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科學研究中,為什麽總是無法消除種族歧視的傾向?

撰文 | 肖赫曦

今年以來,科學界出現了不少頗具爭議的涉及種族歧視的事件。1月,“DNA”之父、諾獎得主詹姆士·沃森

(James Watson)

被剝奪了榮譽頭銜,因為這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此前多次發表針對黑人智商的歧視言論。3月,三位美國華裔科學家聯合在Science上發文,直指美國科學界對華裔科學家的偏見與歧視。

近期,Angela Saini出版了新書Superior:The Return of Race Science,將矛頭指向了科學研究設計中的種族歧視。Saini在書中指出,即使是在有理性中立之美譽的科學研究中,種族歧視的問題也從未消失。

種族之概念的形成與偏見相生相伴

“種族”這一概念的歷史並不久遠,正如Saini在書中指出,它的首次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用於指涉一個家族或部落中的一群人。在其形成之初,“種族”一詞並不具備如今所有的諸多涵義,它不涉及外形,也不用於區分膚色。甚至到了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已開展得如火如荼之時,膚色依然是一個變動不居的特徵,它更多地與地理位置掛鉤:在人們看來,在熱帶地區居住的人們通常具有深膚色,但如果他們搬到了氣候寒冷的地帶,他們的膚色也將隨之變淺。

Superior:The Return of Race Science,Angela Saini著,Beacon Press(燈塔出版社)2019年5月

如今,“種族”這一概念所攜帶的諸多潛在涵義,是隨著種族研究的開展而逐漸形成的。在維多利亞時期,分類學開始興起,不少研究者開始嘗試對事物進行劃分與歸類。瑞典生物學家卡爾·林奈

(Carl Linnaeus)

創造了雙名命名法,用於劃分生物,“Homo sapiens”(智人)即是這種命名規則的產物。

同時,林奈也是最早對人類進行“種族”劃分的研究者之一,他將人類分為四類,分別為美洲、歐洲、亞洲、非洲,與之對應的是四種膚色:紅色、白色、黃色、黑色。Saini在書中指出,林奈的這種分類方法實際上已經開始帶有歧視的意味,在林奈看來,美洲土著不僅長著黑色直發和寬鼻子,同時也天生低人一等。

除了林奈之外,不少如今聽來如雷貫耳的生物學家們,也曾發表過相當“政治不正確”的研究。比如,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就曾經將人類從低到高劃分出不同的等級,奴隸們位居底層,主人們則位於進化序列的更高層,他以這樣的例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奴隸的孩子在生氣時常常會撅起嘴巴,因為他們和黑猩猩一樣,更靠近“原始的狀態”。

素有“達爾文的鬥牛犬”之名的赫胥黎也曾坦言,人類不是生來就平等的。在關於黑奴解放的文章中,他如此寫道:白人的腦容量更大,最高層次的文化必然不會是由那些黑家夥們所創造的。赫胥黎承認,解放黑奴在道義上不無可取之處,但生物學研究的結果表明,如果不同種族的人具有相同的權利,那將會產生“邏輯上的謬誤”。

正如《經濟學人》的科學類通訊作者Alok Jha指出,在20世紀初,眾多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不約而同地認為,白人位於人類種族階層的頂端,儘管這一觀點並沒有得到嚴謹的經驗材料來作為支撐,但研究者們依然堅信這一觀點。而這種毫無科學根據的白人至上主義,在二戰時期達到了巔峰——納粹們竭力證明雅利安種族的優越性,甚至以此為名發動戰爭,進行種族屠殺。

種族研究的結論多有致命缺陷

195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100名科學家、外交官、政界人士發表聲明,試圖終止“種族”這一概念的使用,並呼籲不要再開展以種族為對象的研究。這一聲明的目的,不僅在於劃清科學的邊界,也是為了改變既有的文化氛圍,抹消種族概念背後所存在的偏見。畢竟,那些以種族之名所犯下的累累惡果依然歷歷在目,而二戰所留下的滿目瘡痍依然未能完全恢復重建。

但是,並非所有學者都認可聯合國的聲明。許多人認為,不同種族之間確乎存在著天然的區別。雷金納德·蓋茨

(Reginald Gates)

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打著自由主義的旗幟,堂而皇之地跨越了生物學的科學界限,此舉無異於以政治迫害科學。蓋茨承認,納粹對待“種族”的方式無疑是錯誤的,一些關涉種族的政治行動也無可為之辯駁,但他們認為,長遠地看,種族研究將會帶來許多好處。

在當時的環境下,蓋茨無法如過去那般開展種族研究,生物學的領域內已然沒有了種族研究的立錐之地。於是,1960年,蓋茨和其他幾位生物學家一起創辦了名為Mankind Quarterly的期刊。創刊的目的是,衝決政治正確的壁壘,讓科學的客觀理性再次燭照於種族研究。然而,正如Saini指出,Mankind Quarterly 遠沒有創刊者所設想的那麽中立。刊於上面的文章依然表現出明顯的種族主義傾向,比如,一篇文章認為混血會招致惡果,並以埃及和巴西為例證(白人居多的巴西南部比混血盛行的沿海地帶發展得更好)。

