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何以為父母:我們救不了章子欣,我們救得了剩下的千萬留守兒童嗎?

博雅小學堂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文 | 劉新宇

章子欣,這些天來無數人牽掛的9歲女孩,最後被發現時,已經是冰冷的屍體。

警察機關日夜努力的同時,媒體和自媒體也在努力,試圖通過蛛絲馬跡推導真相,尋找禍首。

小子欣的悲劇已經鑄成,無可挽回,但我們的視野之外,還有那麼多留守兒童散布在城鄉之間,他們的脆弱,他們未來面臨的風險,我希望至少能夠通過悲劇後的反思和警示,廣為人知,從而獲得改善。

你最不想要的那個結果最終總會發生

——這一法則被稱為墨菲定律。

▲視頻直擊:

章子欣父親章軍趕到殯儀館見女兒最後一面

但這件案子蹊蹺之處,是兩名犯罪嫌疑人的自殺,這讓一個誘拐案件,有了「黑箱效應」——不僅對於犯罪動機、作案手法我們再沒有機會直接從犯罪嫌疑人那裡獲取;同時,因為這種不尋常的、難以理解的事實,更讓人產生如臨深淵的顫慄——人們其實不恐懼罪惡,而是恐懼不能理解的罪惡,只因為那種罪惡會毫無徵兆地降臨。

事後的監控視頻顯示,7月7日晚上11點,帶走女孩的租客梁某華謝某芳二人坐計程車離開象山縣松蘭山往爵溪街道,前往東錢湖。7月8日凌晨,梁某華二人相擁之後,用衣服將彼此綁在一起,跳湖自殺。

打破恐懼的辦法,除了等待和積極協助警察機關早日破案之外,很多網友也曾指責過孩子的爺爺奶奶粗心大意,懷疑過孩子早已離家出走的母親,甚至指責過從外地緊急趕回家的孩子父親……這個典型的留守兒童家庭,在這起悲劇事件中,每一處的安全疏漏,都讓很多習慣於「常態家庭」的網友難以接受。

但是,這個留守兒童家庭,並不特殊。章子欣的家庭,只是數以千萬計留守兒童家庭的一個並不典型的配置。

▲章子欣的父親在搜救現場不停呼喚女兒的名字

01

鄉村信息盲區

在章子欣失聯新聞爆出的當天,有個朋友在朋友圈裡問:「前幾天剛剛爆出的女童被性侵案,孩子的爺爺都不知道嗎?」(編註:與章子欣案件的相似處在於,那位被性侵的女童,也是因為被母親輕易託付給了他人帶到外地,導致身處險境。)

她的言下之意,這種時候,正應該是家長們嚴陣以待,比以往更看緊自家孩子的時候,怎麼會讓兩個租客這麼輕易就把自己孫女帶走呢?

她忽略了一個事實:在信息化如此充分的今天,我們的鄉村,鄉村裡的特定人群,仍然處於信息盲區。我們所謂新聞熱點,並不是所有人的熱點,我們熟知的,可能已經厭煩的消息,在鄉村,特別對於鄉村的老人、孩童,可能根本一無所知。

有一次,我去西北一座村莊給留守孩子們送「故事盒子」(編註:故事盒子是作者所在的公益組織「上學路上」的產品,裡面有心理故事,在此不詳述),為了引發孩子興趣,我跟他們講這些故事都是誰錄的。康輝——孩子們茫然,坐在一旁的爺爺奶奶茫然;李冰冰——茫然;郭濤——依舊茫然……

這三位,在我們的印象中,應該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明星了,一位天天出現在新聞聯播,一位享譽國際,一位因為《爸爸去哪兒》的節目被熟知,但是出人意料的,孩子們並不知曉,老人們也不知曉。

那次,我親眼目睹了這個信息時代的信息盲區,如果平時,這個盲區只是表現為閉塞、信息不暢,那麼在章子欣的案子中,它就是致命的缺失。

正如那位網友的責問,我相信:爺爺、奶奶和子欣,三個人真的不知道前幾日上了熱搜,導致某上市公司巨量封跌的那條新聞,更不知道隨後媒體、自媒體、專家和社會組織鋪天蓋地的評述跟進。

我甚至懷疑孩子的父親——那位身在天津的中年人也未必知道,因為,按照常理,如果他知道這個,就會在電話中告知孩子的爺爺,提醒爺爺這件事的風險,而不是「不能(讓孩子跟他們)去,要去你也得陪著」這麼簡單的交代。

