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鎮老人”的春節生活:享受移動、沉迷互聯

根據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國內網民規模達8.02億,其中超過50歲以上的群體佔據20.9%,60歲以上網民佔10.3%,城鎮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72.7%。

由此可見,智能手機、平板設備以及網絡的普及讓三、四線城市(以及更低線城鎮)的中老年網民數量大幅增加。那麽在過年期間,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在“小鎮老人”的手裡,究竟能玩出什麽 “新花樣”呢?移動互聯網和APP應用對他們又有哪些影響?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轉載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的文章,帶你來看“小鎮老人”的移動互聯生活。

“小賭”用手遊,“賭資”微信發

“大年初一,叔伯嬸嬸們聚在一起也都不聊天說話了,大家幾乎成了低頭一族。”

以往回潮汕老家過年,陳曉蕾總因為“單身”的問題被長輩們嘮叨。然而今年,她卻落了個耳根清淨。從年初一開始,家族聚會期間叔伯姑嬸們即便齊聚一堂,也都很少聊天拉家常了。

“我兩個叔叔捧著一台智能手機,玩手遊在鬥地主。整整三兩個小時,長輩之間唯一交流的內容就是贏局時,那一陣夾雜著喜悅與遺憾的喧囂。”陳曉蕾笑著說到。

“在潮陽地區,過年如果不打牌、不輸贏點兒錢會被視作不吉利呢。”陳曉蕾告訴懂懂筆記,小賭怡情,似乎已經成為潮汕地區過年一種不可或缺的習俗文化。

然而,今年有不少長輩在年前的新聞報導中得知,警察機關將加大對聚眾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查處打擊力度,淨化節日期間的社會風氣。“儘管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牌局,但家裡的親友間打牌,往往賭資會有幾百甚至上千。”因此,有不少“小鎮老人”為了規避風險,選擇更為“安全”的棋牌類手遊,作為春節期間親友“娛樂”的新方式。

陳曉蕾笑稱,叔伯之間對於牌局的輸贏,也一律規定“賭資”不再使用現金結算,取而代之的是微信轉账。電子支付在三、四線城鎮陸續普及後,長輩出門大多沒有攜帶現金的習慣了,同時這樣的轉账方式,也得到了牌友們之間的默認,認為更能規避風險。

“有時候手遊打牌缺人,這些長輩還學會了組團‘開黑’。”同樣家住潮汕地區的李姝告訴懂懂筆記,去年她的大伯隨子女移居珠海,今年沒有回汕頭達濠老家過年。但是春節期間,她還是通過在線麻將手遊,和大伯、大嬸和堂哥們一連打了好幾天的牌,重拾往年的過節樂趣。

即便是在“缺二”的情況下,他們還是能在手遊裡開好“房間”,等待“菜鳥”的到來。兩代人一邊打著牌,一邊通過微信語音及時通報“軍情”,感覺十分盡興。

“現在就連外公都不出門下象棋了,整天就琢磨AI棋局。”一提及這位年過80的“低頭族”,李姝滿臉疼愛的笑容,她表示,儘管外公不愛在線挑戰其他玩家,但卻獨愛挑戰AI最高階難度的棋局,而且愈挫愈強。

在乙亥豬年春節期間,遠道從北、上、廣、深、杭等城市回家鄉過節的年輕人們,似乎反倒成了節慶的“配角”。只有在需要歡樂豆、遊戲幣時,長輩們才會想起並征用他們的QQ、微信账號,登錄遊戲開懷盡興。

當然,棋牌類手遊主要還是“承包”了小鎮叔伯舅舅等男性長輩的娛樂時光,而對於姑嬸姨娘們而言,短視頻、直播等泛娛樂應用,則更令她們“廢寢忘食”。

手機不離手,短視頻刷不停

“快看,這隻豬多可愛呀,今年剛好豬年呀。”

今年春節,張嬸很是開心,因為她在廣州工作的兒子、在佛山讀書的女兒,都回到了梅州家中過年,這讓她身邊多了兩名“傾聽者”。

臘月二十九,女兒秦露剛踏入家門,就感受到了母親的“熱情”,急忙拿著手機,給她“安利”了一段UP主喂小豬的短視頻。她告訴懂懂筆記,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老媽突然愛上了刷短視頻。

“她這整個春節,除了做飯、洗澡和睡覺,手機基本上都不離手。”就連大年初一到親戚家拜年,也都在不停的刷短視頻。一有新鮮、好玩的內容,立馬就會與身邊的親友分享。

秦璐發現,老媽有時還會和大姨、舅媽坐在一起,彼此分享各自看到的好玩、好笑的短視頻,一邊“大媽聊”指點UP主和視頻內容,一邊咯咯笑得不亦樂乎。

“晚上還一定要看料理類直播,都已經著迷得常常忘了做飯。”提起老媽過年這段時間的互聯網“娛樂”生活,秦璐既感到有趣又略顯無奈。

同樣抱著一台平板電腦就能夠到達“廢寢忘食”境界的,還有家住漳州的退休職工虹姐。

“她自己下載視頻平台,自己購買會員,然後還設置了劇集連播。”大兒子楊慳告訴懂懂筆記,從臘月二十八到大年初六這短短幾天時間裡,自己的老媽已經在平板電腦上“煲”了整整三部電視連續劇了。

