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造月亮,不必嘲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腦極體

前面我們說過一些關於地月空間經濟區的東西,照理來說,由於涉及國家利益和長遠規劃,而且具備可行性的操作方案,地月空間經濟區給人的暢想空間還是很大的。這個消息雖然很讓人們振奮,但架不住另外一則和月亮有關的東西再次於近期吸引大眾眼球:

中國上馬“人造月亮”,首先照亮成都地區。

和地月空間經濟區相比,人造月亮顯然更勁爆、更讓人有想象空間。而且此類著眼於太空的構想近年來屢屢見於報端,什麽馬斯克要用衛星在講WiFi覆蓋到全球啊,日本要修建一條通往月球的太空電梯啊,仿佛時時刻刻在暗示著一種地球已經快要容不下膨脹的人類的感覺。

並且,由於是主角是中國,在一些行銷號帶節奏的情況下,很國人有些不明所以,一種民族自豪感隨之油然而生。

但人造月亮真的如報導所說可以長期照亮程度一年節省電費十二億嗎?它是否有前車之鑒?這顆“人造月亮”又究竟具備多大的上天可能性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

人造月亮這事兒,俄羅斯人早都乾過了

人造月亮這事兒,中國(事實上筆者翻遍全網也沒找到一點關於人造月亮的官方消息,最權威的大概要數新華網去年發布的一則科技日報的消息,其他則多為外媒以及一些帶節奏的行銷號。為了說明需要,我們姑且認為這個計劃是認真的)並不是第一個。

早在1993年,俄羅斯就制定了自己的人造月亮計劃。俄羅斯的人造月亮計劃又被稱為“旗幟計劃”,分為三個步驟完成,其中第一個步驟被稱為“太空鏡面”計劃。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一艘貨運飛船,完成貨運任務之後脫離空間站,在自身上方展開一個直徑為20米的薄膜鏡面,從而可以以此來反射太陽光到地面。其形成的光照強度大概相當於一個滿月。實踐證明,旗幟計劃1.0確實算是成功了,俄羅斯大陸上迎來了一束人類歷史上第一束來自太空的人造的光。

別的不說,就衝著改天換地的勇氣,俄羅斯就不愧為戰鬥民族。

第一步成功實施之後,俄羅斯又在1999年開始進行第二步旗幟計劃2.0,把鏡面的直徑增加到了2.5米,試圖將亮度增強到滿月的5-7倍,照射的直徑達到7公里。但很不幸,由於薄膜鏡面纏到了和平號空間站的天線,其最終被撕裂,而這次嘗試也以失敗而告終。

由於人造月亮花費甚巨同時俄羅斯也面臨經濟蕭條的現實困境,旗幟計劃也宣告破產。看起來計劃像是由一次意外導致,實際上天空中的任何意外都不是偶然的,背後隱藏的是技術的短板和國家實力的欠缺。此後十幾年間再也沒有國家提出類似計劃,直到最去年一則科技日報的新聞將其與中國聯繫起來。

據報導,中國的人造月亮計劃目的是在500公里的軌道上照亮整個成都,而且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成都省電,一年12億。根據《科技日報》援引天府新區系統科學研究會主任武春風的表述,與俄羅斯的薄膜鏡面的原理相似,我國人造月亮也是通過反射太陽光來給地面增加光照。

不同之處在於,我國的人造月亮實際上是“攜帶大型空間反射鏡的人造空間照明衛星”,由於材料的不同,其可以輕鬆實現8倍於現在月光的亮度。並且衛星計劃有三顆,於2022年發射升空,三顆衛星交替照射,可以實現對3600至6400平方公里區域的24小時覆蓋。

如果只看效果的話,人造月亮還是挺吸引人的。是否可行的問題我們先放在一邊,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為何兩個超級大國,都這麽鍾情於人造月亮?

