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治療周圍神經麻痹—這只是個別人

出自王清任之《醫林改錯》,由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組成,具有補氣活血通絡之功,為治療中風後遺症而設。近幾年來,筆者活用該方,用治周圍神經疾病,取得了滿意療效。茲介紹如下。

一、面神經麻痹

張某,女,35歲,教師。2016年11日4日初診。患者半年前因睡覺吹電扇,致晨間醒來出現右眼流淚、閉合不能,右側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左側,說話、露齒時尤為明顯。某人民醫院診為面神經麻痹,經抗炎、抗水腫、擴張血管、營養神經等治療近2個月,效果不顯著。後又改用中藥、針灸、按摩等治療3個多月,仍無明顯進展。余詢知患者平素體質虛弱,易感冒。察其面色萎黃,舌淡、苔薄潤,脈細緩無力。此乃氣虛邪中,脈絡痹阻。:生黃芪90克,桃仁、紅花、赤芍、川芎各6克,當歸、葛根各15克,地龍、白附子各10克,水煎溫服。5劑後,病情大減,連服10劑,頑症得愈。

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癱」,多系脈絡空虛,風寒濕邪乘虛侵襲頭面,致經氣阻滯,筋脈失養,縱弛不收而發病。本案病人久治不愈,實乃由於氣虛邪侵,絡脈痹阻。故治以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加葛根、白附子祛風通絡。諸葯配伍,正氣回復,驅邪有力,病遂獲愈。

二、腓神經麻痹

張某,男,25歲,工人。2015年11月1日初診。患者昨晚睡覺時右足露在外面,今晨起床時,突然出現右下肢無力、麻木,右足上抬困難。查:右下肢小腿外側及足背區感覺減退,右足下垂,背屈不能,行走時足尖先著地,呈拖拉步態,診為腓神經麻痹。經肌注維生素B12、硝酸——葉萩鹼,口服維生素B1、復方丹參片、氟美松等,並配合針灸治療1個月,效不顯著。余視其舌淡胖、苔薄潤,脈沉細弱。辨為氣虛絡阻,下元虛損。:生黃芪90克,當歸、赤芍、懷牛膝、石斛各各15克,桃仁、紅花、川芎、地龍各10克。水煎溫服。服藥5劑,下肢較前有力。繼服5劑,足趾能夠背屈,但力量稍弱。上方黃芪改為120克,繼服10劑,右下肢行走基本恢復正常。囑繼服10劑以資鞏固。

腓神經麻痹,屬於中醫「痹證」、「痿證」範疇。實為下元虛損,外邪侵襲,致下肢痿軟不用。故取補陽還五湯補氣通絡;牛膝,張錫純雲其「善引氣血下注」,善治「腿痿不能任地」;石斛,《藥性論》稱其「主治男子腰腳軟弱」。合用則能補氣活血,通經舒絡,壯腰起痿,麻痹解除,病自向愈。

三、橈神經麻痹

李某,男,35歲,農民。2018年11月5日初診。患者半月前飲酒後入睡醒來,突然發現右手腕下垂不能抬起,拇指不能伸直外展,上肢外側感覺減退。急赴地區人民醫院,診為酒精壓迫性橈神經麻痹。經用擴張血管、營養神經以及興奮神經葯治療半月,諸症如前,無明顯變化。余見患者右手軟弱,不能抬起,舌淡稍胖、苔薄潤,脈細緩。此系氣虛絡阻,筋脈失養。:生黃芪90克,當歸、赤芍、石斛、山萸肉各15克,桃仁、紅花、地龍各10克,川芎6克。水煎溫服。服藥5劑,上肢能抬起,但力量稍弱。上方繼服10餘劑,諸症皆除。

橈神經麻痹,屬於中醫的「血痹」、「痿證」範疇,多為氣虛推動無力,經絡阻滯,血虛筋脈失榮,致肢體痿軟無力。治以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加之石斛可「治虛損勞弱,壯筋骨」(《日華子本草》),山萸肉可「逐寒濕痹」(《本經》)。諸葯同用,邪去正復,病患自愈。

神經疾病微信諮詢:tjzy199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