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唯品會的29億“豪賭”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中國的垂直電商基本都被淘寶乾死了,目前國內跑出來的垂直電商不多,唯品會(NYSE:VIPS)算一個。

它緊緊抓住服裝特賣市場,不僅實現了盈利,還多少形成一定壁壘。從這一點說,唯品會很牛逼。

但它又很苦逼。由於阿里的存在,唯品會終究只能躺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之前擴品類的戰略也被證明是失敗的。當用戶增長放緩,公司的未來該從哪講起,不僅是投資人的疑惑,也是唯品會自己的困惑。

如今,唯品會給出了一個答案。不久前,公司花了29億現金收購了杉杉商業,一家目前擁有5家線下奧特萊斯廣場的連鎖品牌。29億的收購價格,幾乎是唯品會兩年的利潤總和。

但線上和線下終究是兩個生意,過去也沒有線上轉線下很成功的先例。尤其是,當阿里的線下“試驗田”盒馬走上填坑之路,也讓唯品會的這次豪賭顯得更加刺眼。

更要命的是,線下是唯品會未來的主線故事,留給它犯錯的空間並不多。

/ 01 /

奧特萊斯的生意經

早年間,投資人對唯品會最多的說法是“線上的奧特萊斯”。

奧特萊斯,英文是Outlets,其英文原意是“出口、出路、排出口”的意思,在零售商業高職指由銷售名牌過季、下架、斷碼商品的商店組成的購物中心,因此也稱為“品牌直銷購物中心”。

Outlets最早誕生在美國,原本是工廠生產的貨物過剩,為了防止工廠倉庫積壓,而搬到外面處理掉,工業區各類的工廠比較多,工廠普遍都會遇到相似的問題,於是過剩貨物堆積在一起,客戶主要是周邊的工人,這就是最原始的Outlets。

通常,尾貨處理主要集中於服裝行業,這和其產業鏈特性有關

一款服裝從流行趨勢發布、策劃、設計、製作,到進入市場,需要一個相當長的周期,到真正上市後,又會受到氣候變化和用戶喜好等因素的影響。

加上服裝又是一個季節性明顯的生意。隨著時間逐漸推移,服裝的價值會迅速縮水。比如,3月份生產的夏裝襯衣供貨價值80元,到8月份換季時,僅值40元。要是到第二年,可能隻值20元。

對商家來說,尾貨不僅造成現金流積壓、增加了庫存壓力。但服裝品牌又不能隨意打折拋售,因為這直接涉及到品牌的價格體系,進而影響在用戶心中的品牌形象。

換句話說,服裝品牌對尾貨處理的剛性需求,是奧特萊斯模式的基礎,也是唯品會商業模式的核心

別看是尾貨處理生意,可一點不影響它的利潤率。作為典型的非標品,服裝是零售業毛利率最高的品類。當年,阿里遏製京東盈利,打擊的也正是其服裝品類。從財務數據來看,即使降價銷售,專注於服裝特賣的唯品會毛利率基本在24%的水準。

這個市場並不小。根據資料顯示,在服裝尾貨市場方面,我國每年生產的服裝不少於300億件,以一批服裝原單生產中會產生3%至5%尾貨的比例來計算,可正常產生15億件庫存。換句話說,這很可能是個千億市場。

其次,由於自帶拋售的屬性,使得品牌商在其銷售渠道上,傾向於與原有的渠道進行切割。也正因為如此,你能看,幾乎所有的奧特萊斯商場都在郊區,很少出現在市中心。

服裝品牌越來越把阿里當成線上最重要銷售渠道,而這也恰恰是阿里進入服裝特賣領域最大的掣肘。

這也是為什麽中國垂直電商只有唯品會能跑出來的重要原因。

/ 02 /

線上增量時代結束

要讀懂君說,唯品會豪賭線下,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一方面,服裝特賣生意的線上流量基本到頭。另一方面,阿里這座“大山”的存在,讓唯品會通過擴品類帶來更多用戶的希望破滅。

曾幾何時,躺在電商行業“半山腰”的唯品會,不是沒想過更進一步。

2013年,唯品會就曾嘗試從主打服裝飾品擴張其他商品。2017年,為了追求增長,唯品會再次試圖將能力圈擴張至美妝、家居和母嬰等品類。

但盲目擴張的代價是巨大的,尤其是像唯品會這樣的自營電商。

唯品會的商業模式是標準的零售業態,和淘寶的平台形態有本質區別,零售的本質就是要賺進銷差價,並通過規模化運營提高運營效率,優化利潤結構。

過去,唯品會深耕於服裝這個高毛利品類,公司淨利率長期高達5%,隨著其將自營品類向標品、新品等公司並不擅長的的領域擴張,毛利率一度降至20%以下,唯品會專注於服裝特賣的時候毛利率基本在24%的水準。

