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技能人才“大饑荒”,1418所高職院校爭搶“雙一流”

十年磨一劍,直插高職院。這個春天,高職院校的春天也來了。

中國1418所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即將迎來職教領域“雙一流”工程,2019年啟動第一輪建設,每五年一個支持周期。

一場春雨,繁花似錦。有了“雙一流”名號的高職院校,在下一個五年裡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嗎?還是扶不起的阿鬥?

力挺

高職“雙一流”還未上馬建設,支持政策就已經發布了好幾道。

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準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準專業群”,4月1日教育部、財政部在聯合印發的《關於實施中國特色高水準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提到。

這個建設方案,讓人想起2017年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

大規模擴招100萬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高職招生做出了重大部署。

這個部署被外界解讀為前所未有,也是距1999年大學擴招二十年後,高等教育再次大規模擴招。

擬安排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專項資金237億元”,財政部長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表示。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幅擴招有了資金支持,而且幅度不小,同比增長26.6%。

2019年職業教育要下一盤大棋”,教育部長早在1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就透露了這個風向。

1月24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頒布,明確表示要將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

高等教育遲早要分流,複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跟周刊君談到高校轉型時說道,“教育部在宏觀指導方面應該把兩千多所大學分層次、分功能,而非盲目地貪大求全。”

義務教育結束後,學生也應該分流,一部分進入職業院校培養成技術人才,一部分進入大學。

中國目前有2663所高校,其中高職院校1418所,高職院校在數量上佔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極缺

在中國人才市場上,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分量並不比大學生輕。

根據《2018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7屆高職院校畢業生半年後平均月收入為3860元,甚至超過了部分本科院校。

高職院校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近五年來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17屆高達92.1%。

2017屆高職高專就業率首次超過本科,《就業藍皮書: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7屆中國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1.9%。

而且,與大學生紛紛湧向大城市就業不同,近70%的職業學校畢業生都在縣市就近就業

前不久,湖北潛江“小龍蝦學院”首屆畢業生被預訂一空,潛江市市長說道,“更好地結合本地實際,培養更多人才進入農業產業、鄉村振興中。”

與此同時,畢業人數年年創新高的大學生,又不能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就業都成問題。

我國正面臨特有的‘白領過剩’問題,實際上我們更需要技工、熟練工人和工程師”,全國政協委員楊成長對當下的結構性失業作了解釋。

如果說職業技術人才極度短缺,高技能人才簡直就是大饑荒。

人社部2018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1.65億人,佔就業人員總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僅佔就業人員總量的6.2%。

陷阱

推進“雙一流”的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高職辦學質量,卻也容易掉進看似美好的陷阱裡。

首先,評選“雙一流”,高職院校是否會迎來新一輪洗牌,會不會導致資源分配不均衡?“雙一流”大學的建設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些啟發。

“高校推進‘雙一流’建設,是為了解決此前在985、211工程建設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競爭缺失問題,而在具體建設時,有的地方政府和高校,又把‘雙一流’作為新的標簽趨勢”,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跟周刊君指出。

原來的資源過度集中並沒有被打破,新的資源壟斷又再次形成。

根據2018年全國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的統計分析,“雙一流”建設高校共發文1452篇,佔全部公辦本科高校發文總量的68.33%。

也就是說,近七成屬於100多所“雙一流”,剩下的三成被700所普通公辦本科高校所共分

其次,在評選“雙一流”的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能不能保證?畢竟,教育改革的本質是提升質量,提升質量可比擴大辦學規模困難得多。

所有行政主導的計劃和工程都存在一個問題,即重入選、輕建設,熊丙奇給周刊君打了個問號。

爭來爭去,無非一頂“雙一流”的帽子,教學質量倒成了其次。

熊丙奇認為,高職院校要辦出高水準,必須清理歧視職業教育的政策,引導職業院校安於“職業教育定位”這頂帽子。

由於低人一等,多少高職院校心心念著專升本,2014至2018五年間,就有超過100所高職高專院校申請專升本。

然而,我們並不需要標簽學校和帽子人才。扎扎實實提高高職辦學質量,為千萬學子負責,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每一個人。

教育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全國高職院校在校生1133.7萬人,在校生佔高等教育的40.05%。

職高“雙一流”可以有,“雙一流”的技術人才更不可缺。

文:《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記者 俞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