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以侃:拿本英漢字典,做不了優秀翻譯家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的枷鎖》、《刀鋒》等長篇小說,讓英國作家毛姆名聞世界,而他的短篇則以編織故事的精湛技巧,對人性和社會生活的敏銳洞察,為其贏得了更多讀者,成為一種全球現象。在我國,理想國推出的《毛姆短篇小說全集》,首次以精彩譯文再現毛姆短篇作品的全貌。而這部全集的譯者,就是青年翻譯家、書評人陳以侃。

想翻譯毛姆短篇小說全集,而我正好遇到了這個機會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刀鋒》等長篇小說,讓他名聞世界,但不可否認的是,短篇小說在毛姆的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伯吉斯曾評價毛姆,他寫下了“英語文學中最好的短篇故事”。

2015年,也就是毛姆去世50年後,版權保護期終結,國內有關毛姆的各種譯作陸續面世。其中,長篇居多,也有不少短篇,但大都是選本。這個時候,理想國找到陳以侃,請他翻譯毛姆的短篇小說全集。

原來,早在1951年,毛姆就出版了四卷本短篇小說全集,共收錄91個故事,他並親自確定篇目和順序,為每一卷撰寫序言。1963年企鵝出版社在此基礎上推出新版,自此被認作標準定本,多次重版。

而陳以侃翻譯的《毛姆短篇小說全集》(四卷本),即譯自2002年企鵝版全集,這也是國內首次以精彩譯文再現毛姆短篇作品的全貌。

“2016年,出了第一卷,而最新出版的則是第二卷。後兩卷會在近兩年內完成翻譯。”陳以侃說,這套短篇小說全集的意義,就是讓大家在了解、認識毛姆長篇小說的基礎上,更加完整地了解毛姆的創作和他的個人才華。

“我很喜歡毛姆,因為他不需要過多的推薦,他的作品被大家深知,我就是想做一個翻譯他短篇小說全集的人,而我正好遇到了這樣個機會。”陳以侃說。

翻譯時完全不看其他譯本,不讓其影響自己的行文和判斷

有人說,作者和譯者,是風格上的一場博弈。但陳以侃認為,這更像一次交流。是譯者和作者的交流,耳鬢廝磨對談,體味創作初衷;也是譯者和讀者的交流,打破語言疆域邊界,鋪就通往作者內心之橋。

用文字送你離開,去到另外一個地方,借用別人的感知方式,活上一刻的時間。這一點,在陳以侃眼中,沒有人比毛姆做得更好。

因為喜歡毛姆,所以,陳以侃想不斷嘗試,不斷閱讀毛姆。對於陳以侃來說,只有重讀才算閱讀,而翻譯是很重要的閱讀形式。

“毛姆的短篇小說短小精悍,很有意思,很好進入,特別適合初入英文的讀者。”陳以侃說,為了翻譯毛姆的短篇小說,這幾年,每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閱讀毛姆,翻譯毛姆的作品。

“我翻譯的時候,完全不看其他譯本,不會讓其他譯本影響自己的行文和判斷。我會把一本書翻譯完之後,然後去看其他的譯本,看看有沒有重合的地方,然後再對其進行詳細的修訂。”陳以侃說,這套毛姆短篇小說全集前兩卷出來後,雖然90%的篇目能夠找到其他譯本,但還有10%是中文讀者不熟悉的,他很高興做了這樣一份具有開創性的事兒。

陳以侃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毛姆,自己翻譯的毛姆作品,能否被廣大讀者所接受,這要靠市場來檢驗。他希望,像人們提起村上春樹就會想到譯者林少華一樣,鑄就“陳以侃”這個品牌。

辭掉工作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專業譯者和書評人

1985年,陳以侃出生在浙江省嘉興市一個名叫嘉善的水鄉小城。

在江南煙雨的滋潤中成長,陳以侃順利考入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專業。僅僅讀了一年,他就覺得自己不適合這裡,到了大二便轉到了英文系。到了大三,他開始有計劃地閱讀英文原版作品,而毛姆是他最早喜歡的外國作家。

儘管喜歡文學,但直到2012年研究生畢業,他也沒有想過以文為生。

“我從小沒有文學理想,或者說沒有這方面的才能。畢業的時候,我去首都北京一家英文報社當記者,工作不到一個月,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而記者緊張的工作狀態也不是我想要的狀態。”

憑借著對英文的喜愛,陳以侃進入上海譯文出版社,從事《外國文藝》雜誌的編輯工作,向中文讀者介紹一些外國作家及其作品。

陳以侃是那種對文字有一點點潔癖的人。他希望完整地呈現外國作家作品的原貌,準確呈現作品背後風起雲湧的時代。於是,2015年,他辭去了出版社的工作,離開上海回到家鄉嘉善,成為一名專業譯者和書評人。

“我不是一個多線操作的人,我希望專心地閱讀,認真地翻譯。就像村上春樹一樣,他第一部作品發表後,就辭職開始專業寫作了。當然,我也想試試能否養活自己。”陳以侃說,如果一直在出版社工作,想兼顧寫作和翻譯是件很難的事兒,如果不辭職,將來可能會後悔當初沒有為此而盡力。

手頭上有本英漢字典,做不了優秀的翻譯家

在國內翻譯界,從業者多為大學老師、文學編輯為主,像陳以侃這樣年輕的職業譯者,鳳毛麟角。

當前,國內很多外國文學的譯本並不被讀者認同。在陳以侃看來,譯者不一定是這個文本的愛好者,甚至不一定喜歡這部小說,更有甚者,翻譯了幾本書,譯者就從大眾視野中消失了,所以,他就無法表達自己的喜愛,更無法作為作品的代言人出現在大眾面前。因此,翻譯出來的作品也很難是一流的藝術品。

“能讀懂英文的人很多,但常年保持閱讀英文原著的人並不多。即便是英美文學專業的學者,很多人也都是靠中文譯本來了解外國作家的作品。”陳以侃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譯者,就必須深入了解英文的節奏,要靠對英文的整體認知觸發靈感,體會原文的妙處。當然,翻譯者的母語也必須過硬,這樣,翻譯出來的作品才能在氣質、語調、色彩等方面更勝一籌。

今天的讀者,都會面臨這樣一個難題:想購買一部外國文學作品,結果有多個翻譯版本,到底選擇誰?

“什麽是好的譯本,國內的看法並不一樣。有的人覺得是純正的中文就行,有的人覺得要帶點翻譯腔,還有的人認為要亦步亦趨地貼合,還有的人認為譯本要有所升華。”在陳以侃看來,譯者不能想怎麽樣就怎麽樣,他認為該白描就是白描,該敘述就是敘述。

“即便是很好的作者,如果譯者不好,也讀不到原味。閱讀就是這樣,其實沒有該讀哪個不該讀哪個的標準,就是某一個點觸發了讀者的神經。”

作為譯者,陳以侃感慨“翻譯很難”,正像作者寫作時常常會遇到難處一樣,譯者也如此。

“有的作家詞句華麗,有的比較隱晦,有的比較淺白。另外,譯者對原文創作的那個年代以及作者的背景是否熟悉,如果不熟悉,還得去努力學習。所以,手頭上有本英漢字典,做不了優秀的翻譯家。”陳以侃說。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