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國後期曹魏即將滅掉蜀漢之時,東吳在做什麽

東吳亡於公元280年,蜀漢亡於公元263年,較之蜀漢東吳多苟延殘喘了17年之久,但命運往往在毀滅之前就已經注定了。

炎興元年冬天,魏軍大將鄧艾在綿竹大破諸葛瞻,隨即兵臨成都,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主劉禪出城投降,隨即下令各處蜀軍放棄抵抗,此時蜀軍主力除了在劍閣阻擋鍾會的薑維大軍,還有在南中地區霍弋所部以及東線駐扎在永安的蜀軍。北線薑維大軍在同樣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決定詐降,南中霍弋則持觀望態度,一直等到後主東遷消息後才正式投降,唯有東線永安因臨近東吳而形勢複雜。

圖1 東吳版圖

“東線無戰事”

與一直戰事頻發的北線和不斷開拓的南中不同,夷陵之戰後吳蜀之間再無戰事,蜀漢的東部防線也嫌少被關注,但對蜀漢政權來說,東線可謂是一道重要的生命線。古代入川道路無非只有兩條,一條是自北通過金牛道翻過秦嶺,過劍閣、葭萌,再經綿竹,古人雲:“蜀道難,難如上青天”就是指這條道路;其二便是沿長江逆流而上至重慶再入四川。雖然也不輕鬆,但終究比上一條路好走的多,劉備即從荊州出發通過這條道路入川,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也是通過這條道路討伐割據川蜀的公孫述。

據蜀之後,因荊州問題和孫權勢力關係越發緊張,東線的防禦愈發重要,劉備立刻著手加強東線的防禦。首先是擴大了當地的防區,原有川蜀東部邊界為巴東郡,劉備將原屬荊州的巫、北並兩縣並入巴東郡,稱為固陵郡,極力延長其戰略縱深;其次提高當地守將的等級,恢復魚複地區江關都尉的編制,統兵駐守。

圖2 三國荊州版圖

夷陵之戰後劉備退至魚複,為了安慰自己改地名為永安,此時荊州盡失孫權大軍逼近川蜀,甚至一度想活捉劉備(《三國志·陸遜傳》記載:““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擒, 乞複攻之”),強撐身體的劉備一方面與孫權停戰,安排後事;一方面繼續加強永安地區的防禦,先是增兵駐防,並命托孤重臣之一的李嚴留守永安,為永安都督,為蜀漢“四大都督”之一,至蜀漢末期永安都督成為東線最高指揮官。

終蜀漢一世也在不停的加固永安地區的防禦,除了舊有的白帝城、赤甲城堡壘之外,劉備修建永安宮城,《水經注》記載稱“城周十餘裡,背山面江”規模遠超原來所建的堡壘,李嚴時期以此為核心修築大量的“圍戍”(小型堡壘),構成了堅固的工事體系。兵力上,諸葛亮去世後以及蜀漢延熙二十年蜀漢又兩度增兵永安,每次規模皆在萬人之上,永安地區的防禦力大大的增強。

圖3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吳蜀交戰

成都陷落之後,消息很快傳至永安,頓時樹倒猢猻散,《晉書·羅憲傳》記載永安城內:“尋聞成都敗,城中擾動,江邊長吏皆棄城走”,鎮守永安城的羅憲(關於羅憲現在是否為永安都督存在爭議)果斷殺雞儆猴,“立斬稱成都亂者一人”,這才安定城內形勢。但內亂方安,外禍又來,意識到唇亡齒寒但又明白蜀漢無藥可救的東吳開始嘗試自救,和自己的命運抗爭。

了解情況後,東吳立刻假借救援之名派出大將盛憲領兵襲擊永安,但這層遮羞布明顯不管用,羅憲一眼就看出其中貓膩,很明確的表示“本朝傾覆,吳為唇齒,不恤我難而檄其利,背盟違約。且漢已亡,吳何得久”,東吳蜀漢本是一根弦上的螞蚱,蜀漢忘了東吳也活不了多久了,何況還不講義氣,我才不投降!於是“保城善修,告誓將士”,雖然永安城內大部分軍隊在之前被都督閻宇帶走支援成都,此時只有兩千餘人,但蜀漢將士知道東吳背信棄義各個氣憤,莫不用命,把亡國之氣一口氣撒到東吳軍隊身上,憑借蜀漢幾十年來經營的堡壘,竟然一口氣擊敗吳軍。

圖4 孫休(235年—264年),即吳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三位皇帝

東吳雖然暫時失敗但恰好鍾會叛亂,趁一片混亂之際,東吳再次派大將步協領兵進攻永安,打通通往川蜀腹地的通道,這次羅憲率領士兵在江邊阻擊吳軍,但吳軍規模比上次大得多,羅憲不能抵擋,一面退城固守,一面派入伍楊宗往安東將軍陳騫處求救。取得初步勝利的吳軍加緊進攻,直抵永安城下,可惜吳軍陸戰素來戰五渣,羅憲出城與圍城吳軍死戰,再次擊敗吳軍。這下東吳臉上掛不住了,兩次大敗,快趕上當年合肥之戰了,消息傳至健康孫休大怒,為了把拔掉永安城這顆釘子,孫休派出東吳最強大將—陸抗率領三萬大軍直接攻打永安。

永安城裡本來兵就不多,經歷兩次大戰,面對東吳大軍進攻這次羅憲怎麽也不敢出戰只能退回城內固守,陸抗則將永安團團圍住,雙方就這樣僵持了六個月,長時間的圍困使永安城內“疾病大半”,形勢十分危急,有人勸羅憲棄城逃命,但被嚴辭拒絕,就在這危急存亡之時。此前突圍求援的楊宗見到了陳騫 ,陳騫又告急於司馬昭,為了防止東吳威脅川蜀內地,也是被永安將士所感動,司馬昭派荊州刺史胡烈率兵兩萬攻打西陵以支援羅憲,這一圍魏救趙之計果然奏效,陸抗軍隊頓時腹背受敵不得不撤退。

圖5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

至此東吳再未能染指永安,更不要說川蜀內地,也不得不接受魏國控制長江上遊的現實。控制川蜀等於控制長江上遊,這讓東吳一直以來所倚重的水軍優勢蕩然無存,無論是地理形勢、人口兵力,魏對吳均是壓倒性的優勢,東吳所能做也只有等待順流而下的“樓船”了,無論之後的統治者是不是像孫皓一樣殘暴不招待見,統一已成定局。也難怪面對勢如破竹的晉軍,東吳丞相張悌悲觀說出“吳之將亡,賢愚所知”的喪氣話。

文:大福

參考文獻:

[1] 宋傑 《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 2018

[2] 陳壽 《三國志》

[3]劉華 胡劍 蜀漢永安都督考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2007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