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健康早知道之穴位觸診,經絡穴位按診也可作為中醫臨床診斷參考

腧穴是經絡氣血在身體表面聚集,輸注或通過的重點部位,也是五臟六腑之氣所轉輸的地方,是內臟病變反映於體表的反應點。因此,按壓身體的某些特定穴位,便可以判斷某些內髒的病變。

我們在為患者按經絡腧穴時,患者可採取坐位或臥位。醫生用單手或雙手的食指或拇指按壓腧穴,注意穴位上有沒有壓痛、結節、條狀物或其他敏感反應。如果出現這些異常情況,就可以根據輸穴的變換和反應來判斷哪一個內臟出現了問題。比如:中府出現明顯的壓痛,一般多為肺病;胃院、胃俞、足三裡等穴位出現壓痛,多為胃病;肝俞和期門穴有壓痛,多為肝病;章門有壓痛,多為脾胃病,等等。

臨床上診斷臟腑病變的常用腧穴有:

心病:大陵、巨闕、膻中。

肝病:期門、太沖、肝俞。

脾病:章門、脾俞、太白。

肺病:肺俞、太淵、中府。

腎病:太溪、氣海。

膽病:日月、膽俞。

胃病:足三裡、胃俞。

小腸病:關元、小腸俞。

大腸病:天樞、大腸俞。

膀胱病:中極、膀胱俞。

「上醫治未病之病」,只有發現疾病的前兆,才能更好的預防疾病。經絡穴位觸診預測疾病,可以讓不懂中醫的人都能夠感受中醫經絡的神奇,讓不了解自己健康的人早早了解健康狀況,做到自己的健康早知道,相信中國人的健康問題也會因此而發生質的飛躍。

由此可見,根據腧穴的部位、經絡循行來判斷疾病的部位,對於臨床治療具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