因此,我建議一些機構應該儘快開展中國社會信息滲透研究,結果很可能讓人大跌眼鏡,我們以為信息化、移動化時代無遠弗介,那可能都是想像。基層鄉村治理中,也要想辦法添加信息治理一項,一些必要和重要的信息,特別涉及安全、犯罪、詐騙等,要想辦法傳達到每個人——這件事我們在上世紀60年代做到過,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現在做不到。

我們要將信息通達,作為守護留守兒童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12日,象山海邊,

搜救之前隊員們先集合聽指令

02

隔代養育的問題

留守家庭裡往往不止是留守的問題,像章子欣爸媽那樣的婚姻破裂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中經常能見到。

曾經有學者說,「爸爸去打工,媽媽在家陪孩子」是鄉村家庭最經濟的安排,但往往是,長期的分居,直接威脅到的就是婚姻。外遇、離婚、衝突這些情況充斥著這些原本物理空間上已經不完整的家庭。因此,很多夫妻為何要一起出去?答案不言自明。

但夫妻關係得以維繫,孩子就只能「犧牲」,像小子欣這樣,早早交給祖父母一輩,長時間見不到爹娘的大有人在。

我們一位志願者曾經告訴我一個故事,她常去的美容院裡,一位技師前年回家生孩子,本來生了孩子,也在當地找了一份還可以的工作,但北京這邊的老公三天兩頭要她過來,她只好把孩子託付給孩子奶奶,重新回到北京。而孩子奶奶不僅帶著她的寶寶,同時還有其他子女的、不同年齡階段的一共3個娃娃!

從某種意義上講,老人們確實不容易,養了兒子還要養兒子的兒子,在村莊裡沒有青壯的情況下,還要照顧莊稼。在貴州山間的水田裡,我親見背著孫子插秧的大爺大媽。但是,我還是要說,隔代養育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原因很簡單,這種模式只能完成「養」,無法達成「育」,只能滿足孩子的身體需求,但無法滿足情感需求。這會導致留守孩子高發的心理亞健康——人類千百萬年進化而來的父母養育,被祖父母養育強行替代,這是違反自然和人類生存規則的。

章子欣的奶奶說起孩子「誰對她好她就會粘著誰」,這句話並不只適用於章子欣。

「孩子有點自來熟,誰對她好她就會粘著誰。」孩子奶奶說。章子欣的媽媽曾某在2015年時,因為婚姻矛盾離家出走,父親忙於工作,章子欣更多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而且,從子欣的案件中,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老人們的防護能力,在別有用心的人面前,是多麼不堪一擊。這一點,不僅是鄉村,就連城市中的老人們,不也是在專業騙子面前屢屢上鉤嗎?其中原因,不僅有他們逐漸跟社會脫節,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有心理需求。

要知道,一個留守兒童背後,就站著兩個甚至四個留守老人。他們和他們的孫輩一樣,缺乏天倫之樂,缺乏陪伴,他們孤獨而脆弱,需要正常的人際交往和溫暖。一旦某個人抓住這一點,很難不被攻破心理防線

隔輩監護中孩子的安全取決於爺爺奶奶,但爺爺奶奶這道防線有著天生的漏洞。怎麼補這個漏洞?特別像這個案子中,千島湖本身就是旅遊景區,人員複雜,讓老人們擔當起甄別壞人,與他們鬥智鬥勇的責任,實在是苛責。

所以那些把孩子甩給老人的為人父母者(無論是工作生活所迫,還是個人自由的理由),其實最需要反思,這個選擇需要付出的潛在代價,可能是你和家庭都難以承受的。

▲章子欣的心願,還貼在青溪小學心願牆上

03

熟人社會的漏洞

中國社會被稱為熟人社會,這跟傳統中家族宗祠有關。其特點是,人們意識裡彷彿有道牆,用以分別熟人與否,只要你進入熟人圈,打上熟人的標籤,意味著可以被信任,甚至可以被「超信任」——邊界感、分寸感消失,熟人可以過問你幾乎任何事,甚至乾預你任何事。熟人可以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而不奇怪,甚至做一些過分的事而被原諒。

因此,在熟人社會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所有的規則、防範、分寸都是針對非熟人的。於是產生了這樣一種現象,在陌生人領域,我們會過分冷漠,警惕,深溝壁壘,雖然得到的溫暖不多,但受到的傷害也少;但在熟人領域,我們卻過分熱情,輕信,寬容,雖然貌似得到了人際溫暖,但受到的真正傷害也最多。

孩子受到性侵,高發於熟人之間,而且東窗事發被「壓」下來的概率也不低,難道沒有這種熟人邏輯在作怪嗎?