從《北平往事》、《紅海棠》再到《紅高粱》,她將過去落下的電視劇集一集集都給“補”了回來。即便年三十闔家吃年夜飯,她也要將還沒看完的電視劇,“轉”播到智能電視上繼續觀看。

“真的有點兒擔心她的頸椎,現在無論平板電腦,還是智能電視,老媽操作都是十分熟練,而且是深度沉溺了。”虹姐這幾天看電視劇時,還不忘給楊慳分享劇情,分析劇集中各種燒腦的邏輯情節。

在晚輩們眼裡,小鎮的姑嬸姨娘們愛上了智能手機、平板設備,春節期間也熱衷於看短視頻、直播、電視劇,鄰裡八卦的話題似乎少了許多,也不太過多問及子女婚配、親友間的“閑事兒”了。

但這些長輩們也無一例外染上了愛分享、好“安利”的習慣,讓不少在外地工作,一年難得回家一趟過春節的晚輩們,感到不好招架、甚至哭笑不得。

一份針對2018年6月的調研數據顯示,國內中老年人群移動互聯網月均使用時長約為109個小時,同比上升28.5%;花費在短視頻等泛娛樂領域的平均時長,也超過25小時。

可以說,互聯網泛娛樂領域的閱聽人群體,已經不是以小鎮青年為核心,更多中年、甚至老年人群體也在被“吸入”其中。而很多“小鎮老人”在移動互聯網應用的使用上,更是溜得讓不少“一線青年”自愧不如。

出門網約車,年貨網上購

“咱叫個滴滴吧,開車還要找車位太麻煩了。”

在瑞典攻讀應用科技專業的交換生林濤,春節前回到廣東中山老家,卻發現爸媽比自己還“新潮”。出門叫“滴滴”,去買菜掃輛“共享單車”幾乎成了他們的口頭禪。

林濤告訴懂懂筆記,自從去年父母將汽車賣掉之後,就開始愛上了共享出行方式。如果目的地距離較遠,通常會叫一輛網約車往返,如果距離近就在門口掃碼解鎖一輛共享單車。

“他們去陌生的地方,還學會通過地圖差導航路線,查詢公交線路。”林濤笑著表示,這樣的互聯網生活在瑞典幾乎是年輕人都不敢想象的,而自己年近六旬老爸老媽卻習以為常了。“幾年前他們還很抵製智能手機和互聯網,覺得用手機買東西不安全,玩遊戲毒害年輕人,結果現在也徹底成了低頭族。”

如今,很多五六十歲的中老年倒成了移動互聯網深度用戶甚至網絡達人。使用起手機應用,絲毫不比年輕的用戶遲鈍,而且能夠“自力更生”,任何應用的操作方法,他們樂於去摸索,在搜索過程中學習。

“前兩天陪老爸去逛廟會,一邊玩一邊走,老爸突然冒出來一句,還是智能手機裡面最有意思,要什麽有什麽。你瞧,對著廟會這麽熱鬧的場景反而感慨起沒手機有意思了。“家住山西長治的讀者司陶告訴懂懂筆記,退休之後,老爸反而愛上了學習,對著手機和PAD自己上網琢磨,搜索來的知識還都是一套一套的。“家裡的不少同齡長輩,都被他影響開始在網上學習使用手機的知識。”

讀書應用、網絡電台等應用,成了司陶的父輩們學習新知識、新專業的途徑。家裡的大姨和姨父甚至為了提升社交和知識分享能力,還付費成了一些課程節目的會員。她的老爸也剛在年前購買了近百元的網絡圖書,打算留在過年期間消遣閱讀。

“但是最可怕的,還是長輩們買買買的能力,真的是要剁手了。”在深圳工作的張梁,年前回到唐山家中便發現各種年貨已經堆滿了客廳。一問之下才得知,是老媽提前在拚購應用上購買的,幾乎都是量大、超低價的促銷食品。

她回憶道,臘月二十九那天下午,老爸發現年夜飯的飲料還沒買,於是下樓去附近的小超市,卻發現商家都早已提前關門了。進門說完這個情況,就見老媽熟練打開手機應用,下單了好幾罐1L裝的椰汁之後,說晚飯前應該會送到。

“她說這家平台的快遞承諾過年無休,前兩天就已經問過客服了。”這一切都張梁覺得十分有趣,更讓她真實感受到“小鎮老人”善用電商應用的境界。

從“小鎮青年”,再到“小鎮老人”,越來越多的智能終端設備、移動互聯網應用,正在不斷下沉、滲透到三、四、五線城鎮的千萬家庭生活中。

或許在一年前的春節,很多年輕人還沒有感受到老家長輩們的互聯網掌握程度。而在這個春節假期的短短幾天裡,更多的“一線青年”回到家鄉,見證了父母、長輩們的“移動”娛樂、“互聯”生活,體驗了一番小鎮愈發便利的數字化趨勢。這種趨勢,本就無法阻擋,也勢必會更深入滲透到每一個城市、鄉村的中老年群體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