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群:讓老詹把反種族歧視標語刷身上 感覺如何?

NBA要在球員身上刷標語了。

確切地說,是球員想做點什麽,表達一下對BLM運動的支持,NBA就想出了在球衣上刷標語的辦法。

胸前不好刷,有號碼,有隊名,有NBA讚助商,有球隊讚助商,再刷標語,就成電線杆上的小廣告了,不好看。只好在背後找地方,那裡除了號碼,就是自己的名字,那就把名字換了,刷上標語。

為了規範,防止五花八門,NBA規定了29條標語,只能在其中挑選。這些標語經過了法務部門的嚴格審核,確定沒有版權、專利、歧視和政治不正確的任何漏洞,才提供給球員。

刷標語是自願的,你可以保留自己的名字,不用標語。不過,BLM運動轟轟烈烈在進行,別人刷了標語,你不刷就有政治不正確的嫌疑。到時候看誰背後有標語,誰沒有,會非常有趣。

比如說,一個黑人球員,刷標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刷也沒事——我天生就是黑人,難道我還會瞧不起自己?但一個白人球員,不刷就可能引來異樣的目光:你是不是反對BLM運動?還有外國球員,戈貝爾不刷沒事,因為他是黑人,077不刷就有風險:你是反對我們國家搞的運動嗎?

據統計,上賽季在NBA共有接近75%的球員是黑人,相當於每4個球員裡面有3個。這和黑人在美國的人口比例反過來,美國只有13%是黑人。

NBA向來反對在球場上搞政治,以前不允許單腿下跪聽歌,也不許在訓練服、T恤衫上寫標語,更別說打比賽的球衣上了。但在鞋子上寫,他們就沒辦法。因為反對在球場上表達,NBA就鼓勵打完球表達,你說什麽我不管,結果莫雷腦子一熱刷了一條標語,出大事了。

這次,NBA一反常態,很積極,也很配合。這都是歐文、布拉德利他們逼的,如果不做點什麽,在迪士尼復工就有道義上的麻煩。可見,此一時彼一時,所謂的原則、價值觀啥的,可以變通。

刷標語簡單粗暴,不費事,還很醒目,所以成為第一選擇。不僅球衣背後要刷,地板上也要刷。刷得越多,越醒目,就越安全。

這個我們五十多年前早有體會,滿大街只要有牆,都刷滿了標語。大標語醒目,言簡意賅,鏗鏘有力,比寫一篇文章,密密麻麻好幾張大紙貼牆上管用,那玩意兒說是“大字”,其實小得很,看多了廢眼睛。

NBA的做法,證明標語不是我們的專利。標語這種形式,因陋就簡,非常方便,牆上、門上、山坡上都可以刷,打仗動員、批倒批臭、計劃生育都用得上,哪那麽多婆婆媽媽的,一句話完事兒。

標語的力量有多麽強大,我可以舉個例子。

20多年前的1996年,馬德興曾寫過一篇文章《中國足球十問》,因此被封殺多年。即使當時看來,他“問”的那些也不算多麽尖銳和驚悚,引起注意的就是“十問”這個標題。有人因此低頭讀了一下,勃然大怒。

馬德興是我的無錫老鄉,偏巧當時他在《中國足球報》,實際上就是《中國體育報》的子報,因此和我一個大院,我對這事的背後,多少有點了解。此文如果不用這個標語式的標題,可能根本不會出事。

當時國奧隊成績不好,《新民體育報》約馬德興寫一篇文章批評一下。馬老師向來寫文很長,頭版搞得連題圖、照片都放不下了,而且裡面有一些敏感的質疑,因此初審被刪節不少。當時報紙的主編是《新民晚報》體育部主任、資深體育記者徐世平,徐老師也覺得文章太長,結構不明晰,有的地方過於委婉,不夠尖銳,就親自操刀重改了一遍。

文章的標題起初並不是“十問”,徐老師提煉了10個要點,變成疑問甚至質問的語氣,標題改成《中國足球十問》。凡是過來人,對“十問”的提法會很敏感,因為當年轟轟烈烈搞運動時,上海灘的牆上,曾連續10天,每天刷出“一問”。從一問、二問一直到十問,上海灘人頭攢動,成千上萬的人每日觀看,就像現在刷美劇一樣。

一個優秀的編輯,將一篇被改得支離破碎的文章化腐朽為神奇,引起轟動,上級震怒,這個標題是關鍵。我到現在還沒學會標題黨,為此汗顏不已。標題是什麽?標題就是標語嘛,必須精煉、醒目、有力、直刺神經。“十問事件”過了10年,美女記者易小荷在《體壇周報》也寫過很轟動的一篇文章《尤納斯九問》,這個過程和馬德興的文章差不多,標題由當時的總編瞿優遠親自敲定。

舊事重提,是因為NBA在球衣背後刷標語,讓我有感而發。無論是標語,還是標語式標題,都帶著強大的氣場,充滿了戰鬥的力量,讓立場猶疑者不寒而栗。

這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非一家獨有,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會一直被利用,並且一直利用下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