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指觸經典車 珍貴的M圖騰:BMW M1

[愛卡汽車 汽車文化 原創]

在這篇文章成型之前,我責備過自己,為何讓其錯過了2018年這個M1車款誕生40周年的大好時機。不過,象徵著M家族圖騰的汽車“異類”無論時隔再久的時間都沒辦法讓喬治·亞羅天馬行空般的妙筆褪色成黯然。它未曾駛過我的面前,但絕對是我曾見過的汽車中,將古典與未來相結合的最佳藝術傑作!這篇文字的陳述,應該宛如一次朝拜……(攝影師:耿安)

很少有一台老車可以讓你在超富感染力的外觀與傑出的當代性能中,去困難地取一舍一,BMW M1絕對能算得上是其中的翹楚。雖然麻煩不斷的研發過程讓M1差點成為一件隕落的作品,但往往是這種一波三折的經歷,才是走向絕美的必經之路。

1972年,在BMW集團中成立的Motosport Gmbh理性的、並未急於打造一台以“M”命名的性能車款,以此用來取代賽場上由私人改裝廠加工的BMW賽車。直到3.0 CSL的出現,人們才首次體會到了那屬於“M”的性能魅力。

本應在更早時間於日內瓦車展亮相的M1由於合作方的“神坑”而不得不“跳票”,直到1978年的秋季,BMW才找到摩德納Marchesi和都靈ItalDesign公司,加工組合了車架與玻璃纖維車殼。

但,對於一台汽車來說,能夠流芳百世的往往是不同尋常的外觀設計。被點名挑中的意大利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將M1的外形充分尊重了1972年BMW Turbo概念車的設計,而那款車則是BMW為慶祝慕尼黑奧運會而推出的“精神產物”。

他的妙手回春讓M1成為了當年風極一時的楔形車身跑車中,最具科幻且古典的一個。這種感覺很難用語言來描述,更多便是種傳神。有時很欽佩喬治·亞羅為不同的品牌、車型抓準別樣造型的強大內力。當不知道如何感歎時,將其稱之為藝術作品,你永遠不會因此而觸碰了霉頭。

人類的主觀思維是影響審美的又一象徵。7、80年代,為躲避燈光法規而影響車頭原本設計的機械翻折車燈似乎還是更適合出現在日系車的身上。像法拉利F40、藍寶堅尼康塔什,包括BMW M1,當車燈開啟時,多少會影響到流暢的視覺感官。

不過,“攻克”這一抗拒高效風阻系數的經典流傳元素,在BMW Motorsport Gmbh看來並非是什麽難事。中後置的發動機方便呈現低矮車頭的同時,還能在車頭蓋板之下隱藏氣流通道,從而換取一部分下壓力。空氣動力學的不斷嘗新便是人類在汽車學科上獲利無限的寶藏。

當你面對著“這尊”無法複製的“圖騰雕塑”,第一款以“M”命名的BMW車型時,你會很輕鬆地將它與賽車文明相連。M1的問世除了以驚世駭俗的外觀著稱之外,更多的則是傳播著賽車運動主義色彩。

直至今日,這樣的輪圈造型也足夠稱得上是獨樹一幟,我不清楚當時的工程師是如何解決其內部散熱等問題,但就視覺效果上來看,這絕對是從上世紀80年代死板審美設計中脫逃出的一部分。

即便是為了帶領BMW品牌在國際大賽上走得更遠,但賽事風雲驟變的規則和制度讓M1賽車進入到Group 5的最初計劃變成了泡影。出於無奈,BMW申請了一個名為M1 PROCAR的單一品牌賽事來讓M1賽車一展神威。而M1的車尾造型也成為了當年參與賽事的車手最記憶猶新的影像。

中後置M88 3.5L排量的直列六缸發動機在往後的時間裡也運用在E24代的M635i的身上。207kW(277Ps)的最大功率數據配合上輕量化的車身架構,讓它成為了BMW品牌中,名副其實的首款超級跑車。

若是讓我用一句話來形容BMW M1的外觀,我認為是對我語言概括能力的極大挑戰。在它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種在古典領域追逐未來化的光榮使命感,這就好比用現代人挑剔的視覺神經去重新觀摩《ET外星人》這部經典科幻電影,這樣的比喻說給你聽,或許要恰當得多……

初見M1,宛如一次朝拜

就好比是外星人的存在一般,除了相信科學,主觀思維的湧現往往更能夠鑄造起一幢幻想高塔。但讓我心存激動的是,BMW M1雖然已經觸及到幻象的模樣,但它卻已成為客觀存在的事實。它的存在不是“打回原形”,而是美夢成真。

接近夢境的過程是每個心存童心之人最期待的畫面,雖然來自1978年的BMW M1有著喬治·亞羅賦予它的“天外來客”般的皮膚,但內在的精髓依然是讓更多的人們不得而知的地方。

耐用樸實的織布紋理或許讓你在打開車門後的一瞬間收獲一絲沮喪,但很快,座椅周邊包裹著的,散發著老舊味道的皮質面料又像是堅硬背後的棉花絮枕頭一般接住了你剛要墜落的身軀。

當然,這一切還未結束,整個中控台的面料均由這種耐看的材質擁抱,雖然BMW在內飾方面始終不會太刻意去宣揚豪華感,但不得不佩服的是,能在這台車速表底標記280km/h的BMW超級跑車上見到這一切,也算三生有幸了。

在中控台的部分,與外觀毫不相仿的向當時的5系轎車借鑒了大量的設計元素,以此來讓真正擁有過這部M1的車主回歸一下日常的用車感受。但這又如何,巴伐利亞人在乎的,恐怕更多的還是要落到令人心嚮往的駕駛環節。

身為慕尼黑“汽車長子”當中的傳奇超跑作品,M1有必要讓一切與性能和駕駛相關的事情變得更加合理,並注入儀式感。將擋杆向左再拉入下方,掛入這部ZF DS25-5/2變速箱的第一個擋位,有別於常規汽車的操作更是向著當年的賽車看齊。

機械的魅力永遠與追求更直接風格的駕駛訴求息息相關,人與汽車間的硬核溝通如今已經被各種電子化產物取代,這是時代的欣喜,但卻是原始駕駛樂趣的悲哀。

好在,這台M1依舊走在時間的前沿,一些來自上世紀70年代的電控元件甚至還能與我進行著時代的牽連。“忘記它是一台老車”,在M1的身上,都不難實現。

與其形容它是一台為賽事而生的民用超級跑車,倒不如將它比作是BMW中“M”的圖騰。1978至1981年的生產年限中,僅僅464台的產量足以讓M1載入到BMW的史冊。雖然它看起來甚至與任何一台品牌旗下的車型都毫不相關,但這依舊不會讓世界人民質疑這部來自巴伐利亞州的汽車創世佳作。

手持著藍天白雲標,“貪婪、頑固”的慕尼黑人站在車尾,他們左右張望過後不假思索地將兩側均懸掛上了BMW的車徽。雖然M1也許在影響力上永遠不會超越3系,但它終究留下了一段與它外表相符的科幻故事……

編輯點評:M1不是那種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跑車,在常人眼裡它更像是一部“未批量生產”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歷史概念車。這次的相逢也略顯短暫,但就是這種真實的相遇,碰撞往日的相惜方可讓人感觸至極。

巴伐利亞的創世佳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