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友諒擁兵60萬,為何還如此輕易地敗給朱元璋?

在元末的農民戰爭和地方勢力爭霸中,陳友諒可謂是朱元璋遇到過的最強大對手之一。尤其是在南方地區,擁兵60萬發起進攻的陳友諒,一度給朱元璋的集團以前所未有的壓力。但在曇花一現之後,陳友諒的大漢集團便迅速萎靡下去。這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事實上,陳友諒集團就是朱元璋集團的翻版。雙方無論是個人出身,還是發跡歷史都非常類似。這也注定了兩夥人在長江的中遊崛起後,勢必首先展開火拚。

由於地理原因 陳友諒與朱元璋必將首先產生衝突

根據現存的歷史記載,陳友諒本人在青年時代接受一些粗淺的基礎教育,並在元末的地方縣衙中擔任過小吏。在原有社會制度不出現大的裂痕或崩潰時,這樣的出身的人是很難有機會躋身高位的。就像朱元璋那樣,陳友諒也在後來的元末大亂中投入紅巾軍。隨後利用其它義軍集團之間的火拚,坐收漁人之利,逐步壯大了聲勢。在確定荊湖地區已沒有其他強大實力的前提下,開始逐步攻克周圍郡縣城市,並以國號漢來自居。

由於早期的紅巾軍核心隕落,朱元璋和陳友諒便成為了紅巾軍勢力內部的兩個獨立集團。雙方都位於長江中遊地帶,非常容易開始火拚。但從地緣形式來看,陳友諒的地盤比起朱元璋來說是吃虧不少。儘管有很多人會根據歷史慣例認為,中遊對下遊具有順水而下的優勢。但陳友諒集團其實並沒有染指上遊的巴蜀地區,所以在對下遊的優勢時,顯得非常不明顯。

理論上 長江上遊勢力對下遊具有天然優勢

其次,陳友諒所處的兩湖、荊楚地帶,在開發程度和資源汲取方面都不如朱元璋的地盤。後者的控制區大體就在今天的蘇南西部、安徽和江西三地,都是歷史上較為富庶的農業產區。相比陳友諒地盤內的有限平原耕地,可以出產更多的糧食來用於軍需。儘管雙方的控制區都是沿著長江和支線水系分布為主,但朱元璋所控制的流域還是大於陳友諒。

再者,朱元璋集團在交通便利上也強於陳友諒。雙方同樣依仗大量船隻進行運輸或機動,但陳友諒可以選擇的航線覆蓋度較低。而朱元璋集團不僅有長江、贛江可用,還觸及到了元朝的大運河一段。所以,朱元璋的更大領地面積,就可以方便的將更多物資和兵力也集中到需要的地方。加上境內的平原地勢更多,也讓地方力量不一定要依仗水系機動。陳友諒實際上控制的多山地形更多,除了水系外很難有及其便捷的大規模交通手段。這不僅限制了他的動員水準,也讓其軍事行動路線很容易被預判和封鎖。

在陳友諒與朱元璋的戰爭中,劇本往往都是一個模式。即陳友諒趁著朱元璋在其他方向作戰時,走水路突襲朱元璋控制區內的某個關鍵城市。如果能夠攻克,就繼續經略其他地方。但如果進攻受阻,則沒有其他備選方案。最終在鄱陽湖被朱元璋用水陸軍完全封鎖,成為了甕中之鱉。這其實有很大成分的地緣格局因素。

最後,朱元璋所控制的地區也更有利於自己獲得先機的軍事技術。雖然同為紅巾軍出生,朱元璋的部隊卻可以在淮河流域、浙江西部等地,收獲蒙古色目人群留下的各類技術成果。其中既有戰爭中的戰俘,也會有人迫於生計而主動投靠。這就讓朱元璋從中後期開始,擁有了其他普通軍閥勢力所不具備的先進工兵部隊。例如進攻蘇州時的回回砲技術,其實就源自早年的浙江戰役。到後來進入巴蜀,成功擊敗大夏政權,也有掌握原始火器的因素存在。

鄱陽湖水戰其實就是陳友諒集團劣勢的全方位暴露

與之相對,陳友諒的地盤就無法同朱元璋的兩淮和江南相比。其集團掌握的核心技術就是造船。但這些船隻往往為了增大規模而被建造的非常笨重,基本只能夠在風浪較小的內湖活動。與龐大的船體所不匹配的,是異常低效的風帆動力系統。為此,陳友諒的船隊還必須征發超額的人力來做槳手。結果當然就是自己的船隊,會比朱元璋的部隊更快消耗掉更多的物資。不僅口糧吃緊,連飲水供養都會出現問題。加之沒有成熟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攻打城牆不靠水岸的城市時就表現十分掙扎。

所以,陳友諒的失敗其實沒有太大懸念。在近乎單挑的狀況下,他麾下集團在物資、技術、人力和地緣環境方面都不如朱元璋的要好。若非有長江下遊的張士誠等勢力牽製,鄱陽湖一類的慘敗可能會更早發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