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石室中學:用“川江號子”唱響學校課題研究

“川江號子”是川江流域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因勞動形式而創造產生,並形成較為完整體系的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民間音樂形式,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具保存價值的瑰寶之一。

“川江號子”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地形和水流的影響,發展成了多種藝術形式。有些號子以水流和船隻大小作為區別,面對激流,號子的節奏激進有力;面對緩流,號子則舒緩,久而久之就有了大號子和小號子的區別。

撰文丨文匯

成都石室中學

“川江號子”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川江號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調子也是自由化、旋律化,是對川劇和民間曲藝的吸收後在拉纖人的心中富有情感化和生活化的加工。

船工在工作中不僅有體力的付出,也有藝術的創作,他們以戲文、民間故事為號子的背景,夾雜兩岸的事物與瑣碎的生活,見物就唱,萬物皆可歌,隨機起興,這種靈活的創造方式也造就了“川江號子”豐富的文化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精粹,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傳承價值。2006 年5 月20 日,經國務院批準“川江號子”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川江號子”的歷史性、音樂性、文化性使得它成為不可多得的教育載體。在中小學學習和傳承“川江號子”,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搶救性傳承:

“川江號子”應有的保護措施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三峽大壩的建成與投產,這一切改變了川江地區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拉纖人的身影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當年的那群熱血青年如今已白發蒼蒼,川江兩岸再也聽不到那令人熱血沸騰、蕩氣回腸的號子了,“川江號子”作為一種勞動與藝術相結合的形式將要成為一種絕唱。面對傳統文化的逐漸消失,學校成為保護和繼承“川江號子”的一片沃土,經過幾年來的中學實踐研究,其搶救形式有以下三種。

1

用自主學習的形式,

邀請“川江號子”進入課堂

學生是文化傳播和繼承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學校教育通過班級授課這種容量大、效率高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文化的普及和傳播,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戰場,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從教師灌輸式教學轉變為了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教師安排學生課下以小組的形式搜集“川江號子”相關內容,並在課堂上匯報交流,教師最後總結和提升。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就進行了初次學習,對“川江號子”有基本了解。學生進行講解時,對聽課的同學來說方式新穎,也更容易交流,對講解的同學是知識內化的過程,記憶和理解會更加深刻。

在自主課堂中,同學們關於對“川江號子”的感想這一問題的發言讓人感動,有位同學這樣說:“通過學習‘川江號子’,我感受到的是痛苦和悲哀,同時還有希望,從船工們的歌聲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重負,雖然艱辛但也要繼續前進,要不斷與艱險作鬥爭。”從同學們的言語中,不難發現他們真正領悟到了“川江號子”的精神,這也是“川江號子”進課堂的意義所在。

2

建獨具特色的合唱團,

促進“川江號子”的傳承落地

“川江號子”的渾厚、鏗鏘比較適合男生來呈現,為此,我們組建了男生合唱團,這個團的男生就是石室中學“川江號子”基地的傳承人。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川江號子”演唱中,並深入了解其相關背景,每周三下午進行排練,同學們熱情飽滿。在已有排演出的作品基礎上,又學習了幾首較為經典的“川江號子”。在教師節、藝術節等節日中,合唱團的表演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經過系統的訓練和表演,團員們對“川江號子”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悟,從學生的演唱和表演中,以及平常有關“川江號子”的內容交流中,都可以感受到他們是真正了解“川江號子”的價值和精神。

3

借課外活動,

提升“川江號子”的傳承水準

第一,以社團活動為載體,擴大“川江號子”的影響。

學校開辦課外活動,組建“川江號子”合唱團,固定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進行排練,定期在學校演出與匯報,擴大“川江號子”在校園中的影響力,在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傳承非遺文化。

學校還將“川江號子”傳承人請進學校與學生深入交流,鼓勵同學們、社團成員們成為“川江號子”傳承人。

第二,以現代媒體為傳播媒介,提升傳承“川江號子”的興致。

在川江號子的排練中,因為時代的阻隔和生活的變遷,學生最初在學唱川江號子時積極性並不高。學校就以現代傳媒方式為介質,以“快閃”形式,給予學生展現的舞台。這一課外活動策略使得學生學唱川江號子的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後來,我們在天府廣場、雙流機場都舉行了川江號子的快閃,引來了眾多媒體的關注,大大提升了中學生傳承“川江號子”的興致。

第三,以藝術特長生招錄為契機,夯實傳承“川江號子”的基礎。

為深入開展“川江號子”在校傳承,我校每年招入十餘名專業藝術特長生,充分發揮藝術特長生的引領示範作用,不斷擴大“川江號子”傳承項目在全校學生中的群眾基礎,提升學生對“川江號子”文化的認同感。中學校園裡的傳承,主要在學生群體,有了藝術特長生招錄作為人才的奠基,“川江號子”的傳承會更有底氣,越來越煥發生機。

中國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借助學校的教育,能有效推動文化的發展。由於時代的發展、勞動方式的改變,“川江號子”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了。為此,借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課題的東風,學校以“川江號子”的課題研究為抓手,立足起點、夯實過程、推廣經驗、發展傳承,努力推進“川江號子”與學校教育的融合,傳承四川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具有傳統文化基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撰文丨文匯

圖片丨成都石室中學

編輯丨趙敏

校對丨彭之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