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祈年文潭:三星堆“上新”受關注,媒體該如何講好考古故事

作者:崔若凡 李笑萌

金面具、青銅人像、大量象牙……近日,三星堆遺址新出土的一大批珍貴文物受到文博界高度關注,也成為各媒體爭相報導的熱點話題。雲直播、三維動畫、H5互動動畫、微視頻、VR、智能攝影機等新媒體新技術的廣泛運用,讓出土文物仿佛還帶著“呼吸”,不僅把大眾“帶”到現場,還生動形象地普及了不少文物修複的知識,令網友大呼過癮。同時,也有人發現,在媒體直播連線中出現了網絡盜墓小說作家的身影。對此,一些網友質疑:考古和盜墓有著雲泥之別,二者能相提並論嗎?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是展示和建構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他們“擇一事終一生”,長期奮戰在中國考古的第一線,為這項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一系列的國家政策為考古文博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做好考古工作、講好考古故事,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匯聚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精神力量的堅強支撐。這不僅是文博界的職責使命,也是擺在新聞媒體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考古本身是一個嚴肅的專業話題,門檻比較高,往往是“內行”看門道、“外行”只能看熱鬧,這對講好考古故事提出了不小的要求。特別是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新傳播環境下,如何搭建起文博事業、文博人物走向社會、走近大眾的橋梁,讓博物館裡的文物、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動起來”,以更好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需要媒體多花心思、多想辦法。

近年來,不少媒體在實踐中已經作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比如備受好評的文化節目《國家寶藏》,借助藝人影響力來表現文物魅力、吸引大眾的關注,讓古老的文物成功“漲了一波粉”。除了表現形式上的創新,“文物+技術”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今年河南春晚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就是通過傳統文化和融媒體技術的融合,將大唐盛世和文物的美麗呈現給觀眾。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則充分適應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以每集五分鐘左右的時長,在確保重要內容不缺失的情況下,讓繁忙的現代人快速了解文物背後的重要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當然,這也並不意味傳統的長篇紀錄片就沒有創新的余地,之前爆火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就開創性地把文物修復工作定為拍攝的主題,找到了講述文物故事的全新角度。這些創新賦予了優質內容更大的話題性,做到了品質和流量的雙贏,也充分說明嚴肅話題與鮮活表達並不衝突,專業內容也可以易懂有趣。

守正創新,守正是根本,關鍵在創新。媒體的創新表達是對嚴肅話題大眾化傳播的積極探索,一定會出現很多打破常規、出人意料的動作,我們不妨對這些新嘗試新探索報以包容的心態。借助公眾人物熱度流量講好考古故事,是提高內容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本身不必過分苛責。關鍵在於媒體要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把握好尺度節奏,既不能隻注重話題的專業性而枯燥說教,使得大眾興趣寥寥;也不能一味博取眼球追求流量而忽略了新聞報導的嚴肅性專業性,模糊了報導的主旨。如何實現新聞報導專業性和創新話語表達的有機融合,推動專業話題報導潤物無聲、春風化雨地“飛入尋常百姓家”,真正讓“熱度”沉澱為“深度”,還需要媒體持續努力、久久為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