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劉秀沒有大肆屠殺功臣?看看他是如何駕馭功臣的

開國皇帝屠戮功臣的事情在歷史上很常見,劉邦、楊堅、朱元璋等人都曾屠戮過功臣,朱元璋屠戮規模更是以萬計數。但是劉秀就是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他至死都沒有大規模屠戮功臣。為什麽劉秀沒有大肆屠殺功臣?這一點和劉秀的年齡、身份、馭下手段脫不了關係,今天我們就仔細研究一下,看看劉秀是如何駕馭功臣的。

首先我們要理解一個問題,那就是下屬為何造反?只有理解下屬造反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下屬造反的事情出現,單純的殺戮那是屠夫乾的事,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下屬造反不外乎以下兩種原因:

1:自身安全遭到威脅

我自己人身安全都保護不了了,我不造反還等著幹嘛?我們舉例說明,建文帝削藩的時候朱棣就意識到了屠刀早晚來臨,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搏一搏,興許單車變寶馬了哪?於是藩王朱棣奮力一搏,博出個永樂大帝。諸如此類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劉邦撲殺項羽舊部,臧荼造反;劉邦殺韓信,張良隱退、蕭何自誣;隋煬帝猜忌李淵,李淵裝孫子。

2:既得利益被破壞

既得利益者在享受過甜頭之後就不會輕易允許他人染指,一旦有人試圖染指他的利益,那麽他必定會瘋狂反撲。比如說西漢末年的大地主們,王莽試圖將他們的土地收歸國有,他們瘋狂反撲,推到了“新朝”。而且王莽也是因為利益遭到破壞才篡位的,在當時外戚衛氏逐漸抬頭威脅到王莽的地位,為了掐斷衛氏崛起的苗頭王莽果斷選擇篡漢。

當然了,造反的原因有很多,但很多造反原因並不適用於功臣,比如說百姓因為吃不飽飯而造反。不過功臣不存在吃不飽飯的情況,因為他們有封地、俸祿。《大明王朝1566》裡面嚴嵩說過一句話,“歷代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幾個經商的去造反。”為什麽?因為經商的都有錢,他們犯不著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造反。功臣也一樣,他們有吃有喝有爵位,沒必要去造反,只有自身利益遭到破壞或者自身安全遭到威脅他們才會去舍命一搏。總而言之就是豪強地主不會輕易造反,即使自己的利益遭到部分破壞他們也能忍受,但是一旦利益遭到大規模破壞或者自身安全遭到威脅,他們就會選擇造反。

我們舉個例子,後世史學界認為東漢的建立離不開豪強地主的支持,所以在王朝建立之後劉秀不敢對豪強地主動刀,所謂的“度田制度”也只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罷了。但江郎不這麽看,因為劉秀掐準了豪強地主、功臣有退讓空間,所以才大搞“度天制度”,借機剝削豪強地主、功臣。事實上也是這麽執行的,劉秀對豪強地主、功臣徵收田稅,豪強地主、功臣雖然也不願意,但是誰也不想做出頭鳥,所以也就選擇了退讓,畢竟交稅可比殺頭容易接受多了。當然了,只靠豪強地主、功臣主動退讓是不夠的,劉秀在這一基礎上開始用各種手段駕馭下屬,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劉秀的表演。

1:架空功臣

劉秀:愛卿啊,你戎馬征戰一生,辛苦了。

功臣:不辛苦,不辛苦,能為陛下鞍前馬後,這是我的榮耀。

劉秀:愛卿啊,你年事已高,辛苦了。

功臣:不不不,不辛苦,能為陛下解難,這是我的榮耀。

劉秀:看在你這麽辛苦的份上,我賜給你一批美女、美酒,回去享清福吧。

此時功臣表面上謝主隆恩,背地裡不知道怎麽罵劉秀卸磨殺驢哪。

事實上劉秀當上皇帝之後就開始逐漸棄用功臣,昔日功臣要麽明升暗降、要麽回封地享福。史書也有明確記載,《後漢書》記載:帝方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並不用。《東觀漢記》記載:帝以天下既定,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職為過,故皆以列侯就第也。雲台二十八將大半都不任重職、不握軍權、不干涉朝政,這一點就是剝奪功臣造反的資本。朱棣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造反,但是張良不可以,因為他沒兵權。