Mankind Quarterly期刊封面

當然,Mankind Quarterly在科學界的存在感並不強,其影響因子的峰值也不過剛剛超過1,而如Nature這樣業界備受認可的刊物的影響因子則超過40。正如范·戴克

(Van Dijk)

在《精英話語與種族歧視》一書中指出,在大多數亞非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並取得了獨立自主的地位之後,國際關係不再表現為帝國主義的征服模式,現今的國際關係聲稱自己基於民族平等的法規之上,主流的學術和媒體也不再公開倡導白人至上主義,對少數族群明目張膽的種族主義表現,在政策上也大幅削減。

但是,這並非意味著,傳統的殖民主義意識形態被完全淨化剔除了。恰恰相反的是,它們依然留存於如今的意識形態和日常話語中。誠然,那些激進的種族主義行為表現,會遭到大多數精英的反對;川普的種族歧視言論,無疑已經成為了美國左翼精英們的完美靶子。但是,在很多時候,種族主義以更為巧妙的方式活躍於精英話語之中,而科學界則是這種“隱性種族主義”的盛行地。

《精英話語與種族歧視》 作者:[荷]范·戴克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年1月

華裔學者藍田,曾在Science上發表一篇關於基因與人腦容量變化之關聯的文章。文章指出,某種特定的基因變體導致腦容量的增大,而這種基因變體在亞洲和歐洲更為常見。因此,歐洲人和亞洲人在認知上的發展要遠遠超過非洲人。藍田研究的問題在於,即便這種基因變體在不同種族群體中出現的頻率不一樣,也無法證明這種基因變體會帶來認知上的優勢。

實際上,正如Saini指出,以藍田為代表的這些種族研究,儘管打著科學理性的幌子,卻往往在研究設計或邏輯演繹上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在某種意義上,這亦是學術界運行機制的問題。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大發現出現之後,主要的研究領地早已被瓜分完畢,研究者只能向更細分、更狹窄的領域繼續挖掘探索,而為了讓自己的研究獲得更強的影響力,他們往往聲稱自己在特定領域中的小發現具有突破性意義。

曼徹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馬丁·尤伊爾

(Martin Yuille)

指出,做實驗的時候,研究者不得不對許多東西進行簡化,為了尋找某個現象的發生機制,研究者常常將相關性簡化為因果性,把與現象相關聯的某個因素視作原因,即便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此外,許多種族研究常常會選擇性地處理數據,Gerhard Meisenberg 和Richard Lynn曾經發表研究,聲稱非洲人的平均智商只有70左右,而荷蘭心理學家Jelte Wicherts在分析這一數據後指出,只有故意篩選數據,才有可能得出如此驚人的結果。

種族研究者以反政治正確為名開展研究

近年來,政治極化的趨勢在全球範圍內愈演愈烈,族群差異上的立場分歧再次擴大升級。在美國,川普的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被一些評論家譏諷為“讓美國再次白起來

(Make America White Again)

”,但與此同時,當川普以口無遮攔的姿態隨意論及敏感的族群問題時,他又被人們視作對已被汙名化的“政治正確”的挑戰者。

一方面,正如,艾麗西亞·德哈克

(Alicia Duchak)

在A-Z of Modern America中所言,政治正確對社會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它是人們所遵循的理念,它還是人們日常所踐行的價值導向,政治正確使人們不再以歧視性的言詞談論少數族裔和婦女;但另一方面,政治正確卻因其對自由的限制而時常招致批評,諸多在主流學術圈之外另立門戶的種族研究者,正是以此來為自己的研究正名。

A-Z of Modern America 作者:Alicia Duchak 出版社:Routledge 1999年3月

《倫敦學生報》在2018年曾刊文指出,Mankind Quarterly的編輯Richard Lynn和Gerald Meisenberg,從2014年開始就在倫敦大學學院召開小型會議,只有收到邀請的人才能參加會議。這些群體試圖反撥盛行於學術界中的政治正確,尋求更為多元化的政治傾向。而對Saini來說,即便拋棄政治正確的問題,不對種族研究進行價值預設上的評判,但種族研究依然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在這些研究開展的背後,常常有著某些不可告人的機構和種族主義者的暗中支持,正是在學術自由的旗幟之下,這些群體在不斷形塑著既有的種族秩序,強化白人的優越地位。這所體現的是關涉科學本質的問題:科學從來不是天然客觀的,相反,它一直受到環境與時間的製約,並與政治緊密掛鉤。

約翰·羅爾斯曾對正義與善作出區分,正義是指社會應普遍遵循的公共價值,善則是指在服從正義的前提下,允許不同價值與觀念的共存。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科學研究時常徘徊在正義與善的邊界,其所指向的是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是否以造福於人類的善之名義,就可以無視正義所代表的普遍理性?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9/may/27/superior-the-return-of-race-science-by-angela-saini-book-review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9/jul/03/superior-by-angela-raini-review

https://www.waterstones.com/book/superior/angela-saini/9780008341008

作者

:肖赫曦

編輯

:李永博;校對:翟永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