到2018年第三季度,唯品會決定將業務重點回歸到最擅長的服飾穿戴核心品類特賣,並逐漸將部分標品從自營轉到第三方平台,降低低毛利品類的自營佔比。得益於戰略回歸,公司的淨利潤率由2018年Q3時的2.8%,提高到2019年Q1的3.9%。

另一方面,頭部電商的網絡效應,讓唯品會很難從阿里口中再挖下一塊肉。

說到底,電商就是貨和人匹配的生意。其本質是,比誰能提供足夠豐富的商品

電商能不能做成,就看它提供的SKU豐不豐富。SKU豐富的平台打開頻率最高,最能吸引顧客,顧客流量多了自然也就吸引商家,形成正循環,最終戰勝品類不豐富的平台。

考慮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分化極其嚴重,絕大部分自營電商,由於其固有的採購成本,只能代表“部分需求”,自然不可能像平台模式那樣滿足全需求。

這也是為什麽過去十年,上兆規模的電商市場幾乎成了創業者的“墳墓”,當當、拍拍、聚美優品、亞馬遜中國,無一例外。

線上流量只有這麽多,唯品會又走不出服裝特賣,用戶增長只能陷入瓶頸。

從月活用戶來看,重回服裝特賣後,唯品會月活用戶重回增長。最近三個季度,唯品會的月活增長率分別為11%、13%和14%。儘管增速有所回升,但基本都徘徊在20%以下,很難回到2017年前的增速。

此外,由於大量投入促銷活動,唯品會的新客成本從2017年的523元到2018年的1200元,同比增長129%,遠遠高於拚多多的77元和阿里的390元。反觀人均GMV,唯品會的2156元僅僅高於拚多多,與阿里、京東相差甚遠。

線上乾不過阿里,唯品會只能將增長的目光放在線下了。

/ 03 /

29億的“豪賭”

這次收購杉杉商業,唯品會花了29億現金,幾乎是其兩年的淨利潤。儘管,所有人都知道線上的流量基本到頭,未來的機會在線下,但只有唯品會敢下重注。不得不說,這是一次豪賭。

在中國商業生態中,奧特萊斯並不是一個特別賺錢的生意,隨著中國土地成本的不斷提高,奧特萊斯的成本回收期不斷被延長。

以王府井(SH:600859)和百聯股份(SH:600827)為例,去年這兩家公司旗下奧萊項目的毛利率分別為10.82%和12.57%,而這兩家公司旗下百貨業態的毛利率分別為17.47%和18.85%。相對而言,唯品會在線上的毛利水準絕大多數時候都在20%以上,比線下奧萊高出一倍多。

隨著運營效率的下滑,奧特萊斯逐漸進入整合期,“二八原則”盡顯。

2015年,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奧特萊斯開發與運營模式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奧特萊斯項目總數量早已超過500家。但在三年後,一份由中國奧萊會發布的《2018中國奧特萊斯行業普查報告》卻表明,國內處於營業狀態的奧特萊斯項目共計225家,縮水超50%。

一面是總量收縮,另一面則是不同的奧特萊斯營收差異拉大,頭部連鎖品牌日漸主導市場。有數據顯示,以單體營收排名靠前的80家奧特萊斯中,年業績超過5億元的品牌不到60%。其中有62家為連鎖奧特萊斯品牌,佔比高達78%。

這次唯品會收購的杉杉商業就是頭部連鎖品牌的其中一家。2018年,全國奧特萊斯業態銷售額前20的榜單中,杉杉旗下的奧特萊斯就佔了四個,銷售總額高達76億,

與其他奧特萊斯不同,杉杉商業主攻二、三、四線城市,目前已經在寧波、太原、鄭州、南昌、哈爾濱開了5家奧萊廣場,另外還有4家正在規劃建設中。

某種程度上說,杉杉商業和唯品會用戶高度重合。極光大數據顯示,唯品會二三線城市用戶佔比高達69.7%。

與一線城市不一樣,二三線城市線下銷售更有助於其滲透市場,低線城市的網絡滲透率更低,生活節奏更慢,有更多時間去實體店體驗產品。Vivo,oppo的成功就是例子。

但同樣是服裝特賣,線上和線下終究是兩個生意。阿里盒馬過去吹得天花亂墜,如今也不得不開始填坑之路。

但即便阿里犯再多的錯,也不會影響投資人對它的基本判斷。對唯品會則不然,線下故事就是唯品會的未來,這裡頭留給唯品會犯錯的空間並不多。

祝福唯品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