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9%的父母都欠孩子本該擁有的“中秋儀式感”

團圓節前秋期半,從此晝短夜漫漫。曾幾何時,“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情好像隻出現於在外打拚的我們身上。只有我們才會“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

似乎故鄉的風土人情,無論隔著怎樣的距離,漫長的時間,總是心頭的白月光,耀亮千里。就像周國平所說:倦鳥思巢,落葉歸根,家是遊子夢魂縈繞的永遠的岸。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也許,您自幼長在北京,我們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也許,您很早就離開父母來北京獨自生計,但午夜夢回,仿佛依稀回到那魂牽夢縈的故鄉……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的詞眼。我們都是在外摸爬滾打數十年,失敗過,成功過,灰暗過,燦爛過,終在不惑之年意識到了故鄉的概念,深有感慨地說:還是家好,哪都沒家好,或是回家真好!我們離開,再回來!

而對於我們的孩子,中秋,只是一個賞明月、品月餅的歡樂節日。這一天有好吃的,好玩的,還不用上學!

我們的孩子對於中秋、團圓的認知,也許只是停留在字眼詞義上,停留在老師留的作文中。而民族、家族、使命等字眼仿佛也隻出現在紀錄片裡,現實生活中卻鮮有人提及。但是請問,何為團圓?何為家庭?又何為家族?

想一下,您的孩子了解您嗎?了解您的父母嗎?了解您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嗎?了解您的曾祖父母或曾外祖父母嗎?他們都是誰?他們都曾經歷過什麽?同樣反問我們自己,咱們又了解嗎?

當遺忘慢慢成為慣性,我們仿佛走上了一條遠離故鄉的不歸之路,我們漸漸忘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但據相關研究表明:孩子們對於家族歷史知道得越多,他們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識,自尊心就越強,也就越相信自己的家庭做得更成功。所以當我們在埋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太衝動等問題時,往往顯示的是我們家庭教育的缺失。

不可否認,家族的傳承是一種命運的輪回。

所以這個中秋,比起賞明月、吃月餅,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給孩子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教育。帶孩子回趟“老家兒”,聽聽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故事,聽聽曾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故事,起碼讓孩子知道“我是哪裡人?”“我從何處來?”!一個人有一個故事,一個家族有一段歷史,無數個家族的歷史與故事,匯聚成我們中華民族的滄海桑田。

知來處,方知可去處!讓我們的孩子在歷史的長河中清楚“我從哪裡來”,讓他明白這積澱千年的文化,是我們精神上打斷骨頭連著筋的羈絆!是我們血脈相連的故鄉!

為什麽要給孩子講家族的故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萬丈高樓始於基,孩子價值觀形成的起點就是家風,而家風正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精神產物。一個孩子對自己家族歷史了解得越多,他就越能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識,並從中汲取力量,獲得歸屬感。

為了了解家族的傳承對孩子有哪些具體的影響,小編特意重溫了央視前些年熱播的紀錄片《客從何處來》,想從別人的故事中汲取自己想要的素材。其中,謝娜回老家跟著爸爸和二伯尋找爺爺成長故事的那一集,令人記憶猶新。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情會發生在我的家人身上。”

在尋根之前,謝娜對爺爺的了解幾乎為零。常年被病痛折磨、病殃殃地躺在搖椅上、吃力的從口袋裡拿出幾張嶄新的壓歲錢給她,是謝娜關於爺爺的全部記憶。

但經過這次回老家尋根以後,她才知道爺爺曾經三次被誣陷坐牢,甚至還差點被槍斃的故事;她才知道爺爺曾經放棄了公立學校校長一職,重回松樹灣當個鄉村教師;她才知道爺爺即使坐牢,也時刻提醒自己“有人在渾水摸魚,我們要站在清水中”“莫埋怨,埋頭乾下去”。

在尋根路上,謝娜收到了一封來自爺爺學生的信,信中寫到:

我和妹妹本是寄人籬下,那家人生活也並不富裕。住的日子長了,我們也加入勞動行列。但祠堂裡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是我當年最向往的天堂。所以祠堂外的那一片地方,是我放牛最常去的。

