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徐克,你變了!

風間隼 |人類學博士、武俠片重度愛好者

《狄仁傑之神都龍王》5年前上映,口碑和票房都相當可觀。片末一氣放出23張概念圖,更彰顯出徐克和陳國富要趁勢打造“狄仁傑探案宇宙”的巨集大野心。

正當人們翹首期待哪一部將率先面世時,不按常理出牌的徐老怪卻拍出了一部《四大天王》。不是劉德華和張學友那四位唱歌的“天王”哦,而是佛教四大護法的本來面目。那我們就來聊聊這部《四大天王》好了。

眾所周知,徐克以拍動作片見長,而且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不管動作導演是袁和平、洪金寶還是程小東,也不論是他擔任監製還是導演,他那強大的個人風格總會牢牢掌握全片的動作戲,就跟傳說中的“寄生獸”一樣。

徐克的動作風格,可以用“偏、急、險、奇”四個字來概括:機位偏、剪輯急、動作險、想象奇。它就像一隻從胡金銓武俠電影的母體中孵化出來的異形一樣,通體閃耀著一種邪惡的美感和誘惑。

不誇張地說,從八十年代以來,它寄生的範圍早已超出了狹義的“徐克電影”,而進入了中國武俠動作片的肌理和血液,離開它,大多數的導演將不知道怎麽處理動作戲。不信你看看大導演侯孝賢的《聶隱娘》,再強大的個人風格,也僅限於文戲而已,碰到武戲,還得是按照徐克的動作語匯來處理。

這是把話正著說,要是反過來說的話,常言道“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當一個人的拿手好戲成了業內老生常談的時候,他還能常拍常新嗎?畢竟,能創造出一套動作語匯已經是大多數導演可望不可及的夢想,還要求新求變,可謂難上加難。這就說到“狄仁傑”系列的妙處了。

這一系列無論將來的影史地位如何,有一個頭銜是死活跑不掉的,那就是“第一個橫跨2D與3D的系列武俠電影”。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面世於2010年,同年上映的還有一部武打場面用3D拍成的《蘇乞兒》,再往前,八十年代有過《俠女十三妹》那樣的“立體武俠片”。而真正的第一部全3D武俠片《龍門飛甲》誕生在2011年,導演同樣是徐克。

《龍門飛甲》

此後,“狄仁傑”系列就走進了3D時代,包括《神都龍王》,還有剛剛面世的這部《四大天王》。

為什麽我要強調2D跟3D的區別?因為徐克的動作戲風格在3D時代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以前的“偏、急、險、奇”,“險”和“奇”還在,“偏”、“急”卻被“滿”和“大”取代了。

因此同是“狄仁傑”系列,《通天帝國》的動作風格更像他以前的“新武俠”時代,而後兩部的風格卻與《龍門飛甲》同一脈絡,見證了徐老怪求新求變的野心。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先說“急”。3D武俠時代的徐克電影,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動作戲的剪接節奏放緩了。徐克標誌性的快節奏剪輯來自胡金銓的“暴雨式剪輯”,《刀》最後定安大戰飛龍,《新龍門客棧》中的夜探,每個鏡頭都不超過一秒,觀眾對於戰局的感知,是由一個個細碎的局部特寫拚湊起來的,而直觀的感受,就是眼前飛過無數的畫面,需要你努力投入其中才能理解。

而一旦你適應了這種節奏,體會到的速度感和力量感卻是別的動作戲所難以取代的。

但在3D動作場面裡,特別是在IMAX銀幕上,這種“快”可能適得其反,本來就已經很有視覺衝擊力的大景深巨幅畫面再加上細碎的剪輯,非把人看暈、看吐了不可,所以剪輯必須慢下來。一來好讓觀眾看清每一個動作,二來也能更加從容地展示新畫面的表現力。

這就說到“偏”了。徐克拍人物,不走尋常路,經常是大角度的仰拍、俯拍,以凸顯人物氣勢。動作場面也是,常常讓攝影機介入到打鬥的各方之中,例如《倩女幽魂》中各種角度拍白綾、巨舌,《K.O.雷霆一擊》中拍劫車,直接通過剪輯讓觀眾的視角“穿過”一個炸開的大洞,造成巨大的視覺衝擊力。但這一切在3D時代都變了。

習慣徐克動作戲的觀眾可能會發現,《神都龍王》和《四大天王》中的鏡頭以推、拉和搖為主,很少再有移動鏡頭,角度也變得“正常”得多。

《通天帝國》中裴東來和上官靜兒在地下世界鏖戰各路怪物,用了好幾個跟拍和移動鏡頭,但在《神都龍王》尉遲真金追擊叛徒一段中,本該移動的攝影機卻基本沒有動,只是用推拉鏡頭和巨大的燈籠造成動態效果,迥異於以往的徐克風格。

