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加個尾翼就是賽車了?我們來看看

Y車評 yautoshow

|把事實帶走 將觀點留下|

最近,不少人終於盼來了中置排氣的本田思域和國產性能車領克03+,除了備受關注的配置、性能等指標,它們外觀上的空氣動力學套件、尾翼等諸多聽起來與賽車相關的產物也成為了宣傳的利器,更引起了不少好奇。當然也不乏一些想自己進行改裝探索的朋友,正準備為愛車裝上“龍頭鳳尾”。不過,效仿賽車裝上大尾翼就能讓愛車化身賽車?也許除了會被朋友們嘲笑汽配城式改裝外,惱人的風噪和突然飆升的油耗會讓你更加上頭。

為什麽賽車的空氣動力學套件能讓它們更穩定,但卻會讓你的“改裝車”麻煩重重?賽車上那些造型各異的空氣動力學套件都叫什麽,有什麽奧秘?今天就與大家一起聊聊。

賽車的前臉的套件不只是唬人而已

與量產車不同,賽事用車的前臉部分自然不需要顧及行人保護。為將空氣動力學效應在賽事規則內最大化應用,你會發現大部分賽車的前臉也都裝著造型各異的空氣動力學套件。這些“板子”和孔洞是什麽?

分流器Splitter

賽車前保險杠下方與地面平行的這個板狀部件名為分流器。它的原理是讓更少的空氣流過車底,這樣會使車輛在高速行駛時的頂部保持較高氣壓。在氣壓差的作用下,較高的氣壓會在分流器上產生向下作用的力,這樣便會有助於讓車頭部分產生下壓力。

受到賽事規則、車輛造型等諸多因素影響,分流器常會配合氣壩(Air dam)使用。顧名思義,氣壩就是一堵阻止氣流通過車底的“壩體”,在一些前分流器尺寸受限制的賽事中,一些氣壩也能兼顧分流器的作用。當然,由於這一空氣套件被運用在了更多民用性能車或運動車型上,同時也有了另一個更通俗的名字——前唇。

氣壩、分流器一般只會出現在一些跑車或性能車上,不過即便是像保時捷911這樣的跑車,其尺寸和離地間隙也不會像賽事用車那樣誇張。同時,一些民用跑車會提供前懸架氣動裝置,在通過爛路時可以將車頭抬升一定角度,增加通過性。

俯衝板 Dive Plane

在一些賽事中,賽車前保險杠左右兩側被安裝著一塊或多塊造型彎曲的板子,它們就是俯衝板。由於賽車車輪尺寸一般都會大於民用車輛,它們被直接暴露在車體外時會產生更大的阻力,尤其是在轉向時。俯衝板會引導一部分車輛前部的空氣遠離車輪,降低車輪所產生的風阻。同時,向上抬升的造型也能使它為車頭產生一定下壓力。

此外,賽車的研發團隊和技師還可通過改變俯衝板角度,平衡賽車的下壓力。當車輛下壓力過大時,很容易會影響到賽車的油耗、最高車速甚至輪胎磨損度。通過調節俯衝板角度平衡賽車下壓力,顯然比重新設計分流器、氣壩簡單不少。

在此前的領克03+的預告圖上,我們看到了頂配車型在位於車輪前端和側裙上安裝了俯衝板。雖然它們採用了垂直布局,但確實能產生一定的擾流作用。當然一些車型也在側裙設計了類似的“小翼”,不過它們大多貼合車身,僅能起到裝飾作用。

發動機蓋通風孔

對賽車而言,發動機的散熱十分重要。不過由於輕量化需求,水箱往往會成為被犧牲的對象,所以很大一部分賽車的發動機、製動系統都是靠風冷散熱的。發動機蓋上直接開孔散熱的方法雖顯粗暴卻非常有效,甚至還能因此進一步減輕發動機蓋重量。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賽車都是在發動機蓋上採用單純開孔的方式散熱。

一些賽車的機蓋通風孔會採用通道式設計,空氣從進氣格柵引入機艙內,再由發動機通風孔經流出,這樣能進一步提升散熱效果。

大部分民用車上的通風孔都是只是樣子貨,當然也有例外,比如Giulia四葉草,打開發動機蓋你就會發現它們是真家夥。

NACA導管 NACA duct

除用於散熱的通風孔外,許多賽車發動機蓋上還會有一個類似三角的凹槽,它們被稱作NACA導管,這種導管最早應用於飛機上。採用該設計的開口不會對經過車身表面的氣流造成太大影響,有效規避空氣阻力的同時又能將空氣導入車內。所以它在賽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大到為發動機、冷卻系統導入冷空氣散熱,小到為駕駛員帶來冷風,我們幾乎能在每一款賽車上見到這個裝置。

當然,它在80、90年代的汽車賽事中非常盛行,甚至也被應用於許多量產跑車上。例如法拉利F40、藍寶堅尼Countach,在這些經典跑車上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不過由於造車工藝進步或諸多因素的影響,它們更多被應用在了底盤上,所以我們很少會在超跑的外觀看到它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造型更美觀、原理相似的通風口設計。

除了美觀 側裙還能提升空氣動力學效應?

