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公司樓下那家便利店,悄悄關門了

突如其來的關店潮,令人猝不及防。

10月11日,7-11母公司Seven & i Holdings Co宣布計劃進行大規模調整,至2022年裁員4000人,旗下7-11便利店、伊藤洋華堂、SOGO西武的店鋪數量也將調整。更重磅的消息是,公司將關閉1000家7-11便利店,令人嘩然。

這家昔日的“便利店之王”,正走下神壇。在廣東,“7仔”一間間漸漸消失,令人唏噓;在上海,7-11一年多未能開出一家新店,僅有115家門市,而全家的門市數量超過2000家。曾經無往不勝的7-11,已成往事。

與此同時,本土系便利店這幾年瘋狂崛起。見福便利店、便利蜂、好鄰居、Today、鄰幾.....一眾新式便利店品牌在VC的簇擁下狂奔。但伴隨著融資潮,這些本土便利店新品牌面臨著和7-11一樣的遭遇——關門潮,屍骨累累。

失落的7-11:

為何在中國節節敗退?

7-11,作為全球開店最多的便利店,曾締造了零售界的神話。

曾經的7-11究竟有多輝煌?零售界的一種說法足見影響力——“世界上只有兩家便利店,7-11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2016年時,7-11更是創造了近100億人民幣的淨利潤,比肩阿里。

7-11、羅森、全家,並稱為便利店領域三大外資巨頭,在幾家外資便利店中,7-11是最早進駐中國市場的那一個,1992年開始進駐珠三角。截至2019年5月底,7-11全球店鋪總數共有6.86萬,其中日本店鋪數量超過2萬排在首位,而中國以8415家店鋪數排在第5位。

在中國,7-11的失落大概是從2009年開始。當時,諸如全家、美宜佳、喜士多等連鎖便利店品牌遍地開花,各種便利店間的競爭異常激烈。自媒體“財經三分鐘”曾梳理一組數據:

在上海,7-11一年多未能開出一家新店,上海僅有115家門市,而全家的門市數量超過2000家。

在北京,7-11關店數逐年走高,目前有門市數量約250家,被便利蜂以350家的數量後來居上。

在川渝,7-11市場份額持續萎縮,目前約有120家門市,而羅森的門市數量多達200余家。

原因並不難理解。在7-11,最常見的食物就是壽司、飯團、意面等冷食,這在日本非常暢銷,但我們中國人卻是喜歡熱食的,出於一時好奇你可能會去嘗鮮這些食物,但時間久了必然會很不習慣。

價格也是一個方面。在眾多便利店之中,7-11的成本尤其高。數據顯示,7-11一家店的投資成本大概在70多萬元左右,而物美一家店為20萬元,相差三倍多,7-11的東西自然要賣的貴一些。

此外,在線上方面,7-11的“觸網”動作更滯後。與之相比,全家和羅森的態度一直很開放,先後接入美團、餓了麽、京東到家等平台。而直到2018年8月,一線城市北京的7-11便利店門市才宣布完成全面接入美團外賣平台。

本土系便利店崛起:

騰訊、紅杉、高瓴、今日資本都來了

屬於日系便利店的黃金時代正在遠去,但便利店仍然一門大生意。

畢馬威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便利店整體行業保持穩定高速增長,行業增速達到19%。市場規模超過2200億元,單店日均銷售額近5300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約7%。

這幾年,相比急劇衰退的百貨店、大賣場,本土便利店卻如雨後春筍般湧出,資本的熱情也被點燃。據不完全統計,阿里、騰訊、高瓴、紅杉、今日資本、源碼資本等產業資本和VC/PE機構紛紛出手,本土系便利店崛起。

具體地看,2018年4月,見福便利店獲紅杉中國天使輪投資,估值12億人民幣;同年10月,網傳便利蜂獲高瓴資本、騰訊戰略投資.....不難發現,2018年是便利店融資爆發的一年,但到了2019年融資事件明顯減少,較為轟動的案例是今年4月,鄰幾便利店完成今日資本、源碼資本聯合投資的3000萬美元B輪融資。

備受關注的,還有今年合肥本土便利店鄰幾獲得了今日資本和源碼資本聯合投資的3000萬美元。對於這筆投資,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給出的理由之一是:“他們的定位抓得很準,專注在二線城市,猛搞鮮食即食,直營加上收購,密集開店,在局部城市迅速佔領消費者心智。”除了鄰幾,今日資本還在去年11月投資了無人連鎖便利店24鮮便利店。

除了VC/PE機構,視便利店為香餑餑的還有互聯網巨頭與地產企業,京東與蘇寧都在用自建的方式做自己的京東便利店和蘇寧小店;保利旗下有若比鄰,綠城則收購了好鄰居便利店.....便利店這條路上,玩家眾多。

悄悄到來的關門潮

便利店的下一步,何去何從?

然而,本土便利店也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局面:伴隨著融資潮,還有關門潮。

2018年,鄰家便利店股東爆雷致資金鏈斷裂,一夜間168家門市全部關停。該品牌由前“7-11”員工王紫於2015年創立,以開設24小時營業的自營便利店為主,曾被稱為“最像7-11的便利店”。

同年9月,131便利店因資金周轉問題,公司員工遣散,創始人失去聯繫;自去年11月關閉90多家門市之後,今年2月,全時便利店也迎來倒閉拆分……這些紛紛關閉門市的便利店品牌均開業僅僅幾年,曾在資本簇擁下興起,又在資金斷裂後黯然落幕,屍骨累累。

首先壓垮便利店的,無疑是資金問題。便利店的生產成本是零售業中最高的,通常來說店鋪面積越大,租金,電費,裝潢等經費就越高,開店越多所需資金就越多。

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顯示,近一年來便利店行業的運營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電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Today便利店創始人宋迎春曾感慨,“便利店就是彎腰撿鋼鏰的幸福”,儘管便利店的平均價格比傳統超市高15%、毛利率多在20%~30%,但淨利率卻難超5%,投資回報周期長,實際是門苦生意,賺的辛苦錢。

那麽,便利店的下一步何去何從?對此,曾有知名FA機構預測,未來便利店大概率會發展成微型商業綜合體,形成“便利店 + X”的模式,並呈現“千店千面”的特徵。X 可以代表任何業態,目前較有代表性的有生鮮、餐飲、咖啡及各種便民自助服務如洗鞋、乾洗、彩票等。

另外,現階段國內便利店呈現諸侯割據態勢——區域龍頭較多,如福建見福、廣東美宜佳、湖南新高橋、浙江十足等,但跨區域的龍頭企業尚未出現。也許,便利店行業內的整合並購潮或將開始。

無妨,讓便利店再飛一會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