此時劉秀剝奪功臣的兵權,功臣們只能默默忍受,誰先反抗誰就是“出頭鳥”。靈位劉秀做的也很到位,那些功臣都得到了對應的土地、爵位、俸祿,只要不出大問題,世代衣食無憂。還有一點就是劉秀還年輕,他當皇帝的時候才三十出頭,那些功臣很多都比他年紀大。只要自己不作死,熬死那些功臣沒什麽問題。朱元璋大肆功臣的原因就是功臣位高權重,自己又一大把年紀了,為了避免功臣專權所以才殺的功臣。但是劉秀不存在這個問題,功臣們基本上都是位高權輕,而且功臣都一大把年紀了,身體本身就不好,外加上賞賜的美女、美酒,掏空功臣身體問題不大。

2:不殺功臣,避免蝴蝶效應

劉秀:隗囂是個人才啊。

韓歆:亡國之君都是人才,夏桀商紂就很有才。

劉秀:你xx(口吐芬芳)。

韓歆:漢朝每次遇到莊稼歉收就會出現災民,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啊。

劉秀:怎解決。

韓歆:肯定你是不好好乾(史書記載韓歆指天畫地的懟劉秀,逼的劉秀下不來台)。

劉秀:行了,你別幹了,滾回老家吧。

韓歆:告辭!

劉秀:就這麽讓這犢子走了,我怎麽出氣?來人,去追責。

鮑永:陛下,要慎重啊,不要搞出人命。

劉秀:殺個功臣有啥的,去追責。

韓歆曾經是鄧禹的軍師,在東漢建國之後歷任尚書令、大司徒等重要官職。但是韓歆直言不諱,經常懟劉秀。有一次懟得太狠了,劉秀將其遣返歸鄉,後來還下了一道詔書,讓使者追責韓歆。漢朝的法律規定受貶官員如果在路上遭到詔書責問,那就要認罪自殺。當時鮑永拚命為韓歆求情,但劉秀都不帶不搭理他,最後韓歆和其子在接到詔書後選擇了自殺。韓歆一死,功臣圈子裡的人就炸了。你憑什麽逼死韓歆,你今天逼死韓歆,明天是不是要逼死我們?一時間“眾多不厭(都不滿意)”,劉秀也迫於壓力,追贈韓家一些賞賜,並且以大司徒的規格安葬韓歆。其實就是堵住悠悠眾口,避免引發蝴蝶效應,生怕哪個將軍頭疼腦熱的來一次造反。之後劉秀就收斂很多,整個光武一朝都很少再對功臣下手。

3:挑起下屬內鬥,穩坐釣魚台

大臣:陛下,有讖語說任命孫鹹為大司馬對國家有利。

劉秀:好,就讓他當大司馬。

群臣:靠,搞什麽鬼東西,不服。

劉秀:那你們推舉吧。

群臣分兩派,一派支持吳漢(南陽人),一派支持景丹(陝西人)。

劉秀:景丹是北方名將,是個合適人選。但是吳漢功勞更大,就讓他當大司馬吧。

你看看劉秀這話,你說功勞就說功勞,為啥要點明景丹是北方大將?南陽的皇帝任用南陽將軍為大司馬,景丹能沒意見?多多少少肯定是有意見,就因為我是北方名將就不讓我當大司馬?這事擱誰身上誰都不樂意。也不是說景丹就是多麽小氣,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在建國之前耿弇(北方名將)建議光武帝北征,光武帝心腹(南陽人)都不肯,並且說:“死尚南首,奈何北行入囊中?”很顯然,在當時南方官吏並不積極北上。以至於之後北方人建功立業,逐漸凌駕於南方人上面。東漢權力最高位有八個位子,其中5個位子都是北方人,只有三個是南方人。為了避免北方人壟斷權力高層,光武帝開始提拔南陽人,鄧禹從前將軍升任大司徒僅用了12天,這個速度之快令人乍舌。鄧禹是南陽人,火速升遷到大司徒,但是景丹卻是北方大將,大司馬的位置卻被南方人奪取,他能沒意見嗎?