想想看,章子欣的爺爺奶奶為什麼會同意兩個租客把孩子帶走呢?恰恰是兩個犯罪嫌疑人之前的水磨工夫。他們如果不是花時間通過「天天到果攤上買水果」,不是花500元租了老兩口的民宿,不是「顯得挺和善,還挺大方」,不是「買榴槤一起吃」「買150元的雞現宰」,不是經常跟子欣玩……我想爺爺奶奶為人再如何輕信,信息再如何閉塞,也不會答應。

▲在租客曾入住的連鎖酒店門口,

馬路邊最右一張桌就是子欣爺爺奶奶的水果攤位。顧傑 攝

兩個犯罪嫌疑人做的所有動作,說白了無非就是擺脫「生人」的標籤,想辦法從門縫裡擠進「熟人」的院牆,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成了熟人,那麼一切不合理都成合理,一切過分都會順理成章,這就是熟人的威力,這也是熟人社會的危險。

特別想對那些責備兩位老人的網友說:換做是你,一個月的「攻勢」可能你不為所動,那麼兩個月、半年、一年呢?我們每個人都是文化的產物,我們和老兩口沒有絕對的不同,只是五十步一百步。否則,就不會出現那麼多人為熟所累,為熟所傷,為熟所害。

從這個意義上,我贊同即便在熟人(包括家人)中也要有界限感,也要有分寸,也要有規矩,也要有所忌諱和顧忌。這些界限不僅可以更好地維繫感情和親密,在關鍵時刻,也許還能夠挽救你自己和家人。

04

何以為父母

最後,要說說留守兒童的父母。2015年我們發布《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裡揭示,全國有15.1%的留守兒童一年也見不到父母,更有甚者,4.3%的留守兒童一年到頭一個電話都接不到!

不是因為沒有電話或者話費,而是因為,身為父母,他們認為這些不重要。他們認為,那些都是虛的,每月按時把錢寄回家才重要。

2017年我們又發布了白皮書,又發現了一個數據:有10%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已死!他們當然都還活著,但是孩子們用這樣的「玩笑」來表達內心中對父母的怨恨之情。

美國心理學家布蘭岱爾博士曾說「將分離視為死亡非常符合低齡兒童的反應……它代表了防禦性的敵意,也就是說,如果你離開我,那麼我希望是因為死亡」。

所以說,在留守兒童的家庭裡,事實上存在一對關係緊張的主體,一方面是遠在天邊,對孩子關心陪伴普遍不夠的父母,一方面是既渴望又怨恨的孩子。

這種情況下,如果有第三方,哪怕是陌生人,表達了一點關心、疼愛(不管是真情還是假意),孩子會比成人更快渡過防範期,甚至迫不及待的投入到這種盼望已久的「溫暖」中——當我一次次看到監控錄像裡總是笑呵呵、好像很開心的子欣,我感到的卻是深深的悲哀和心痛。

▲租客曾給章子欣的爸爸發過孩子玩水的視頻

在一些留守兒童被性侵的案件中,有很多不是通過威脅達到的,而是通過這種所謂「關懷」,這是一種更陰險的惡毒,利用孩子們親情缺口,利用他們內心的飢不擇食,放出誘餌,實施控制。

那麼,那些真正的親情源頭你們在哪裡?養育,是一個詞,也許可以被輕易拆成兩個字,物質上的供給充其量隻做到養,但育的缺乏,成長中情感和陪伴缺失,造成的成長傷害,心理隱疾,可能在未來人格養成時更為關鍵。

當然,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如果把責任強行加到留守兒童的父母們頭上,顯然有失公正。

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大城市裡不僅要為了寄錢回家節衣縮食,還要面對隨時被所棲身的城市驅離,然後不得不尋找新的安身之地……想到他們的生存處境,想到他們把孩子留在鄉間的痛苦和無奈,對他們整個群體的苛責便如何不食肉糜。如果條件允許,我相信絕大部分父母,誰願意跟妻子、跟孩子分開啊!

▲章子欣曾與父親一起堆起的雪人

農村與城市的間隔甚至隔離,不只是一個戶口的問題;一代又一代的貧窮延續,也從不是一個道德的話題。在這個國度,為了生存付出代價是常態,但如果代價也要形成遺傳,甚至形成循環,整個社會都需要注意到,並起來做點什麼。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健康長大。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享有免於孤獨的權利。

希望我們能夠打破留守兒童的墨菲定律。

▲警方通報的章子欣案件全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