人造月亮,可不是為了照亮你的美

國家花這麽大代價造個月亮出來,顯然並不是想讓你夜裡也能盡情美美地自拍。對其而言,獲取光源,自然是第一位的。

以俄羅斯而言,其絕大部分疆域都處於高緯度地區,每到冬季晝長很短,熱量遠遠不足。因此,在太空中建造一個人造月亮,延長光照時間,來緩解熱量不足的問題,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減少糧食的對外依賴,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對我國成都地區而言,人造月亮也有從地理角度建設的可能性。去過成都或常年在成都生活的人都知道,成都平原地處四川盆地,常年多霧,民間有成語曰“蜀犬吠日”。

重慶更是有中國“霧都”之稱。根據武春風的說法,3600平方公里至6400公里的照射,足以實現對城區的覆蓋,一定程度上改善可見度。

其次,光照的捕獲可以有效地提高太陽能發電站的電量。尤其是俄羅斯,可謂千里冰封、萬裡雪飄,由於地理原因水電並不容易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又比較匱乏。一輪人造月亮掛天上,在直徑可以滿足的情況下,不說供應全國,理想情況下實現對特定區域的供電還是有希望的。

國家花這麽大代價造個月亮出來,顯然並不是想讓你夜裡也能盡情美美地自拍。對其而言,獲取光源,自然是第一位的。

以俄羅斯而言,其絕大部分疆域都處於高緯度地區,每到冬季晝長很短,熱量遠遠不足。因此,在太空中建造一個人造月亮,延長光照時間,來緩解熱量不足的問題,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減少糧食的對外依賴,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對我國成都地區而言,人造月亮也有從地理角度建設的可能性。去過成都或常年在成都生活的人都知道,成都平原地處四川盆地,常年多霧,民間有成語曰“蜀犬吠日”。重慶更是有中國“霧都”之稱。根據武春風的說法,3600平方公里至6400公里的照射,足以實現對城區的覆蓋,一定程度上改善可見度。

其次,光照的捕獲可以有效地提高太陽能發電站的電量。尤其是俄羅斯,可謂千里冰封、萬裡雪飄,由於地理原因水電並不容易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又比較匱乏。一輪人造月亮掛天上,在直徑可以滿足的情況下,不說供應全國,理想情況下實現對特定區域的供電還是有希望的。

人造月亮能幹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造”

在暢想了人造月亮的種種美好願景之後,我們下一步要面對的,可能就是來自現實的靈魂拷問。

首先是技術的可行性問題。俄羅斯的旗幟計劃已經向我們展示了它的難度與風險,雖然第一步取得了成功,但實用性非常有限,而第二步卻並沒有取得如期效果,枉論此後的可能。但好歹俄羅斯並沒有給自己製造難度,其在國際空間站三四百千米的高度打造一個直徑七公里的照射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際上都是可行的。

但中國的說法就遭到了很多較真人士的批評。比如在500公里的軌道上實現數千平方公里的24小時不間斷照射,這一說法已經有很多人進行了詳細的論證,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想要實現這一效果,起碼這個人造月亮的軌道要達上萬公里……送到一萬公里以外去反射太陽光,確定是認真的?

同時,太空探索,尤其是如此浩大的項目,不像發一顆衛星如果失敗了扔了就完了,大不了就當一個億打了水漂;一個人造月亮其牽涉的工程花費可能高達幾十億,如果是小打小鬧,俄羅斯也不至於失敗了一次就將項目暫停。也就是說,一次失誤就可能葬送全局,其所帶來的風險也是我們不得不認真考慮的。

再進一步而言,建設這樣一個人造月亮,究竟有多大的剛需,值得花費如此的代價去拚力完成?就拿成都而言,其是否真的到了迫不及待需要用人工月亮來節省一點電費的地步?和花在建設的錢上相比,節省12個億究竟值得嗎?而對災難救援而言,又有多少場景會需要這樣一個大“礦燈”來照亮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造月亮究竟具備多大的剛需性顯然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而即便最後能夠破解關鍵的技術難關實現正常運營,其性價比也幾乎可以斷定是極低的。因此,很多較真的人對人造月亮的話題幾乎都是嗤之以鼻,對此不吝嘲諷之辭。

但是,如果純粹以經濟的角度來看待人造月亮或許並不合適。在新一輪太空軍備競賽開啟的大背景下,太空資源的重要性愈來愈被各國所重視,有能力的國家紛紛鑽研自己的航空航天技術以期能在未來的太空擁有一席之地。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造月亮的實用價值充其量是附加品,其成功背後所包含的技術能力才是我們應該關注點。

換句話說,造不出月亮和能造出而不去造,是意味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新的時期,技術能力才是幫助自己贏得權益的有力拳頭。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