

遊民星空
  MG 主創在星風的作品也與如今的德軍總部有一定相似

關鍵分支走錯了

  1946 年 7 月 6 日,盟軍飛行編隊駛過波羅的海面上空,在破曉之際打響了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場關鍵戰鬥。

  在《德軍總部:血氣方剛》的世界觀裡,納粹擁有了遠超時代的先進軍事力量,使得戰爭嚮往截然不同的方向走去。盟軍與其他國家的軍隊面對壓倒性的實力差距節節敗退,眼見著整個世界都即將被納粹的鐵蹄踩在腳下。

  在這絕望的困境下,盟軍以犧牲了大量特工為代價,獲取到了納粹軍隊武裝與科技研究的領頭人 ——「死顱將軍」所在地的情報。盟軍高層推斷如果能摧毀死顱及其研究資料,就能有效切斷納粹的裝備供給線,給各地方軍隊製造轉機。

  為了完成斬首行動,盟軍集結了現有的大量精銳部隊。其中就包括人稱「納粹屠戮者」的 BJ。

遊民星空
  為了刺殺一個科學家盟軍幾乎是傾巢出動

  雖然 id 從未說過舊系列的二戰是如何結束的,但按照官方設定的話,這場與系列經典反派角色死顱的對決肯定是以盟軍勝利收場。然而,就在遊戲開始時一場夢境過後,整個德軍總部的時間線就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在經歷一番苦戰後 BJ 與戰友殺入敵軍堡壘,不想卻中了死顱將軍的陷阱。為了羞辱 BJ,死顱在他面前殺害了一名隊友、甚至還以病態的方式褻瀆對方的屍體。之後他設下了機關,將 BJ 等人留在即將爆炸的實驗室裡等死。

  雖然在最後關頭撿回一條命,但是在跳入海中逃亡之前一塊被爆炸震飛的鐵片切劃傷了 BJ 的後腦杓。

  整個世界就這樣讓一枚鐵片拖進了絕望的深淵中。BJ 墜入海中生死不明,盟軍不僅無法摧毀死顱的科技研究,自己還搭上了絕大多數精英戰力。之後納粹向美國本土投下了核彈,迫使他們投降。而在美國(又一次)被異塵餘生塵埃所掩蓋時,納粹黨旗則一步步掛滿了全世界。

  「在我的夢中,我聞到烤肉的香味、我看到孩子與狗在嬉鬧、我看到還有別的什麽人陪伴在身邊……… 我看到的這些,都不是屬於我的。」

  遊戲技術突飛猛進,而社會的價值觀也開始轉向了不同的形式。如今再簡單地講述一個「盟軍打納粹」的故事,顯然已經很難吸引到人了。所以就像現在我們看到的一樣,MG 大膽地將納粹這個理應被固化在二戰時期的形象往前推,讓他們走進了一個假想的時空裡。

  而且 MG 做出的改變還不僅僅是「二戰之外的納粹會是如何」,他們同時還將系列另一個標誌從故事裡刪除 —— 如果你從是系列早期作品就開始接觸,可能好奇為何如今完全看不到超自然元素。

  希特勒沒有被 BJ 擊殺、納粹士兵不再和僵屍勾肩搭背,命運之矛與死亡天使也不見蹤影。在兩部 MG 的全新正統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黑科技,可以看到各種陰謀論,甚至還有十幾米高的機器人守衛。但唯獨那些光怪陸離的奇幻元素就此從德軍總部裡消失了。

遊民星空
  新秩序宣發之處人們甚至以為會有時空穿越

  有趣的是,雖然走向了新的平行宇宙,這個世界線卻仍然與「id 宇宙」有著聯繫。除了在遊戲裡致敬了《毀滅戰士》的彩蛋之外,在貝塞斯達今年公布的手遊《指揮官基恩》裡,官方重新將這個血脈的族譜進行了歸納。

  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德軍總部:新血脈》裡兩姐妹其中一人的後代便是基恩,而他成家後生下的雙胞胎更是被社區猜測可能是小時候的 GoomGuy。

