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不死的“網紅”

線雕鼻子、錐子臉,第一張這樣的臉,全世界的魔鏡都會讚它“驚豔”。她紅了。

可是,當它變成模板,被全天下拷貝,錐子臉就變成了蛇精臉。人們會發現一個真理:美,也是會爛大街的。

巨星就變成了“網紅”。

第一個把女人比作玫瑰的是天才。第N個,勉強算個普通匠人吧。

現如今,整容界也明白一個道理,不能照著一個模子往死裡用。否則美的通貨膨脹是小事,張三李四傻傻分不清就難辦了。

再拙劣的匠人也明白,要“因臉製宜”。

可是,在規模更宏大的造假界、整容界——具有我國特色的人造古鎮方面,匠人們的工匠精神真是差遠了。你東抄西抄也倒罷了,能不能稍微認真一點?

這樣的古城、古鎮還都喜歡給自己加個前綴,“中國”。

比如“中國周城”,就是一位響當當的“網紅”。

它位於西安周至,耗資1.8億。當年,因為造型雷人,它還確實火過一陣子。

顧名思義:周城以周文化為主題,旨在“重現周朝文化情景”,讓“遊客了解周文王演八卦、卜國”,“仿佛穿越千年歷史”。

如今,這個“網紅”褪去紅妝,早就沒了人氣兒,整個變成了“僵屍”——

建成一年多就因為過於冷清而關門歇業了,前途未卜。

生於冬季,魂歸永久的冬季,這輪回畫得夠圓。

要說周城怎麽死的,讓我看,是雷死的。

有圖有真相:

(這是雷震子,猛一看,我以為是背柴火的牛魔王)

(可能是被雷震子劈過的哪吒)

這些雷人雕像和設計,堪稱惡搞界的天神下凡,胡整派的宗師出山。

我懷疑,這些設計師都涉嫌“酒駕”,是腦袋一團漿糊時在紙上開車,才會出現這麽一堆玩意兒。

小吃街是要植入的。問題是植入硬得觀眾要哭了(牆上還應景得來了個“牛”字)。

賣點既不是仿周,當然也不好吃(情理之中),這商業街搬到哪個古鎮都可以通用,屬“即插即用型”。

最奇葩的是,這設計、施工還自詡李白,自戀得不行。

強行尬聊,說自己“唯一的就是最好的”。

聲稱“觀眾喜歡就是王道”(尼瑪要吐血了)。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最讓人想不通的是,裡面居然還有個“澳門賭場”,想是乘坐時光機器穿越而來。

於是,一個“周文化體驗”主題公園,被折騰成“奇葩文化體驗”。

問題在於,僅僅在西安周邊,這樣以民俗一條街、文化一條街為噱頭,其實不過是“小吃一條街”的人造景點不在少數。

不管它們是賣臉、賣萌還是賣風塵,結果是短暫紅後,都無一例外的涼了。

千篇一律的網紅小吃一條街,於是變成千篇一律的“僵屍”一條街。

(原中國周城風味一條街)

所謂人造古城式旅遊,其實不過是一場“網紅”大戰僵屍。

1982年,我國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24座。

西安就在其中。

從1982年至今的三十多年裡,西安對古城的保護,以及在古城形象的發揚方面,似乎沒什麽能掛齒的。

很多外地朋友,聽到西安的第一反應就古城。

而和其他城市相比,既要保證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又要保留古城特色,其中難度自然可以想象。

其實,西安做得好的地方在於“保護”。

當初拆除鍾鼓樓周邊過高建築時,不理解的聲音也不少,現在看來,乾得很好。

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宮遺址、鍾鼓樓、城牆等等市區內的歷史遺存,都得到了較好保護。修地鐵幾易設計稿的都市傳說,側面反映了政府對保護遺址的重視。

保護做的出彩——當時頂住了壓力。可是一開發,壓力釋放了,就各種鬼畜操作。

關乎民俗文化、人造古城,只要有一個成功例子,立刻周邊一擁而上同質化。

就像鄰村去年種白菜發了,於是整片塬上都種了美輪美奐或歪瓜裂棗的大白菜。

袁家村作為起步最早的民俗文化體驗村,已成“整容”樣板。當一個又一個長著“網紅臉”或整容失敗的文化小鎮被“生產”出來,只想問一句,你張三作為假李四的價值何在?

關於《白鹿原》IP引發的景區同質化大戰就不提了。

縱觀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好的模範也並不少。

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當時名單裡的麗江還並不顯眼。

2000年左右,麗江宣傳部開始變換傳統景區行銷宣傳模式。麗江被作為一種載體,體現逃離都市的生活方式而“走紅”。

這才叫有文化的傳播。

麗江成為了形容詞,成為小資勝地,開始販賣都市裡沒有的慢節奏——咖啡、小院、音樂和大把陽光。

2014年,《心花路放》上映,一時之間,去麗江旅遊再次翻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