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保監會敦促銀行輸血實體經濟 普惠金融是重點

  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8月18日,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18】76號)。從通知主要內容來看,敦促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重新成為監管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銀保監會已三次通過召開銀行座談會、發布政策檔案等方式要求銀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從過去一年多常提的去杠杆、治理市場亂象等,到當下不斷強調的加大信貸投放,可以說,當前的巨集觀政策目標已經發生重大轉變,政策基調由緊轉松,從“穩貨幣+緊信用”向“寬貨幣+寬信用”轉變。

  敦促銀行加大信貸投放

  76號文對銀行加大信貸投放作出的總體要求是:一方面,銀行應根據企業生產、建設、銷售的周期和行業特徵,合理確定貸款期限、還款方式,適當提高中長期貸款比例,合理確定考核指標,避免貸款在同一時間特別是月末、季末集中到期而引發企業資金緊張。另一方面,對符合授信條件但遇到暫時經營困難的企業,要繼續予以資金支持,不應盲目抽貸、斷貸;對成長型先進製造業企業,要豐富合格押品種類,創新擔保和融資方式,合理確定抵質押率,在資金供給、貸款利率方面給予適當傾斜。

  其中,涉及小微企業、“三農”、民營企業等普惠金融仍是重頭戲。具體部署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降低融資成本,充分利用當前市場流動性寬裕等有利條件,堅持“保本微利”原則,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扶貧和民營企業等領域的資金支持。

  二是降低貸款周轉成本,對於流動資金貸款到期後仍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要提前開展貸款調查與評審,符合標準和條件的,依照程式辦理續貸,縮短資金接續間隔。

  三是加大對龍頭民營企業信貸支持,對於主業突出、公司治理良好、負債率較低、風控能力較強的龍頭民營企業,要進一步加大融資支持,充分發揮其行業帶動作用,穩定上下遊企業生產經營。

  一接近監管部門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監管部門對於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投放非常重視,要求大中型銀行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貸款利率降至最低,已有大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利率降至4.77%左右。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也重新開始鼓勵銀行開展針對小微企業的無還本續貸業務。

  然而,對於這種偏行政要求式的加大普惠金融投放,甚至刻意壓降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的做法,有部分銀行業人士持不同意見。

  “銀行隻願意給小微企業發放短期的流動性貸款,這也是出於降低信貸風險的考慮,但其實並不能真正把小微企業融資做好。給小微企業放貸最好是契合企業資金使用周期的需求,實現貸款周期與企業用款項目的期限匹配,這種情況下根本無需使用無還本續貸,但更考驗銀行對小微企業的生產周期的了解程度和對風險的把控能力。”華東一股份製銀行高管對記者說。

  在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看來,“加息減負”是解決小微信貸難題的有力方式,而不只是一味地敦促銀行放款。他認為,“加息”有助於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加息不是說要提高利率基準,而是只需要放開管制,讓銀行自行決定上浮比例,實現風險定價。”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強行要求銀行降低小微企業利率、限制收費不符合市場規律,對銀行設定過多的小微金融利率、收費管制,只會進一步降低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的積極性。解決小微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先解決融資難,甚至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允許融資貴,允許銀行適當提高利率、增加收費來覆蓋小微。

  銀行積極性普遍不高

  儘管監管部門一再要求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但不少受訪的銀行業人士表示,銀行真正將資金投向有效實體經濟領域的積極性並不高。

  “目前更多的資金還是流向了金融同業和央企。其實央企並不是最缺資金的企業,但有些央企財務公司可以從市場上拆借到不到2%的隔夜資金,然後轉手存到銀行做同業存款,利率就有2%以上,甚至是3%左右,以此賺取利息差。”北京一家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部人士透露。

  董希淼表示,目前銀行增加信貸投放的意願並不強,主要是受風險和收益兩方面影響。一方面,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銀行的風險偏好也相應下降,這是銀行天然的自我保護;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發展的收益在下降,銀行信貸投放的意願也會減弱。

  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如何加大銀行信貸投放意願?董希淼建議,可更多地采取正向激勵的措施,如提高對不良貸款的容忍度、充分發揮國家擔保基金的作用。同樣重要的是,銀行要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尤其是要讓信貸條線的員工放下思想包袱,優化信貸監管考核辦法。在提升銀行信貸收益方面,現在主要是從降低銀行資金成本的角度頒布措施,下一步可以改進的是降低銀行體制性成本、監管合規成本。另外,也可以考慮進一步降低銀行的稅負成本。

  華創證券研報稱,從歷史經驗看,經濟下行階段,“寬貨幣”總是先行,但過去三次“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周期逐漸拉長。“穩增長”將走到“去杠杆”之前,擴大內需將是未來半年至一年中國經濟的首要支撐,但受製於不能再加的居民和企業杠杆,以及遏製房價上漲的政策約束,本輪周期政府對房地產的調控政策只能趨嚴而不會放鬆。因此,最終的重任就落到了基建上。

  “基建擴內需的加速落地將促進寬信用政策向實體經濟傳導加快。預計8~10月社融和貸款餘額增速將回升,‘寬貨幣’政策傳導至‘寬信用’通常沒有滯後或者最長滯後半年。”上述研報稱。

責任編輯:張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