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後的長江白鱘”目擊者:3.52米長160公斤重,消失在宜賓江水中

劃重點

【版權聲明】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平台不得轉載

剛剛跨入2020年,一個令人遺憾和難過的消息傳來:長江特有物種、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的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了。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等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布一篇研究論文正式宣布:“長江白鱘滅絕。”該論文稱,估計在2005年至2010年時,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

而世界上最後一只被救助的長江白鱘出現在四川宜賓,但在專家們給它裝上超聲波追蹤器放流長江後,它再也沒有出現……“最後一條白鱘消失在長江四川江安‘金雞尾’江段,此後再也無人發現。”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隊長周濤回憶,他曾親眼目睹這條白鱘,“3米多長,很震撼,一輩子都無法忘記它的樣子。”

〖發現“象魚”〗

漁民誤捕白鱘 專家裝上跟蹤器放流

長江白鱘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裡,要追溯至2003年。當時漁民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誤捕白鱘後,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對白鱘進行救助,並給它裝上了超聲波跟蹤器後放流長江。但後來追蹤船觸礁導致信號丟失,信號再也沒能被尋回。

“最後一條白鱘消失在長江四川江安‘金雞尾’江段,此後再也無人發現。”四川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隊長周濤回憶,2003年1月24日下午,宜賓市南溪縣(現南溪區)羅龍鎮漁民劉龍華作業時,誤捕到一條白鱘,迅速向宜賓市水務局漁政部門報告。

“白鱘身上有傷,被送到白沙灣(現宜賓臨港)長江水域進行救助。”周濤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長江發現“象魚”(白鱘)的消息不脛而走。遠在江安的周濤聽說後異常激動,騎摩托車數十公里後趕到白沙灣江邊,一睹“淡水魚王”的風采。“3米多長,很震撼,一輩子都無法忘記它的樣子。”

“前兩天,我突然聽說白鱘滅絕了,心裡一直很難受,特別特別難受。”2020年1月5日,當年參與救助、追蹤白鱘的原宜賓市水利局水產漁政站站長穆天榮十分傷感。

穆天榮2017年從宜賓市漁政局退休,他在宜賓漁政部門工作了整整30年,與包括白鱘、中華鱘在內的長江水生生物打了一輩子交道。2003年漁民誤捕白鱘時,穆天榮正司“保護長江珍稀魚類”之責。

〖最大的白鱘〗

重160公斤 用純棉製品包裹後救助

據穆天榮回憶,2003年1月24日14時過,他得到一個令他無比震驚的消息:南溪縣羅龍鎮涼亭村涪溪口漁民劉龍華發現一條受傷的長江白鱘。穆天榮立即與翠屏區漁政站負責人乘快艇火速趕到現場。3米多長的大白鱘出現在眼中時,穆天榮驚呆了。“從事漁政管理工作多年來,這是我見到的最大白鱘。”

穆天榮緊急向上級部門匯報情況,並馬上與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危起偉博士聯繫,請求專家到現場來保護、救助。由於發現白鱘的長江涪溪口一帶水流湍急,不利於對白鱘實施救助。按中科院專家的意見,必須將白鱘送到水流平緩的沙灘地帶,以便施救。

穆天榮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搶救組請示上級同意後,決定將白鱘送到宜賓市區附近的白沙灣長江邊。穆天榮還記得,8個壯漢怎麽也抬不起沉重的白鱘,而白鱘嬌嫩光滑的皮膚更經不住手指的抓捏。最後,人們想出一個辦法:用純棉製品包住白鱘,通過移動包裹物移動白鱘。

穆天榮率先脫下自己的純棉春秋衣褲,和熱心的漁民們一起跳進冰冷的江水中對白鱘進行施救。當地群眾聽說白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需要純棉製品進行救助後,主動從家裡拿來毛毯、棉衣、內衣、甚至被子裹住白鱘。工作人員與漁民們一起將它抬到一條運輸“專船”上。

穆天榮記得,白鱘被轉移到長江白沙灣漁民免費提供的網箱船後,精神萎靡不振,雪白的肚皮朝著天,這是魚類瀕臨死亡的危險信號。穆天榮等漁政管理人員和船上的漁民一起,輪流跳進一米多深刺骨的水裡,將白鱘身體姿勢扶正,並不斷往水裡加氧。

2003年1月25日凌晨3點,白鱘恢復正常體態,開始擺動起來。

穆天榮記得,2003年1月25日上午,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陳正國、四川省水產局局長張忠孝趕到宜賓坐鎮指揮搶救白鱘;時任宜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聞光源、陳華也趕到現場,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白鱘”。

與此同時,一批水生生物專家分別從上海、武漢、成都趕到宜賓,帶來了國內搶救白鱘最先進的儀器:一批高級進口藥物也從國家農業部通過空中走廊運出。一時間,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人們一起投入到搶救國寶白鱘的第一線。

2003年1月26日9時30分,以中國水產研究院著名鱘魚專家危起偉博士為首的專家組,穿上防水服,冒雨下到1.5米深冰涼的江水裡,對受傷白鱘進行體檢和治療。穆天榮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專家們將白鱘引上用楠竹和帆布做成的臨時“手術床”上,讓白鱘三分之的身體露出水面,並施以輕度麻醉。

