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治衡:符合社會經濟需求是銀行品牌價值提升的重要路徑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陳治衡

  目前,我國正處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在金融改革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在優化資產配置方面更是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及時將資源配置在利國利民的經濟領域不僅能夠實現商業銀行自身的“減脂瘦身”、增強活力,更利於後疫情時期我國經濟的快速復甦。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我國GDP實現了8.1%的增長,第一產業增長7.1%,為我國GDP增長貢獻了0.5%的增長;第二產業增長8.2%,拉動經濟增長3.1%;服務業增長8.2%,拉動經濟增長4.5%。由此來看,更多的資源配置在服務業將是必要的趨勢。近些年來,二三產業的GDP貢獻率呈現一降一升的勢頭。我國正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水區,這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從單一產業來看,尤其是第二產業,均處在新舊動能交替的過程中,對於存量和增量之間的均衡關係和協調發展都需有新思路、新方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縱向延伸,而商業銀行需更加發揮資產配置的功能。

  結合“十四五”階段的發展規劃,社會經濟在高科技、綠色經濟、脫貧減貧、數字經濟、鄉村振興、城市化建設等多個領域存在更強烈的發展需求,在這些領域中配置更多資源也成為了現階段商業銀行的業務重點。充分發揮商業銀行貨幣中介作用推動以高科技產業升級、數字化產業轉型、綠色低碳技術、新能源技術等更有經濟附加值的領域發展,促進資源持續流入相關領域,滿足行業發展需要。以業務為抓手,確保金融活水“精準滴灌”,“有的放矢”,方能促進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積極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商業銀行的主要職能之一,這符合宏觀政策和社會大眾對商業銀行的主要期望,利於促進商業銀行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聲譽。這體現了商業銀行品牌的社會意義。在商業銀行實施品牌戰略的過程中,會由現實存在的社會意義產生的更多的附加價值和外溢效應,從而給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利於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國商業銀行本身具有企業的特性,又同時具有國家賦予的社會職能屬性。在保證自身作為企業可持續經營的基礎之上,緊跟國家戰略方針,針對國家政策設計銀行經營戰略,順應社會經濟客觀的發展規律,不僅能夠達到外界對於商業銀行的期望,更利於形成宏觀經濟平穩的預期。另一方面,積極落實金融供給側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守住不發生金融危機的底線,這既是對自身品牌的維護,也是為經濟金融穩定保駕護航。

  其次,推進資源的合理分配。商業銀行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信用和貨幣的中介。需要根據社會經濟需求進行設計並推出金融產品,以達到社會資金和信貸配置的效果。對有利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領域給予適當傾斜,提高製約發展領域的成本,例如在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通過綠色信貸調控資金流出高耗能、高汙染、高排放、低收益產業,流入清潔、環保、高潛力的產業,從而實現配置作用。同時,妥善協調處理存量和增量的關係,在動態平衡中抓好存量資產的處置優化和新增資產的管理評估。從周期長短來看,通過業務開展得到社會認可的路徑需要通過較長時間的積累,持續不斷的樹立積極正面的品牌形象,提高社會的關注度和認可度,從而實現商業銀行經濟績效的長期穩定增長。

  最後,促進形成政策落實的有效路徑。在我國銀行體系中,人民銀行通過制定貨幣政策,以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而商業銀行則從政策落實的傳導路徑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隨著我國步入“十四五”發展的重要階段,在經濟轉而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促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另一方面,我國金融對外開放步入深水區,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跨境人民幣業務、貨幣互換等方面,都能看到商業銀行的身影,實現及時準確的國際支付、清算、結算,都需要商業銀行形成“點到點”的路徑。

  商業銀行在實施品牌戰略的過程之中,仍需遵循相互協調、融合發展、動態平衡的原則,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需求的平穩推進為目的。總結而言,需要注重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定期公開經濟環境、財務狀況、風險水準等信息,促進社會中各方參與主體“知己知彼”,協調發展;第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落實“雙碳”政策,開發碳交易工具,建立生態綠色指標為社會提供投資、消費等行為的數據參考和依據;第三,加強銀行內部管理機制建設,增強風控能力,提高經營效率,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科技、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發展,商業銀行的競爭已經不局限在規模、產品此類方面,其品牌價值的高低成為了新的競爭領域,制定品牌發展戰略,獲得外界更多的關注,符合大眾對銀行本身的預期,成為了提升品牌價值的有效路徑。總的來說,最堅實有力的抓手就是符合社會經濟的需求,繼續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加大力度,將促成商業銀行品牌價值提升。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資本市場改革、衍生品市場發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