遊民星空
  直接把照片都掛上去了

  雖然它沒有完全丟掉這個 IP 的荒誕元素,但如今系列故事裡的荒誕元素,確實已經從古代魔法被換成了猶太組織聖質隱修會(Da'at Yichud)的各種黑科技。納粹在這個系列裡仍然會有改造人士兵以及能量武器,甚至還有《新秩序》裡頭向電影《鋼鐵蒼穹》致敬的月球基地。

  為了給舊系列的玩家一個交代,在 2015 年帶有前傳性質的《舊血脈》裡頭,製作組將其定為新舊兩個時間線的交接點。在本作中你還會看到以前的喪屍、黑魔法與古代怪物的出現,而在遊戲結尾處則幾乎無縫承接了《新秩序》故事開端。

  當然,《舊血脈》並非重製或延續「RTCW」的故事線,它更像是一次對過去的致敬與告別。MG 想講述的故事即便仍舊是假想的虛構世界觀,但它會更加殘酷而嚴肅,對於現實世界的影射與對應也更為具體。

遊民星空
  「一口老血」就連主菜單都是在對初代致敬

高堡奇人的遊戲版本

  假如二戰的結果是納粹勝利,我們將會面對一個怎麽樣的世界?原本這是一個很難被人嚴肅對待(也不應該嚴肅)的話題,而且考慮到二戰時納粹的行徑以及它仍然屬於近代史發生的事件,過度的討論也不太合適。不過 MG 這群北歐佬大概也是不太需要關心歐美的政治環境,所以他們最終還是做了許多同行們不敢觸碰的敏感內容。

  現在回頭看最初的《Wolfenstein》不難發現,這遊戲仍然走的是最為傳統的寫實二戰題材故事。雖然早在當時就已經允許玩家刺殺希特勒了,但受到了 80 年代技術表現的限制,製作人華納並沒有為其添加更多荒誕元素。

  而到了 id 手裡,這家工作室素來是更傾向於隻把題材當成視覺元素來使用。所謂的納粹元素在當時最多也只是在牆面上掛幾幅希特勒照片,柱子刻上黨衛軍標誌而已。對 id 來說,最重要仍然是如何展現主人公在德軍地盤大開殺戒罷了。

  而在即便連《毀滅戰士3》都已經認真給你講故事的現如今,MG 自然不可能像以前那樣敷衍了事。遊戲行業通過圖形技術和互動玩法表達各種形式的文化內容,早已是被提到了最前沿的話題中,所以即便是打納粹,製作組也需要一個細節更加豐富的表現方式。

遊民星空
  比起過去像是搞笑醜角的樣子,新秩序的納粹士兵看起來更加可怕

  畢竟從《新秩序》開始,這個系列的故事就來到了納粹取得二戰勝利許久的 60 年代。所以要怎麽才能塑造出一個架空歷史裡的社會與文化現狀就成了關鍵 —— 即要體現出平行宇宙那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走向,又要保留能夠讓人似曾相識的元素。

  在《新秩序》裡二戰的結果,以盟軍向德國為主的軸心國投降落幕(日本也被德國順手乾掉了)。由納粹政權推行的「劣等種族清洗計劃」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實行。淪為下等公民都不算是最悲慘的命運了,那些有色人種完全被視為牲畜踐踏,納粹統治下的西方國家也開始名正言順地推行起白人至上主義。

  製作組明顯參考了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於 1962 年創作的架空小說《高堡奇人》。小說描述了 1933 年 2 月 15 日,剛剛上任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遇刺身亡,因為失去了由其帶領的經濟復甦的最後機會,美國從此一蹶不振。

  隨後的故事走向與《新秩序》非常相似 —— 蘇聯在 1941 年被納粹閃電戰擊潰、隆美爾控制了中東壟斷了石油控制權、而美國則在華盛頓遭受核打擊後於 1948 年向軸心國投降。

  不同於遊戲裡 BJ 與反抗軍更加正面的形象,同為假設納粹勝利的《高堡奇人》著重描寫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可能存在的社會百態 —— 尤其是作為戰敗者的美國人,並不像其它文化作品裡那麽偉光正。他們與其說是反抗暴政的革命家,更像是一群被仇恨與冤罪殺機衝昏了頭腦的恐怖份子。

