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乾隆皇帝收復新疆軍威正盛,為何不繼續北伐收復西伯利亞?

一,不值得;二,打不起。

1812年(乾隆皇帝死後16年)博羅季諾戰役,俄羅斯與拿破侖統治下大半個歐洲的會戰

清朝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吏治”帝國,並不真正熱衷於開疆擴土,維持自己政權財富中心地帶的“安全區”建構,以及在意識形態上尋求合理性的“萬邦來朝”,是他們對於邊疆戰爭的最大動力,其核心關注點,永遠是對內的,因為帝國龐大的體量,能夠推翻帝國王朝的,只能是內部的反對者。

對西域準部的長期戰爭,與其說是清朝的主動擴張,不如說是對於皇太極時代建立起的北方蒙古諸部“安全區”的鞏固,準部的東來,讓清朝皇帝這個蒙古諸部的共主大汗,感到了蒙古帝國再興的威脅,而以幫助抵禦西來者的名義,將原本只是松散臣服的漠北喀爾喀蒙古納入整個帝國的北邊防禦體系,才是真正的目標。

所以,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打時停的西方戰爭過程中,清王朝完成了在漠北駐軍、派官等一系列的實質性統治布局。

而當漠北的籬笆扎完,北方的沙俄、西方的準部,就成為新的防禦目標,而為了將帝國從隔三差五的防禦戰爭中解脫出來,一舉消滅準部,也就成為乾隆君臣一個最具性價比的選擇。

所以,到乾隆二十二年,清王朝終於消滅了準部,準格爾部的首領阿睦爾撒納隻身逃亡沙俄在哈薩克的謝米巴拉廠斯克要塞,並死在那裡。

此時的清政府內部有大臣就提出不可因一人的緣故導致與俄羅斯的開戰,遭到了乾隆皇帝的駁斥,勒令俄國交還,而俄國也就范了。

這之後的的乾隆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則一直進行平定天山南麓的戰爭。

到乾隆二十五年,俄羅斯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俄駐兵和寧嶺等四路,聲稱要與清廷分界,乾隆的對策就是派兵驅逐,之後,對於屢屢挑釁的俄羅斯祭出了殺手鐧:

貿易禁運,關閉互市。

雍正六年,中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自此恰克圖就成為中俄貿易的市場。後來因為俄羅斯窩藏中方罪犯加上俄羅斯人在邊境搶劫,乾隆曾三次下令關閉恰克圖市場,分別為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三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五十年—清乾隆五十七年。這總共15年間,清朝對俄羅斯在恰克圖、廣州,采取外禁皮毛輸入,內禁茶葉輸出的手段,逼迫俄羅斯就范,獲得了成功。

也就是說,對於漠北蒙古和東北地區老巢的“安全區”,清朝已經“自認為”摸到了俄羅斯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無窮無盡地佔地盤,而是靠貿易就能打發,保持和平,也就不需要搞什麽“防禦性進攻”。

比如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就說過:

俄羅斯地雖富庶,而茶布等物,必須仰給內地。且其每年貿易,獲利甚厚,不能不求我通市。中國因得就所欲以控制之。

至於說打不起,是因為清朝曾在康雍乾三代,三次派遣八旗親貴的專使使團去莫斯科、聖彼得堡面見沙皇,通過各國的傳教士,也能夠了解到俄國的武備情況以及疆域,也就是說,明白對於這樣一個地跨萬裡的大國而言,清政府沒有像準格爾戰爭一樣犁庭掃穴的可能性,開戰就將面對曠日持久的戰爭。

俄羅斯不是一個小國,要對它動手,清朝就要做好在中亞、蒙古和東北三線出擊的準備,而通往西域本身還有沿路的州縣、人口、貿易線可以依托,一旦戰場外推,無論是新疆還是蒙古、東北,全都是人口稀少的貧瘠之地,相當於要從前進後勤基地再跨越幾千里之遙才能到達戰場,這個運輸線的維持,就是海量的成本,而如果前方軍力不足,則戰敗反覆,成本更大。

所以,本質上,無論清朝想不想對西伯利亞用兵,都沒有什麽卵用,打不動,也打不起。

更何況康熙年間,大清面對的還只是一群哥薩克冒險家,此時的俄國已經完成了彼得大帝的改革,到乾隆晚年時,沙俄的統治者已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在這位德意志出身的女皇的眼中,乾隆皇帝不過是一個野蠻的韃靼人首領,他部下的那支早已落後於歐洲軍事先進水準的清軍,面對幾乎滅亡奧斯曼土耳其,令拿破侖都忌憚三分的俄軍,根本沒有勝算,只是由於分離度,讓雙方只能在力量投送的邊緣對峙罷了。

- E N 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