直到此時,周濤才基本看清了長江白鱘的真面目:“微紅光亮的吻象長長的鼻子,足有一米多長,它的背部呈清灰,局部帶有梅花狀斑點,通體油光水滑。”穆天榮記得,受傷白鱘重約160公斤,兩處傷口一共被縫合了24針,幸好傷在頭部腹皺處,不致命。

〖最後一針〗

被救白鱘為雌性,約20歲

穆天榮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專家們檢測出這條白鱘屬於雌性,年齡約20歲,體長3.52米,重約160公斤,是當時有記錄以來人類捕獲到的最大活體白鱘,十分珍貴。

穆天榮記得,除了傷口縫合,專家們還給白鱘打了兩針德國進口藥,並進行了極為嚴格的消毒處理。處理好傷口後,專家們又小心翼翼地在白鱘的腰段側身部安裝了聲納,以便放歸長江後進行定位跟蹤檢測,掌握、研究白鱘的健康及種群生存狀況等情況。

據穆天榮介紹,白鱘生活習俗特殊,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很高,無法人工馴養繁殖。危起偉博士則表示,白鱘極具學術研究價值,被譽為“長江中的活化石”,是稀世之珍。

白鱘是距今已有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據危起偉介紹,白鱘分布極為狹窄,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其集中分布在長江流域一帶,屬於長江特有珍稀魚類。穆天榮說,業內將白鱘稱為“水中大熊貓”,足見其珍稀程度。

2003年1月27日15時30分,四川宜賓白沙灣長江邊,已經被救助、打針、縫合傷口後的白鱘恢復良好,精神極佳,具備了放生條件。危起偉博士等專家穿上防水衣,下到網箱船內,給白鱘打了最後一針,然後將白鱘引上柔軟的專用擔架,抬出船外,再輕輕放入長江。

穆天榮至今還記得,在人們剪斷白鱘尾部的繩索後,恢復了自由的白鱘將長長的吻露出水面,似乎和救助它的人們作別。在白鱘被放歸長江後,迅速遊向下遊幾十米後突然折返遊向上遊,畫出了清晰而美麗的水線。

“魚王”白鱘被放歸長江後,專家們的工作並未結束。危起偉、穆天榮等開始追蹤白鱘的聲納信號,24小時沒有間斷。穆天榮的印象中,被追蹤的白鱘像個調皮的孩子:往下遊遊一段,又折返往上遊走一段,然後又快速遊向下遊,無拘無束。

2003年1月30日凌晨5點多,追蹤船跟著白鱘的“足跡”,追蹤到了四川宜賓南溪與江安縣交界處附近的“金雞尾”江段,由於長江大霧,追蹤船不幸觸礁,螺旋槳損壞,無法繼續航行,耽誤了六七個小時。遺憾的是,待追蹤船修複後,再未發現白鱘聲納信號。

最後一條被救助的長江白鱘,就此消失在茫茫長江之中……

〖傷感的希望〗

但願它能“王者歸來”

2003年1月30日後的幾個月裡,穆天榮和專家們都“泡”在長江裡,他們從四川到重慶,又從重慶到四川,甚至前往金沙江尋找這隻白鱘,遺憾的是白鱘消失得無影無蹤。

穆天榮記得,此後多年裡,以危起偉為代表的專家們繼續在長江搜索聲納信號。最開始主要在重慶至四川宜賓一帶長江、金沙江中搜索,沒有結果;然後進入三峽庫區,遺憾的是仍然沒有任何發現。這個300多斤重的龐然大物,仿佛從長江裡消失了一樣。

“它不可能因傷死去,身體健康得很。”在漁政部門工作30年的穆天榮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白鱘被救助後恢復得非常好,身體非常健碩,精神狀態極佳,可以用“生龍活虎”形容。在人們追蹤白鱘的兩天多時間裡,回歸水世界的白鱘沒有表現出任何異常。

穆天榮無法接受白鱘“滅絕”的消息,雖已退休兩年,但這兩天他仍然持續關注著白鱘的消息。“白鱘是長江底層水生物,受到驚嚇後,它極有可能躲進長江深處的岩石縫隙或者洞穴中,身上的聲納也很可能在與水中物體、岩石摩擦時脫落。”穆天榮說。

在穆天榮看來,消失的“長江最後白鱘”不外乎三種“命運”:一是死了,滅絕了;二是躲起來了,人類十餘年的追蹤沒有發現聲納信號;三是聲納脫落,白鱘脫離了人類的監控。“我希望是後面兩種結果。”穆天榮說,自己實在不能接受白鱘滅絕的事實。

穆天榮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他1998年退伍從事漁政管理和漁業保護工作以來,1990年代至2003年期間,分別在長江宜賓段發現三次長江白鱘蹤跡:一次是1990年,在長江南溪江段,捕獲1米多長白鱘,後放歸;一次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葉,在金沙江四川屏山縣江段,發現1.9米長的白鱘死體,被冷凍研究後製成了標本,現在標本應該還在湖北武漢;最後一次就是2003年,發現了最大、也是迄今為止最後的白鱘活體。

“我個人難以接受白鱘滅絕的結論,我希望它只是暫時消失了。”穆天榮說,這幾天自己都比較傷感:“希望有一天,白鱘能夠‘王者歸來’,重現長江。”

據了解,雖然危起偉等研究人員認為白鱘已經滅絕,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國代表處工作人員日前向媒體表示,目前IUCN官方還沒有發布和更新關於長江鱘滅絕的消息,“後續還需要討論”。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羅敏

編輯 於曼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