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代龍泉窯青瓷珍品,難得一見,真的都是真的

龍泉窯位於浙江省龍泉縣境內,窯址遍佈於大窯、金村、溪口等地。浙江餘姚、上虞一帶自三國、兩晉以來,即以燒製青瓷著稱。因此北宋龍泉青瓷窯業的發展,深受鄰近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

南宋龍泉窯表瓷五管瓶

燒造龍泉青瓷的窯室為沿著山坡修築的龍窯,北宋時龍窯窯身冗長,室內火候、溫度掌控不易,燒出來的青瓷釉色黃綠不齊。

到了南宋,龍窯窯身縮短,有助於火候、溫度的改善,匣缽普遍使用。南宋中期燒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豐富,尤以鬲式爐、堆塑龍虎蓋罐、雙耳瓶、八卦爐為典型器。

南宋龍泉窯青瓷五管瓶

器物胎色灰白,釉質滋潤,造型多種多樣,在生產白胎青瓷的同時,還仿造官窯的黑胎器物。

元時在燒製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盤、大瓶,燒成後不變形。明中期後漸衰落。

南宋 龍泉窯青瓷梅花式盞

高4.1cm,9.2 cm,足徑3.6 cm

五瓣花口盞,口沿嵌銅扣。弧形深壁,胎質堅薄,內周壁依隨五花口突起五道稜脊,與之對應的外周壁則出現凹陷的淺溝。內底心貼飾梅花一朵,矮圈足。

採取墊燒法燒製,內外施青釉,呈色青翠,釉面開棕色紋片,足端無釉露出灰白胎。

南宋 龍泉窯青瓷貫耳弦紋壺

高28.9cm,口徑9.8 cm

貫耳壺,造型取上古銅壺之意。敞口微撇,長頸、廣腹、圈足。頸部中下段各束以兩道細凸弦紋,並於兩側各立半圓柱的貫耳,耳上下各皆起圓棱。腹部圓鼓而重心在中下段,且多見鏇坯痕跡。有傷裂痕。圈足高,足端無釉,底釉不勻。

此類仿銅造型的器皿,在宋代多與祭祀用器相關。

南宋 龍泉窯青瓷菱花式碗

高4.5cm,口徑9.5 cm

碗,六瓣菱花形,侈口,深壁,尖底,矮圈足。胎質堅薄,全器施青釉,釉色微灰。碗壁有稜,稜現白骨,圈足端露灰色胎。

宋 龍泉窯青瓷獸耳紙搥瓶

高20.9cm,口徑7 cm,底徑8.4 cm

紙捶瓶是宋代常見的瓶形,而頸的兩側作獸耳,則是龍泉窯所特有,且製作數量多,工法粗細不一,疑其年代或有晚至明中葉者。

本件犧耳瓶,雙犧形如小獸,首向上,片板狀,有拙趣。釉碳粉青偏綠,表面多開片,冰紋如網,中有多道璺線。

南宋-元 龍泉窯青瓷雙魚洗

高5.1cm,口徑15.6cm,足徑7.7cm

淺腹折沿小洗,碗壁上寬下斂,矮圈足,足內底部深於外壁。內底堆貼雙魚紋,兩隻相背的魚紋系經模印再貼於底部,成凸雕效果。

足緣窄細,足端平切露胎,呈色灰褐。此為龍泉窯常見的器形與紋飾,數量眾多,海外各遺址均有所見。

南宋 龍泉窯青瓷長頸瓶

高26.1cm,口徑6.2 cm,足徑10.9 cm

圓口窄唇邊,長頸,扁圓腹,矮圈足。胎骨較厚,全器以墊燒法燒製,內外施青釉,呈色翠青,釉質勻整透明。圈足欠圓整,著地處露出灰白色胎,足端可見鐵紅色邊。此一器形普遍流行於宋元之際,材質有銅、銀器和瓷器之別。

日本常盤山文庫收藏一件器形相仿,但釉色米黃的作品。由於該件瓷瓶的器表局部也出出青翠的釉色,加上大英博物館收藏一件同形青瓷瓶,浙江省龍泉窯博物館收藏的同形瓶釉呈米色,故有米色釉的產生,乃因窯燒時火候溫度出現改變,導致青瓷釉色轉呈米黃色的說法。

南宋龍泉窯青瓷琮式瓶

高26.4cm,口徑7.8 cm

琮式瓶為南宋始有的瓷器造型,器形仿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方形長柱式而有底,上下短頸與矮圈足則作圓形,四角的騌靻紋簡化為長短稜線紋。

此類琮式瓶在南宋常見,以杭州老虎洞者內為圓柱、外接四角的方式最素樸,屬初創期的造型。

龍泉窯者則為模製成型,胎體相對較薄,數量亦多;在四川遂寧窖藏中還有銅質、木質的琮式瓶,推測或也用於祭典中。明代則用此類器為花瓶,名為「蓍草瓶」,大者用於廳堂,小者於書廟齋為一枝瓶。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