之後的雲台二十八將其中有12個是北方人,16個是南方人,南北勢力逐漸拉平。當然光武帝此舉也讓很多人不滿,郭伋(陝西人)就直截了當的建議光武帝“不宜專用南陽人”,郭伋此舉多多少少有點為北人抱打不平的意思。北方人有意見自然會把情緒傾泄到南陽人身上,這樣光武帝的目的就達成了。北方人和南方人開始互相撕,雙方為了打壓對方都開始依附皇權。南方人賈複、鄧禹揣摩出聖意,所以選擇主動交出兵權。光武帝深感欣慰,所以就免去左、右將軍官職。北方人耿弇也明白啥意思了,迫於時勢“主動”了交出兵權。在這裡我就想到《麻雀》裡面畢忠良的金句,上司最希望的並不是下屬團結,反而是希望下屬內鬥。只有內鬥,下屬們才會爭先恐後的巴結上司。

4:任人唯親,大搞政治婚姻

劉秀:小夥子,我很看好你(竇融),這點賞賜你拿著花吧。

竇融:謝主隆恩。(史載:賞賜恩寵,傾動京師)

功臣:??????

劉秀:老夥計,你也不錯,繼續征戰吧。

馬援:謝主隆恩。(作為光武功臣,62歲的他還馳騁疆場,這在功臣中是絕無僅有的)

功臣:??????

竇融剛進京城“賞賜恩寵,傾動京師”,京城從不缺大人物,能傾動京師可見當時是有多恩寵。而且數月就成了冀州牧,十多天就升遷為大司空,這升遷速度不僅嚇壞了別人,就連竇融自己都“久不自安”。在劉秀的強力提拔下,竇氏一公、兩侯、三公主、四兩千石(高官),功臣莫與為比。而且竇氏兄弟還兼管禁軍,可見光武帝對他們對信賴。這可嚇壞那幫功臣了,一個毛頭小子憑什麽和他們平起平坐?

而且馬援也是一個例外,馬援是功臣,但是他在62歲的時候還在帶兵打仗。光武帝絲毫沒有想著收他的兵權,反而是“(馬援)每有所謀,(帝)未嘗不用”。功臣們的權力幾乎都被收走了,為什麽馬援還能掌握兵權而且還深受信任?

原因很簡單,馬家和竇家都是外戚家族。因為是外戚家族,所以深受器重,而且多次振興家道。馬援兵敗之後馬家遭到政敵的打壓,但是靠馬皇后複起,馬氏獨享外戚之榮。竇家也一樣,竇家因為竇穆而家道中落,但是卻因為竇太后得勢而再度興起。之後功臣勢力紛紛效仿,都試圖通過扶持幼主即位而竊取權力。鄧氏、梁氏都是靠外戚身份複起的,功臣家族為了鞏固地位紛紛把女人送去后宮,都希望靠姻親關係飛黃騰達。梁、鄧、竇、馬、陰、耿家族是東漢六大外戚家族,他們緊緊依附皇權,鞏固了自身地位同時加強皇權的威信度。可惜的是東漢皇帝多年幼,以至於一直是外戚掌握權柄。這是光武帝的策略,試圖通過扶持外戚來壓製功臣,從短期來看光武帝的目標達成了,但是從長期看就有點得不償失了。外戚輪番轉導致皇權急劇衰弱,以至於走向滅亡。

綜上所述

光武帝時期的功臣其實是一個非常尷尬的,雖然爵位很重,但是手裡並沒有什麽實權。而且南北功臣互相撕更是讓人岌岌可危,都想著依附皇權,尋找靠山。光武帝中後期更是用外戚壓製功臣,六大家族爭先恐後的把自己女兒送進后宮。功臣家族的男人們都絞盡腦汁的揣摩聖意,女人則是想方設法討好皇帝。如果不照做,那麽很容易會被新興勢力壓製。因為官位是有限的,只有最受皇帝信賴的人才能位居中樞。光武帝就這樣解決了功臣問題,最後他和他的功臣們都“功成身退”,在歷史上留下一段美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