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亞馬遜谷歌推免費音樂服務,或將改變全球音樂市場格局

文|音樂先聲?,作者|范志輝

4月25日,外媒MBW報導,亞馬遜目前正在與各大音樂版權方探討即將推出的高保真音樂流媒體服務,且目前至少有一家大型唱片公司已經同意授權。據了解,這一高保真服務的價格可能在15美元/月左右,預計將在2019年底之前推出。

目前,市面上提供類似服務的流媒體平台有TIDAL 和Deezer。其中,TIDAL 的Hi-FI訂閱服務19.99美元/月,提供44.1 kHz / 16bit的CD品質的無損音頻;同時還為挑剔的發燒友提供“大師級”質量服務,通過客戶端以96 kHz / 24bit采樣率收聽數千張專輯。而Deezer則以19.99美元/月的標準價格提供Hi-FI級別,與TIDAL相當,它通過FLAC格式以44.1 kHz / 16bit的流媒體音樂服務。

一周前,亞馬遜和谷歌先後推出了自己的免費增值流媒體音樂服務。目前,前者已經在美國推出了廣告支持的免費版Amazon Music Unlimited服務;後者也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英國、愛爾蘭、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麥、日本、荷蘭等16個國家推出了廣告支持的YouTube免費音樂服務。

這對於以Spotify為代表的流媒體音樂平台來說,似乎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醉翁之意,不在音樂

那麽,為什麽亞馬遜和谷歌會在這個時間點推出免費音樂服務呢?

一方面,這與國外智能音箱的迅猛發展有關。據研究公司CIRP的報告稱,2018年12月,美國的智能音箱安裝量增加到6600萬台,高於第三季度的5300萬台,而2017年12月僅為3700萬台。該報告稱,亞馬遜Echo仍佔據美國市場的70%的安裝基數,其次是Google Home,佔24%;Apple 的HomePod佔6%。

同時,根據CIRP報告,截至2018年12月,35%的智能音箱擁有者擁有多台設備,這比2017年12月的18%有所上升。這個數字對於設備製造商的更大戰略至關重要,這意味著一旦公司能夠獲得第一筆銷售,消費者可能會返回從同一供應商處購買更多設備。而推出廣告支持的免費音樂服務,正是以軟體服務拉動硬體銷售,無疑可以使自身的服務增加更多競爭力。

另一方面,還是延續了互聯網平台的流量戰略。可以看到,亞馬遜和谷歌提供的相關服務,並不局限於自家的智能音箱,而是接入了Google Assistant和Amazon Alexa應用程序的硬體都可以使用。

這也將對Spotify為代表的免費流媒體音樂平台產生一定衝擊。對於不需要另外下載音樂APP的用戶來說,這也將成為硬體本身的強大賣點。此外,更令Spotify不安的是,亞馬遜和谷歌或許會進一步搶奪、壓製自身在廣告收入的增長空間。

數據顯示,Alphabet / Google 去年的廣告收入超過326億美元,亞馬遜的廣告平台仍然是其業務的一小部分,但也從廣告和相關服務中賺取了大約100億美元。相比前兩者,Spotify6.4億美元的廣告收入有點相形見絀,只有亞馬遜的十六分之一、谷歌的五十分之一。

正如Midia Research的馬克·穆裡根(Mark Mulligan)所分析的,“亞馬遜的廣告支持戰略超越了音樂”。對於亞馬遜和谷歌這兩大巨頭來說,音樂這塊市場至少在目前來看還不是戰略的重點,免費音樂服務的更大價值在於加速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廣告業務,從而在音頻廣告領域獲得更大市場。

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音樂,在於硬體和廣告之間也。

要想不被趕超,Spotify急需一個智能音箱

在亞馬遜發布免費音樂服務後,MusicWatch的分析師Russ Crupnick說到:“我不認為這會改變音樂生態系統的主要格局。它可能對現有的玩家影響不大——Spotify聽眾的忠誠度令人難以置信,我不認為有人會去亞馬遜獲得免費服務。亞馬遜擁有龐大的伴隨音樂閱聽人,但他們在平台上花費的時間少得多,而且通常不太喜歡音樂。”

不過,雖然目前看來亞馬遜和谷歌志不在音樂,甚至相比Spotify9600萬的付費用戶在量級上也有差距,亞馬遜(超2000萬付費用戶),谷歌(未公布)。但毫無疑問,前兩者的服務必然會分掉流媒體音樂的一部分用戶。而就流媒體市場的幾大主要玩家來看,對比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YouTube Music的優劣勢,雖然只有Apple Music沒有免費服務,但維度缺少硬體布局的Spotify目前看來形勢最不容樂觀。

對於對於Spotify面臨的困境,Spotify CEO曾提出過三個解決策略(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分別是:

大量獲取年輕的免費訂閱用戶,押注未來具有的長期價值和增長潛能;

做到Spotify無處不在,成為市面上唯一能夠在所有硬體設備上使用的音樂APP;

個性化和智能化的音樂推薦,這也是最關鍵的一環,讓Spotify為用戶營造更深層的互動,並以此創造和挖掘更多的用戶需求。

這三大策略,分別對應用戶增長、場景覆蓋和智能推薦,最終都是為了提升產品具備更大的吸引力。

目前來說,儘管免費用戶帶來的廣告收入僅僅佔到Spotify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但數據顯示,Spotify的付費用戶中約有60%由免費用戶轉化而來。這個轉化率雖然不能等額應用到谷歌和亞馬遜上,卻意味著付費的增長空間。

在硬體方面,從報導中能看到Spotify也在持續研發中。2018年2月,Spotify 就在網站上發布招募一名“硬體產品運營經理”的消息,業內人士猜測極大可能是一款智能音箱產品;2019年1月,《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Spotify 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一款帶有語音控制的車載音樂播放器。

而在用戶需求的發現和滿足上,Spotify也用強大的歌單功能和良好用戶體驗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我們不認為自己只是Spotify的研發部門,而是整個音樂行業的研發部門。”

但是當務之急,Spotify要想不被趕超,急需一個智能音箱。

當然,我更關注的是,在音樂從產品內容向轉向體驗服務的趨勢下,亞馬遜、谷歌(未來的Spotify)基於智能音箱推出的免費音樂服務和蘋果基於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推出的付費服務,哪個才能走通似“iTunesiPod”的全新商業模式,推動音樂付費的規模化,這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也許,這也將改變全球音樂市場格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