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克榮:一路關“艾”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有一個專門為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服務的組織——紅絲帶之家,王克榮是一家之長。在這裡,沒人稱呼她“王主任”,大家親切地稱呼她“王姐”,更年輕的則喊她“王阿姨”。他們說,王克榮給大家帶來了家的感覺。

初次接觸艾滋病患者,王克榮也心裡犯怵。1997年,她所在病房開始收治艾滋病病人,“我們開始的時候也緊張,進病房做護理時,都要全副武裝”。

當時,人們對艾滋病的了解有限,住院的病人很少有人探望。有一位女病人總喜歡靠在病房走廊的欄杆,往外張望。王克榮問她在看什麽,病人說:“我想看看有沒有認識的人來看我。”

後來,這位病人去世了。留下的一封遺書,除了感謝醫護人員的照顧,還表達了捐獻遺體的願望。她希望通過醫院的研究,能幫助更多像她一樣的人。

生命的意義是什麽?是希望。王克榮說,真正和他們接觸,就不會隻把他們看成一位艾滋病病人,他們是完整的人,有自己的希望和不捨,“看到他們的困難,不由自主地就想幫他們一把。”

一次活動中,一位患者說:“護士長,我不吃肉。”王克榮聽了,隨手就把他便當裡的肉夾過來吃了。患者驚呆了:“王姐,我們家裡人都不敢這樣!”

一點一滴,一言一行,是王克榮用行動向生命致敬。

與“艾”相伴,“王姐”的稱呼越叫越響了。打開王克榮的微信,2721名好友中,艾滋病患者佔到一半以上。她說,“這麽多年,我一直不敢更換號碼,就怕患者找不到我。”

2010年3月,艾滋病人小夏因一場車禍造成了股骨粉碎性骨折。小夏第一時間撥通了“王姐”的手機。

王克榮仔細詢問了病情,經初步護理評估後,馬上與醫院聯繫。醫院緊急成立專家救治小組,為小夏實施了手術。

出院前一天,小夏對王克榮說:“等我的腿完全康復後,我要成為一名志願者,去幫助更多的人。”

醫者仁心,王克榮用愛打動了越來越多和小夏一樣的人。2005年1月6日,北京“紅絲帶之家”成立了,王克榮是當之無愧的“家長”。

越來越多善意的援手主動伸出。截至目前,這裡的志願者累計超過2萬人,其中有大學生、專科護士以及20餘名同伴教育員。一些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也成為志願者。

與“艾”同行,王克榮也收獲了諸多榮譽,她成為中國第一位榮獲“貝利·馬丁獎”的護士,捧回過南丁格爾獎章,獲得過“全國先進工作者”“北京先進工作者”等稱號。每年,她和同事們一起到學校、社區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識,受益人數高達5萬餘人,她的足跡遍及中國25個省、市、自治區,培訓艾滋病基層護理人員萬餘人……她用愛點燃更多人對生命的希望。

最近幾年,王克榮積極在全國推廣艾滋病個案管理經驗。過去,艾滋病患者確診後要去疾控部門申請審批,再回到醫院治療,這個過程往往要花費一個半月時間;實現個案管理後,最快只要6天左右。

王克榮說,“愛是可以傳遞的。我們是醫護人員,有責任讓艾滋病患者感受到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