大概是1942年初,我八歲,一天在祠堂外,一個三十歲左右的老師叫住我,他就是學校裡的謝校長。他說見我老是在祠堂附近徘徊,就來問問我想幹啥。我一五一十回答了他。他說見我回答的清楚,是個讀書的料,讓我免費入學。在艱苦的生活中,我的夢卻實現了。這對我一生幫助很大。至今,我仍能一字不差地背誦《桃花源記》、《阿房宮賦》、《長恨歌》,每每背誦的時候,還能想起他當年點頭微笑的讚許。

後來,我隨母親離開了堰塘灣,來到了重慶。再後來我考上台大,進而當了外交官,去了聯合國工作……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在42年初的那個寒冷的早晨,我們的相遇,他可能是不經意的一次善舉……

在謝娜了解了爺爺的經歷後一直重複著:

“突然覺得我的爺爺很帥!”

“他是我的偶像。”

“真的很後悔現在才來了解爺爺的故事,我一直都忙忙叨叨的,也不知道在忙些什麽。”

在心理學的領域還有一個概念叫“複原力”,即“被困境打倒時快一點爬起來的能力”。而孩子獲得“複原力”的關鍵,就是找到一位“有魅力的成年人”。

可見,在這次尋根之旅中,爺爺就是這個“有魅力的成年人”,就是謝娜找到的力量之源!

一個龐大的家族往往會有悠久且富於興衰的歷史,其中不乏跌宕起伏的過程,也不乏激勵人心的正能量故事。當孩子有了家族歸屬感,就會更自信。有了來自家族成員的力量之源,孩子就會變得更堅韌。而這,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

也許,您會說,我們都是最普通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我們的一切都是那樣的平凡,但小編想告訴您的是,很可能您的祖輩一樣也會有那一段段“驚心動魄”“蕩氣回腸”的過往,只是您未曾知道!而這,正等待著您帶著孩子一起去挖掘、去發現、去感知!

了解自己家族史的孩子優秀在哪裡

“你知道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哪裡長大嗎?”

“你知道他們那個年代有沒有發生過某件大事嗎?”

“你知道爸爸媽媽有幾個兄弟姐妹嗎?他們都在從事什麽職業?”

“你知道爸爸媽媽在哪裡讀書嗎?”

“你知道他們在哪裡相戀嗎?”

“你知道他們有沒有搬過家嗎?”

“你知道你出生的故事嗎?”

……

美國心理學家杜克曾經做過一項叫“Do you know?”的測試量表,然後讓48個家庭填了這些表格。同時還給這些家庭做了“自我與幸福”“抗壓能力”等心理測試。

之後他將這些問卷得分和其他一些心理測試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令人驚訝!也就是上文我們提到過的:孩子們對於家族歷史知道得越多,他們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識,自尊心就越強。

最近,《如懿傳》看了沒?一直讓如懿“魂牽夢縈”的“姑母”雖然出場有限,但老戲骨陳衝憑借炸裂的演技也再次回到觀眾的視野中。在劇中,她與鄔君梅的對手戲較量,讓很多人大呼過癮。

但她除了演員、導演這個身份外,她還是中國藥理學奠基人張昌紹的後人。

“一旦開始了我們的旅程,我就很饑渴地想知道一切。”

在陳衝的印象裡,外公張昌紹總是待在他的書房裡,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就連他自殺的當天還在書房裡,手把手的教她寫“說話要和氣”幾個字。陳衝實在想不到外公當年為什麽要決然的選擇自殺,直到她跟著《客從何處來》節目組踏上尋根之旅,她才無限接近外公自殺的真相!

