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原文物見證中華文明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創新是中華文明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和永恆主題。《周易·系辭上傳》中說,“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認為宇宙間最大的原理就是,一切都在發展變化著,世界是一個生生不息、日化日新的過程,新陳代謝永不停息。

《禮記·大學》引述古代經典說:“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就是說,無論對民族還是個人,都不能不盡心竭力地創造新的,改革舊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所有這些,都反映出中華先人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創新進取的精神氣質。

圖為北宋時期的汝官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 河南博物院供圖 牛愛紅/攝

北宋汝官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1987年出土於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高19.5厘米,口徑5.6厘米,底徑8.2厘米,通體施天藍釉,足端露胎,腹部刻有花葉紋,整器布滿開片。在汝官窯遺址考古發掘中,它是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藍釉器物,而且是極為少見的刻花作品。“天下宋瓷,汝窯為魁。”在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中,汝窯位居魁首。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李苦禪曾說,“天下博物館,無汝(瓷)者,難稱盡善盡美也”。目前所知道的汝官窯瓷器傳世數量不足百件,且多為歷代以來的收藏品,發掘器物極少。

二裡頭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西南9公里外的伊洛河故道北沿(今洛河之南),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二裡頭遺址是探索中國早期文明和國家起源,研究夏文化、夏商王朝紀年及其分界的關鍵性遺址。圖為二裡頭文化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牌飾的獸面紋開創了後代商周青銅器獸面紋母題的先河。 國家文物局供圖

瓷器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中華文明的發展進步。夏晚期的二裡頭遺址已經發現有原始瓷器,鄭州商城出土的商早期原始青瓷以高嶺土為胎,用人工配製的石灰釉施在器表及口沿內,光亮透明,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質地堅硬,已經具備瓷器的基本特質。在此後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改進練泥、製胎、施釉技術,完善窯爐結構,發明新的裝燒工具,擴大產量、提高質量,使得中國的瓷器製造不斷推陳出新、發展壯大。北宋晚期的汝窯瓷器,創造性地以瑪瑙為原料入釉,在燒製時採用滿釉支釘燒,盡可能用釉將瓷胎完全包裹,胎骨為灰白色,深淺不一,也被稱為“香灰胎”。汝窯瓷器造型大氣簡約、優雅端莊,胎質細膩,釉色如春水般柔靜典雅,釉汁瑩潤若堆脂,有“似玉非玉”之美譽,體現了宋代大道至簡、溫潤寧靜的審美情趣。

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發展,都是一個綿延不斷、接續推進的過程,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的過程。古老的中華大地上,文明生生不息、革故鼎新,按照自身的邏輯演進發展並一直延續下來,顯示出旺盛的創造力、極強的凝聚力和博大的胸懷。

來源:求是網

策劃:魏天舒

製作:曾嘉雯

審核:閆玉清

監製:李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