  當然,作為佔領者的納粹德國,同樣也不可能是什麽好東西。他們維持著虛偽的秩序,通過高壓統治換取的和平,其實也是建立在森森白骨之上的假象而已。

  MG 對後者的設定做了一定的取材。在《新秩序》所展現的 60 年代裡,許多我們似曾相識的元素時不時會出現在遊戲流程裡。你還會看到世界杯的舉辦,仍然能聽到一些經典的流行音樂。

  只不過足球場上的裁判腰間別著手槍,隨時準備處決犯規的球員;而經典的流行音樂,實際上不僅被勒令要用德語來傳唱,內容也被修改成了歌頌納粹主義好種族主義妙的詭異版本。

  這是 MG 對世界觀營造的高明之處。僅僅只有死亡的世界是不可信的,這裡同樣還有著文明的跡象。不管它看起來有多麽的扭曲。

  事實上以遊戲世界觀的片面角度來看,不斷對這個世界進行破壞的主角一行,反而看起來像是與社會作對的壞人。納粹為世界帶來了秩序,免除了饑荒與貧窮,看起來反而是給世界打造人人有飯吃家家都幸福的救世主。

  當然,前提條件是如果你能夠出生於德國、長得又白又乾淨,符合他們眼中高貴人種的標準。這個「美好世界」隻屬於金發碧眼的所謂雅利安人。至於那些不符合條件的,就只能接受自己成為牲畜的命運了。

  在贏得了戰爭勝利後,納粹打造了一個有著微妙現實質感的世界。他們並不是純粹隻懂得破壞與死亡,在贏得了戰爭後他們仍舊在建設,而文化也仍然如常地繼續發展,這才是最可怕的 —— 世界似乎並不會因為有色種族的消失,或是非白人國家的生靈塗炭而有什麽不妥。

遊民星空
  看似歌舞升平的世界反而更能突出納粹種族主義

說德語的披頭士

  60 年代有著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出現。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即便已經被納粹所統治,許多注定會出現的社會思潮,文化創作與視覺藝術也仍然會在這個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製作組並不想為此去打造一個讓玩家隨便晃悠的開放世界。正相反,單線流程、定場播片敘事才是星風核心成員擅長的設計思路。所以如何在一本道推進的流程裡,讓玩家盡可能多地感受到這個架空世界的魅力,就成了製作組最關注的環節了。

  MG 設計了大量符合 60 年代特色的藝術創作 —— 從建築風格、服裝設計到其中貼滿了街頭巷尾的海報與繪畫。它們建立在現實已有的文化產物之上,加入了與遊戲世界觀相符的特徵,最終創作出了獨一無二的視覺風格。

  不過,執行這個想法遠比想象中要困難得多。首先你不能隨便畫幾個納粹標誌在牆上就能糊弄過去,但如果其中的法西斯元素過於明顯,又可能陷入不必要的麻煩裡頭。

遊民星空
  貝塞斯達發行的遊戲多數都很硬派,但 MG 的作品尤其「重口」

  考慮到納粹在全世界都是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無論是發行商貝塞斯達還是負責開發的 MG,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處理其中出現的內容。畢竟就算是個讓玩家研究如何把納粹狗頭扭下來的遊戲,還是難免會有人斷章取義地將其扣上宣揚法西斯的帽子。

  最荒唐的是在續作《新巨人》發售初期,由於其中出現了納粹與 3K 黨勾肩搭背走在街頭的畫面,讓許多美國本土的右翼人群十分不爽。更諷刺的是,這個嘲諷種族問題的作品,居然因為其中對黑豹黨的描寫,以及把黑人同樣可能帶有偏見行為的形象表達出來,又被白左人士視為政治不夠正確而飽受抨擊。可謂裡外不是人。

