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真實的歷史答案讓人詫異

從晉代開始,歷代都在給諸葛亮升官晉爵,賜廟加號。晉封武興王;唐封武靈王,並賜廟;宋賜“英惠廟”,加號“仁濟”;元代則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明代朱元璋欽定“帝王高”,選從祀名臣37人,“忠武侯與擁焉”;清代不但把許多紀念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禮廟時還以諸葛亮從祀。

其實,很多時候,小說作品難免會對某些歷史人物誇大其詞,所以,考量一個歷史人物還需客觀地參考歷史資料。今天我們就根據陳壽的《諸葛亮傳》來辯證地討論孔明先生的軍事能力。

陳壽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大體可分為兩點:

首先,高度讚揚了諸葛亮在蜀漢內政中發揮的治國能力,且肯定了諸葛亮“依法治蜀”的內政方針。但這種讚揚是有限度的,並未將孔明先生推崇到空前絕後的地步,而是稱其為“治世之良才”,這份評價非常中肯,也比較折中,至少歷史上有不少獲得這份評價的能臣。

其次,陳壽對於孔明的軍事能力是持懷疑態度的,並推測軍事領域是諸葛亮的短板。陳壽引用了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的史實作為重要依據,就是說,諸葛亮連續多次發兵北上,卻未能取得絲毫成效。

那麽,孔明先生的政治水準,是否高於軍事水準呢?

筆者覺得,諸葛亮的政治天賦是有目共睹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他的軍事能力就算無法與曹操相媲美(史實中的曹操,我們今天不討論小說的範疇),也能算得上傑出,至少不像陳壽評價中那麽平庸。之所以筆者會有這種想法,完全是建立在諸葛亮軍事生涯的基礎上並非臆想。

諸葛亮的首場軍事秀是在公元211年,當時趙雲、張飛、諸葛亮三人兵分三路,前往蜀地支援主公,但是,這場軍事行動中諸葛亮表現平平,沒有絲毫閃光點。真正使諸葛亮嶄露頭角的戰爭,是在四年後的南征之戰。

小說中將這場戰爭改編成曠日持久的“七擒七縱”,實際上並非如此,諸葛亮僅用了幾個月時間便擊敗了南蠻,平定了以孟獲為首的諸多部落。歷史告訴我們,軍事與政治是牢不可分的,軍事行動是政治活動的延伸。為何諸葛亮在南征的過程中所向披靡?

完全是因為他的政治能力太出眾了,懂得借助當地人民的力量,進而配合軍事行動。政治軍事雙管齊下,這才使南征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在短時間內打下南中,同時出色地解決了困擾蜀漢多年的民族問題。從這我們能看出,諸葛亮的確有很高的軍事才能。

縱觀古今豪傑,不論曹操、李世民,他們都有這種軍政結合的能力,這是軍事家必備的素質。僅拘泥於戰術、裝備、兵力等軍事因素,而毫無政治眼光與能力的將帥,根本無法在亂世立足。項羽之所以敗給劉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治能力的缺失,這才讓施行軍政結合的劉邦有機會在絕境翻盤。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問,懂得軍政結合的諸葛亮為何在北伐期間表現平平呢?這就不能怪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了,而要從綜合因素考慮。

打仗消耗的是雙方的綜合國力,財政、民生等均與國家的軍事水準掛鉤。從古至今,鮮有例外。蜀漢在綜合國力上尚有欠缺,從民生角度來看,蜀漢的人口數量遠不及曹魏,領土面積更是遠遜於曹魏。這意味著什麽呢?蜀漢沒有充足的糧草供給,所以,大部分北伐均以“糧盡而退”告終。

並且,蜀漢缺乏將才。

雖然整本《三國演義》中蜀漢能人輩出,但這些畢竟只是虛構的故事,有些小說中出現的將帥之才在歷史上根本沒有存在過。蜀漢北伐末期,能上戰場的大將只剩趙雲、魏延兩人。反觀曹魏一方,既有司馬懿、曹真等智將,又有張頜、王雙、郭淮等勇將,效忠於曹魏的謀士更是多如牛毛。

不論諸葛亮想不想承認,在失去荊州後,當年《隆中對》中的規劃已宣告破產。蜀漢想要跨越祁山難如登天,縱使蜀漢有著用不完的糧草,惡劣的山路也限制了他們的後勤補給。蜀漢滿朝文武根本沒人能解決糧草運輸問題,況且,後主平庸無能,朝中不乏暗流湧動,內憂外患中諸葛亮難免回天乏術。

說到這,大家可能會疑惑,諸葛亮這麽聰明的人難道沒意識到北伐凶多吉少嗎?

我們且來看看《後出師表》,雖然,這部作品的作者未必是諸葛亮,但是,裡面有句話說得很對: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諸葛亮當時也意識到局面不利,但是,他仍知難而進,這就是他的志向與氣概了,也是諸葛亮最有人格魅力的地方。

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諸葛亮仍收服了薑維這號大將,擊殺了敵將張頜、王雙,讓司馬懿沒有討到半分便宜。在逆境中能完成這樣的戰果,這也充分體現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由此看來,陳壽還是低估了諸葛亮的能力了。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