在尋找外公的故事中,陳衝有了許多意外的發現。原先她記憶中的外公並不全面,她的外公並不是沉默寡言的,他是有著很強的民族意識和思想覺悟的!這次尋根之旅,讓她對外公有了嶄新的認識,讓她對她的家族有了不一樣的感情。

“我能感受到祖先,感受到他們在我的血脈裡,了解他們的過程也是企圖懂得自己的過程。”

“私家歷史當然跟時代、民族國家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它讓歷史從課本和史書中解放出來,活生生地體現在普通人和普通家庭中。”

在這次尋根的過程中,陳衝找到了很多家族中長輩的名字,也看到了許多以前沒有見過面的親戚。她發現“啊,原來有那麽人長著和我父親一樣的鼻子。”

這時,她才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是和許許多多的人連在一起的,他們承載著共同的基因,在她的身上有無數祖先的影子和無窮的可能性。讓她明白,人與人之間的依賴、互助和關愛是與生俱來的,愛是人生最重要的行為!相信這次尋根之旅給陳衝帶來的啟發,會在她未來的人生路上有很大的作用!

由此可見,家族故事就是孩子實現深度自我認同的精神臍帶。那些對家族擁有深刻了解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對生活更有強烈的掌控感、更有自尊、更相信家庭能夠良好運作。

他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人生的戰場上戰鬥,而是有強大的家人在背後支持著。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並且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困境!

家長如何帶領孩子了解家族史

“我從哪裡來?”

中國人常說落葉歸根,故土難離。有了故鄉,我們才有尋根溯源的歸屬感。然而,在引導孩子了解家族故事這一方面,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甚至很大一部分成年人對自己家族的故事都一無所知。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與孩子一起了解家族史?這裡小編給大家兩點建議:

繪製“家族樹”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三口之家,只有逢年過節整個家族才會聚在一起。這就導致孩子隻認識常在身邊的親人,遠近親疏顯而易見。他們不知道家裡都有哪些成員,他們不清楚每個成員間的關係,他們也不知道這個家族的來龍去脈。

這時,對於幼稚園及低年級的孩子,我們的家長就可以通過“家庭樹(family tree)”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這個家族。

比如讓他們知道有了爺爺奶奶,才會有爸爸、姑姑等親屬。有了姥姥姥爺,才會有媽媽、舅舅、姨等親屬。當爸爸媽媽在一起後,才會有我,或者弟弟妹妹。

我們帶著孩子把這種關係通過繪畫的形式描述出來,這樣孩子就能直觀且清晰的明白家族成員的關係,也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原來我的背後站著整個家族。這樣,就給孩子埋下了“家族觀念”的種子。

而對於年級較大的孩子,我們家長不如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一次家庭族譜。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親自去了解每個家庭成員的資訊,比如姓名、性別、出生地、出生日期、和自己的關係,甚至成長故事。

孩子通過自己的實地走訪調查,會獲得很多原來並不知道的資訊,會汲取不同的力量,甚至是一些嶄新的認識。只有孩子對自己的小家有了正確的認識,他們才能夠站在大局的角度上看家族的發展、感受歷史的變遷。

家庭聚會,聆聽家族故事

心理學家發現,每個家族都有統一的敘事,且有三種模式,分為上升式、下降式和擺動式的家庭敘事模式。

其中,擺動式是最健康的敘事模式,因為起伏的人生故事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才最深刻。明天中秋節,不如帶著孩子一起去拜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太爺爺太奶奶太姥姥太姥爺全家圍坐一桌,共同聊聊過去的故事。

試一試,採用擺動式的敘事手法,講一個強壯的家族故事,在起起落落的故事中,幫助孩子成長,使我們的家族之樹生命力更強!

數十年的研究已經表明,大多數幸福的家庭都能夠有效地交流。但是談話並不意味著簡單的“聊天”。同樣重要的是,談話也意味著講述一個關於你們自己的正能量故事。當面臨挑戰的時候,幸福的家庭,就像幸福的人一樣,只是在他們的人生故事裡添加新的篇章,來顯示他們克服困難。對於孩子們來說,這個技能非常重要。

偉大的時代未必有高科技,但卻不能沒有“歷史故事”。只有正確認識了家族史,我們才能在歷史的倒影中看清自己,才能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只有弄清楚這些,才能在未來清楚的明白“我要到哪裡去”!

每個人都應該在歷史的倒影中看清自己。

“我從哪裡來”“我是誰”,只有明白了這些,才能明白“我要到哪裡去”……

注明:部分內容依據,來自央視紀錄片《客從何處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