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3D攝影機過於沉重,難以實現靈活移動,也沒法拍過於刁鑽的角度。據說《龍門飛甲》為了一個仰拍鏡頭,是特地用火烤松了凍結的地面,挖個大洞放低攝影機才實現的。這就逼迫得畫面風格必須做出變化。

有所失,必有所得,3D時代賦予了藝術家另外的創作可能,徐克用“滿”和“大”彌補了以上缺陷。

所謂“滿”就是調動各種手段來吸引觀眾的視線,在同一個鏡頭內實現綿密的視覺刺激。有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神都龍王》和《四大天王》中,每個人都有一手獨門暗器,尉遲真金的手裡劍,東島族的飛鏢、毒蟲和蜜蜂,沒有暗器的時候,要麽兵器脫手飛出,要麽是飛濺的瓦塊、泥土,以及幻術師手中的煙火,總之不給觀眾的視覺留下任何空檔。這樣,儘管剪輯速度慢了,視覺刺激卻依舊密集。

另一個法子就是強調視覺上的“大”,在每一個鏡頭中都有一個突出的巨大物體來吸引觀眾的視線。宮殿、寺院之類巨集大建築就不說了,四大天王塑像、靈動的神龍、大魚以及最後的怪物大戰,無不是形體巨大的視覺奇觀。

這一方面固然是徐老怪一以貫之的怪獸情節作祟,另一方面也適應了3D巨幕的大景深和大畫面。與《龍門飛甲》同年問世的日本電影《一命》堪稱第一部3D劍戟片,與原版《切腹》相比,導演三池崇史同樣將建築和家紋做得更為巨大,以適應新的畫面。

這種風格上的變化或許會讓他以往的擁躉有些失落,但我認為其實沒有必要,這是一種順應電影技術進步的變化。以往那種“暴雨式剪輯”也是一種時間上的“滿”。那是港台電影人在資金和場地都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的因陋就簡,“快到讓人看不清”的原因,部分是因為“看清就糟了”。

而在資金和技術都有保障的今天,電影人得以從容鋪陳細節,營造視覺奇觀,實現創作意圖,並沒有什麽不好。當然,隨著技術進步,器材越來越輕便,新的風格在將來可以兼收舊日之長亦未可知。從這點來講,3D動作場面在“狄仁傑”系列中的嬗變遠未結束。

枯燥的分析講完,可以講一點好玩的東西了。畢竟徐老怪的動作風格,還有“險”和“奇”同樣引人入勝。

東西輻輳的大唐無疑給徐克這個老頑童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舞台,在玩遍了忍術、易容、腹語、傀儡……等各種花樣之後,《四大天王》的動作場面可謂專攻“幻術”。幻天真人的呼風喚雨,封魔族的飛天蜈蚣,改頭換面,再到最後的怪獸大戰,可謂一“幻”解百“奇”。其中還有高僧圓測幻化出來大魚和心猿。《神都龍王》裡沒有龍,《四大天王》卻真在大殿上放出了一條“活”的金龍。

《四大天王》的戲肉,是“金剛”大戰“進擊的巨人”,按片中的學名,其實應該是“心猿”大戰“天王”。只是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不浮想聯翩。這裡面,能看出徐老怪靈敏的流行文化觸覺和滿滿的怪奇趣味。回頭想想,在《水形物語》前四年,或許《神都龍王》就已經用“魚怪”元公子致敬了《黑湖妖譚》。

還有《繡春刀II修羅戰場》之鄭掌班手中那亮眼的暖爐火流星,其實化自《通天帝國》中裴東來的照明彈。留神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尉遲真金手中也有同款暗器。

封魔族是面部呈空洞的造型,來自23張概念圖之一的《七面人》。據此推測,拍完這些場面或許並不需要23部電影。

最後我想說的是,徐克無疑在“狄仁傑”系列中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大展拳腳的舞台,玩得越來越嗨了。《四大天王》的武戲節奏,比《神都龍王》似乎又快了一點,他好像正在帶著觀眾慢慢找回以往熟悉的風格。

這個華語電影的巨人早已經證明了自己作為動作場面“發動機”的能量,而將以往風格推倒重來的氣魄和大膽探索的勇氣,簡直堪稱“永動機”。所以我們不妨把他看作四大天王之外,第五尊“進擊的巨人”。

當然,“你身體欠恙”之類的台詞,能注意一下下就更好了。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