側裙

對於民用車來說,側裙的作用更多的起到的是美觀作用。不過對於賽車而言,它的作用與分離器或氣壩的作用相似。為進一步防止高壓氣流從車底通過,賽車上的側裙往往會更貼近地面。

側邊通風口

不管是賽車還是超跑,我們總可以在它們的車輪附近見到這些開口。尤其是採用中置發動機布局的車型,它們在車門後方的側通風孔造型更是誇張。

這些通風口的作用與機蓋通風口類似,它們會為經過發動機、製動系統的氣流提供一個出口,通過車輪轉動保持湍流,利於熱空氣的流出,從而起到散熱作用。不過對於中置、後置發動機的賽車來說,它們往往會採用與NACA導管類似的結構,用於引入冷空氣散熱。

隨著汽車設計偏向年輕化,一些類似的開槽設計被應用於民用車上。不過你會發現,它們中大部分都不是貫通的。

當然,也有一些具備實際功能的例子,比如寶馬4系GranCoupe前翼子板上的側通風孔,氣流會從前保險杠格柵兩側的開槽引入,為車輪形成一道“氣簾”,從而降低輪轂風阻。其實作用更接近於俯衝板。

尾翼、擾流板、擴散器傻傻分不清?

尾翼 Rear wing

都9120了,咱們也不能見到備份箱蓋上有個凸起就說是尾翼。在賽車上,真正的尾翼作用類似與飛機上的機翼,只不過它們採用了與飛機相反的原理。自車頂流向車尾的氣流在尾翼的作用下被抬升,在車身上便產生了一個向下的推力。這樣在高速行駛中,賽車的尾部就會被被風牢牢的“按”住。不過這樣也將消耗額外的阻力獲得有益的下壓力,若未能找到平衡點,勢必會增加賽車的油耗,同時也會影響到車輛的最高時速。

此外,巨大的尾翼也需要與車頭的分流器或氣壩共同作用。例如爬坡賽(Hill Climb)、時間挑戰賽(Time Attack)甚至是開放式車輪(Open Wheels)的方程式賽車,它們會根據規則安裝前翼,以使得賽車前部產生更大的下壓力。

當然,尾翼有時也會對賽車帶來麻煩,尤其是車輛後部的下壓力過大,而車頭的下壓力較弱時。這有可能導致高速行駛的賽車“抬頭”,當前分流器遭到破壞或失效的時候,賽車很可能會被向後掀翻。勒芒耐力賽上就曾出現過這樣的一幕。

對於民用車而言,過大的尾翼意義真的不大,除了會額外增加風噪和油耗外,市場上許多尾翼的質量也並不過硬。若在高速上經受不住下壓力和風阻的考驗發生斷裂,車主也是需要承擔責任的哦。

擾流板 Rear Spoiler

其實擾流板與尾翼是兩個東西,擾流板的原理是通過在產生上升氣流的路徑上設置一個障礙,通過擾流作用將車輛後方的氣流可以在水準或向上的方向離開車上,從而避免車尾產生上升力。這個原理類似於飛機襟翼上的擾流板。

擾流板更多的被應用於納斯卡(Nascar)賽車上,車尾誇張大板子便是標準的擾流板。在一些民用車和性能車上會有這樣的空氣動力學裝置,它們的尺寸往往不大,不過卻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擴散器 Rear Diffuser

擴散器的作用是將賽車後部下方逐漸增多的空氣快速擴散並帶離車底的裝置,這將進一步為車底產生一個半真空甚至真空的環境。在下壓力的作用下,車輛會被氣壓按在賽道上,從而增加穩定性。

賽車底盤往往光滑平整,一些性能車或超跑也採用了這種設計。平整的底盤有助於減少車底的湍流,與車尾擴散器結合後,會更有助車輛底部產生低壓區,產生顯著的下壓力。

若你真想給自己的愛車裝上“擴散器”,不配合平整的底盤護板真的不會起到太大作用。

你還想讓愛車變賽車嗎?

消費者年輕化的趨勢也催生了一些熱衷於對愛車進行“賽化”改裝的朋友,在此真的需要提醒你:小改怡情,大改傷身。雖然這些套件會給愛車帶來不錯的視覺效果,不過城區中的一些爛路和警察叔叔的盤查或許會分分鐘教你做人。另外,法律嚴令禁止對性能的提升,同時會限制你更換大尺寸的輪轂。這些誇張的套件配上原廠輪轂、原廠動力,路人不說你“汽配城改裝”就怪了。

如果你真不惜工本,甚至背上“非法改裝”的名號,一定要將自己的愛車打造成為“賽車”,得到的結果很可能是一台隨時可能會讓你失去駕照、罰款2000元的“玩具”,更別提會帶來的安全隱患了。若真是這樣,我覺得不妨留下這些改裝費用,再攢攢錢去買一台合法、漂亮又有性能的新車?

圖文 | 陳宇翔

責編 | 辜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