  在創作《新秩序》的時候,MG 和貝塞斯達還為此製作了一批半原創的歌曲 —— 從頭到尾都是以德國風味為基準。

  作為負責遊戲中歌曲部分的音樂製作人,拉維·克裡希納斯瓦米與傑森.蒙克斯專門對 60 年代的音樂風格與社會環境做了深入研究。他們甚至還對二戰期間到 60 年代德國文化推廣政策做了考據,最終創作出了 3 首翻唱自現實名曲的納粹版本,以及 7 首完全原創的歌曲。

遊民星空
  各種戲謔感十足的歌曲也是新秩序的一大亮點

  最有趣的是,這些歌曲甚至還有著對應的藝術家。比如名為「Die Käfer」的樂隊 —— 四位來自利物浦的年輕人生活在納粹陰影下,雖然他們仍然成功建立了樂隊。但迫於納粹的威脅,只能學習德語並以此作為創作歌曲的主要語言。

  他們在成名後,被要挾作為歌頌第三帝國偉大成就的工具。在遊戲裡玩家可以撿到一張名為《Das Blaue U-Boot》的專輯,從它的封面可以看得出來,這其實對應的就是我們現實世界裡甲殼蟲樂隊的《Abbey Road》。

  另外兩張翻唱專輯,則分別是被改成了「開往漢堡的快車」,實則對應現實世界裡美國搖滾樂隊 The Monkees 的《最後一班去克拉克斯維爾的火車》;以及英年早逝的艾迪.科克蘭在 1958 年創作的名曲《Summertime Blues》,在遊戲裡艾迪被一位德國歌手取代,曲子也被改命為「Mein Kleiner VW」。

遊民星空
  意外的還很好聽...

  除了直接翻唱的歌曲之外,遊戲裡還有不少原創、但對應致敬了現實藝術家的曲子。比如呼籲年輕人戀愛也要遵守納粹基本法的情歌「Tapferer Kleiner Liebling」,或是明顯帶有洗腦意圖的「Toe The Line」。

  幾乎所有這些創作,都是在諷刺納粹政權下文化創作被扭曲成了控制民心的工具。它們雖然唱出來旋律與現實中的經典名曲相似,內容卻是在威脅著人們「不要意圖反抗」。

  在玩家忙著打爆納粹狗頭的空隙,這些近乎以假亂真的細節元素,撐起了整個虛構世界的「可信度」。它不需要你去滿世界亂逛,隻用這樣的冰山一角,就將一個被納粹所控制的極權世界展現在玩家面前。從作為收集品的文檔信件、到牆壁上的宣傳海報、乃至納粹士兵口中對職務與生活的談論等等細節,都是對整個世界觀的完美展現。

遊民星空
  場景細節的刻畫令人歎為觀止

結語

  不管怎麽說,任何一種形式的文學產物,都絕不容許對侵略行為有任何程度的洗白。所以即便有著大量嚴肅的探討、或是對虛構社會的諷刺,支撐起德軍總部系列的重點,仍然是如何打爆納粹份子的狗頭。而這也永遠都是這個系列的關鍵核心。

  無論是新舊世界線,《德軍總部》系列都是個頗具爭議的遊戲。它往往顯得表現手法過於血腥暴力,也有像《新巨人》裡 BJ 那有著種族偏見與家暴行為的父親,出賣自己妻子求榮最後被 BJ 手刃這類可能令人不快的橋段。

  而像背叛納粹投誠的白人女性,在被一個黑人長期欺凌與偏見後終於反抗對方讓其道歉這種「政治不正確」的內容,對如今歐美的社會環境來說更是顯得有些過於「刺激」。

遊民星空
  「血肉橫飛」其實已經是這個系列最輕度的內容了

  但它本質上所講述的始終是一個關於反抗暴政、追求自由意志為核心的故事。

  那些可能不容易被大眾認可的表現手法,恰恰是許多主流遊戲不敢涉足的 —— 有時候,業界需要有勇於將自己視為怪胎的存在。而 MG 為新德軍總部賦予的 B 級片情結,恰好是對歐美社會近年來羞於表現納粹元素的一種挑戰。

本文僅代表訂閱平台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遊民星空僅提供發布平台。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