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古代的積極滅蝗政策,宋代頒布世界上第一道治蝗法規

旱災、蝗災、饑荒……似乎已經是距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從此以後,我們遠離了饑餓,仿佛也遠離了這些曾經讓百姓們談之色變的天災。

而今天,25年來最大的蝗災已經出現,並且接近中國邊境。網友們都在樂觀地調侃著趕著雞驅蝗蟲,因為對於蝗災的恐怖,年輕的朋友們知之甚少。

唐朝貞元元年,夏季爆發蝗災。“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

宋朝淳化三年,六月蝗災泛濫。“飛蝗自東北來,蔽天……許、汝、袞、單、滄、蔡、齊、貝八州蝗。”

明朝崇禎年間,蝗蟲幾乎年年肆虐。“歲大饑,人相食,盜賊蜂起。”

清朝鹹豐七年,春季已經是蝗蟲遮天。“應山蝗,落地厚尺許,鍾祥飛蝗蔽天,亙數十裡……”

今天,木木就給大家說一說,中國古代的蝗災和封建統治者的治蝗政策。

早在殷商時期,蝗災已經是威脅我們先祖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根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殷墟甲骨文之中就有記錄著蝗災的文字,在至今出土的文物之上至少出現了200多次。在很多關於“秋”的卜辭之中,君主屢次詢問蝗災是否會出現?會不會對商王國造成巨大的災難?說明商王對蝗災非常關心,也說明當時蝗災的確出現頻繁,給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

1976年,考古學家從殷墟婦好墓之中發掘一枚玉石雕刻件,這是一枚淺綠色的蝗蟲,身體細長,眼睛突出,惟妙惟肖。當時的人們已經對蝗蟲進行了仔細的觀察,考古學家們認為,將蝗蟲以玉石雕刻出來,並且作為陪葬品陪葬,必定含有著特殊的意義。

因為蝗災給我們的祖先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長久以來沒有有效的防治措施,無計可施的百姓們只得寄希望於神鬼之上,將蝗災的由來歸結於“蝗神”降罪於人世。所以在唐朝《貞觀政要》之中會有這樣的記載。唐太宗查看百姓的農田,看見眾多的蝗蟲,十分悲痛地詛咒道:“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唐太宗說著就要將蝗蟲吞進口中,左右馬上阻止,生怕皇帝吃下去引起疾病。而唐太宗說:“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由此看出,在唐朝,從統治階級到百姓都有強烈的“天人感應”災荒思想,唐太宗以這種行為安穩民心,也體現他的民本思想。

(姚崇滅蝗神)

唐朝也出現了一次重要治蝗改革,名相姚崇曾經對“蝗神”進行了猛烈猛擊,他力排眾議,請命滅蝗。盧懷慎認為蝗災是天災,不可能通過認為消滅,如果殺蟲太多,反而容易讓神明震怒。姚崇能在眾人都深信蝗神存在之時請命治蝗是難能可貴的,雖然在當時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沒有完全改變人們的思想。但從姚崇之後,統治者階級開始嘗試積極治理蝗蟲,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蝗災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宋朝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捕蝗”政策。宋神宗熙寧八年八月,神宗頒布了《捕蝗詔令》,這是世界上第一道治蝗法規。法令規定,但凡有蝗蟲肆虐的地區,縣令必須身體力行,親自到地理捕捉蝗蟲。為了調動百姓捕捉蝗蟲的積極性,法規明文規定百姓挖掘蝗蝻和捕捉蝗蟲可以直接拿去兌換錢糧,如果因為挖蝗蝻或者捕捉蝗蟲損傷了田地裡的莊稼,還可以申請免稅,捕捉的蝗蟲仍然可以兌換糧食。戶部根據宋神宗的詔令,頒布了更加詳細的《戶部捕蝗法》,除了宋神宗所提到的策略,還建立了蝗災通報制度,一旦有百姓通報官員,官員隱瞞不報或者拒不受理的,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如果在治理蝗災之時官員不盡責,同樣會受到嚴處。

宋代在治理蝗災之時同樣也會採用祭祀蝗神的方式祈求得到上天幫助,從而消除蝗災。宋朝同樣受“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在宋朝人心中,蝗蟲依舊是具有神性的,帝王依舊會在蝗災發生之後書寫“罪己詔”。南宋治荒名吏董煟在《救荒活民書》之中寫道:“竊謂本朝捕蝗之法甚嚴,然蝗蟲初生最易捕打,往往村落之民惑於祭拜,不敢打撲,以故遺患未已。是未知姚崇、倪若水、盧懐慎之辯論也。

(蟲王劉猛,傳說中治理農田蟲害的保護神。)

明朝是蝗災肆虐的集中時期,朱元璋幼年因為饑荒失去了家中父母和兄長,他當上皇帝之後對蝗災十分重視,《大明律》明令規定:“災荒不奏杖八十。”永歷年間,永樂帝下令,但凡出現災荒,可以先開倉放糧,再奏請朝廷。永樂元年(1403年),永樂帝頒布《捕蝗令》,這是世界上第二道治蝗法規,比歐洲各國的治蝗法規早了400年。

蝗災嚴重之時,明朝皇帝甚至會派遣中央官員或者錦衣衛前往督查。明朝激勵百姓捕捉蝗蟲不僅像宋朝一樣可以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還有地方規定“捕蝗達標,可以入學”。嘉慶《長山縣志》之中記載:“萬歷四十三年大饑,或父子相食,四境盜起,詔發帑金倉粟,遣禦史過庭訓施賑,建議納谷納蝗者,給衣巾送學,始有谷生、蝗生之名。

清朝蝗災同樣嚴重,專家學者根據《清實錄》的記載,統計清朝一共發生了137起蝗災,規模大且破壞力極強的蝗災便有42次。鹹豐六年(1856年),蝗災十分嚴重,根據各縣縣志記載,當年達到“飛蝗蔽天”程度的受災縣就有64個。

清代統治者對於捕蝗非常重視,最積極的皇帝當屬康熙帝。康熙帝在位時多次下“滅蝗令”,並且多次親自前往蝗災地區調查研究。康熙帝從前人書籍之中汲取經驗,編纂成《捕蝗說》一書,裡面不僅僅詳細解說了蝗蟲的生長過程和生活習性,也對捕蝗的方式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皇帝對於治理蝗災的決心還體現在逐漸完善完善的巡撫、總督負責製之上,各地如果發生了蝗災,必須及時向上級匯報。巡撫、總督可以直接向皇帝奏報,蝗災嚴重之時一天上數道奏折。對於在蝗災之中沒有親力追捕,推卸責任,不行查訪的官員,輕則降職,重則革職查辦。

在糧食遠遠不能保證全國溫飽的古代,自然災害一直困擾著我們的祖先,蝗災對於農作物的毀滅性是極其強大的,百姓無法生存,嚴重時還會造成社會動蕩。為此,古代統治階級總結了歷朝歷代眾多寶貴經驗,從愚昧地祭拜蝗神,到後來積極發動百姓和蝗災作鬥爭,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蝗災帶來的危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