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軍容易潰逃,晚清的清軍為何總是被輕易打敗

文|陳卿美

晚清時的中國,戰爭頻發,尤其是對外戰爭。

作為抵禦外來侵略的主要力量,清軍為了國家與民族的安全,浴血奮戰、英勇殺敵,也曾上演過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但清軍大量臨陣脫逃、潰敗逃跑的事情也屢見不鮮,甚至在人數佔優的情況下,仍然潰不成軍,這就讓人有點匪夷所思了。

1841年1月7日,英軍進攻珠江大角、沙角炮台。面對強悍的沙角炮台,連英軍都認為堅不可摧。誰知,英軍根本沒費多大勁就登陸了。登陸後,清軍見到英軍大驚失色,大量奔逃,眾多兵營幾乎很快成了空營。有座兵營被英軍包圍,清軍無法逃跑,一百多名士兵竟然全部向英軍下跪,乞求饒命。

英軍攻下虎門後,繼續北犯。2月27日,在廣州黃埔烏湧口與清軍發生激烈交戰。據1886年《增建鎮軍祠添置祀田碑記》記載,形容清軍是“全軍奮勇抵抗,擊退英夷者三。不料海潮驟至,苦無舟楫接應,以致慷慨捐軀。軍士舍命效忠,無一逃者。”這是清方的官方的記錄,說全軍士兵都是英勇奮戰,“無一逃者”。官方記錄,經常過於粉飾誇張,並不足信。

在英國人所著的《英軍在華作戰記》中卻有不同的記載,英軍觀察到,在經過炮擊後,清軍常常大面積潰逃。在倉皇逃跑的過程中,或是人數過多擁擠,或是慌不擇路,大量清軍士兵相互推搡,甚至還發生了踩踏致死的荒唐事。

同樣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在寧波鎮海之戰中,也發生了因潰逃踩踏事件。據當時的英軍將領回憶,英軍在鎮海登陸後,清軍被突然襲來的英軍士兵嚇傻了,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回過神兒後,清軍士兵開始四散奔逃,在蜂擁逃跑的過程中,有些士兵沒有死在洋人槍下,卻被自己的同胞踩死。逃跑過程中,英軍用密集的步槍子彈瘋狂射擊清軍,光被打死的清軍士兵就有一千餘人。由此可見,這次大潰逃的人數規模至少在2000人以上。

第二次鴉片戰爭仍然如此。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北上天津大沽口,直逼京城。第一次大沽口之戰中,真正參與抵抗敵人的只有守衛炮台的3000名清軍,另有約7000名清軍士兵分散在附近各處駐扎。清軍的戰術意圖是各處士兵可以做相互呼應支援。沒想到,這些支援計程車兵聽到洋人的炮聲就嚇破了膽,完全不顧炮台守軍的抵抗,紛紛棄守逃跑。抗擊英法聯軍的欽差大臣桂良曾向清廷上奏:“兵勇見賊,多易奔潰。”

庚子之亂,八國聯軍從塘沽一路向北京侵犯。強烈主戰的欽差大臣李秉衡帶兵在京津之間的楊村進行阻截,誰知,戰鬥還沒打起來,清軍士兵就各顧逃命了。李秉衡十分沮喪,上奏朝廷:“我連日目擊情形,軍隊數萬充塞道途,聞敵輒潰,實未一戰。”一戰都沒打就跑了,這就是真正的聞風喪膽。

甲午戰爭中的清軍俘虜

清軍面對西方列強如此,面對日軍也是如此。甲午戰爭中,竟然出現了清軍統帥帶領士兵連夜奔逃500裡的荒唐事件。1894年9月15日,日軍進攻平壤城。當晚適逢大雨不止,清軍守將葉志超在城內掛滿象徵投降的白旗,又致信日軍表示願意投降。葉志超帶領清軍士兵數千人連夜奔逃,沒想到還是遭到了日軍的伏擊,當場被打死的清軍士兵就有兩千餘人。葉志超帶著殘余部隊連夜一路狂奔,直接逃到了中朝邊境。

清軍的大面積潰逃,實在是丟人現眼,徹底暴露了天朝上國威武之師醜陋的一面。為何會如此不堪呢?通常認為是因為軍隊腐敗、軍紀廢弛引起的,其實還有其它不為人重視的原因。

首先是對洋人的畏懼。由於長期封閉的原因,中國幾乎就沒有對外交往,對洋人根本不了解。洋人洋面孔,黃頭髮、藍眼睛,貌似怪物一樣。不了解的結果就會走兩個極端,首先是極度自信,然後又是極度不自信。比如最早中國人認為洋人的腿不會打彎,用竹竿一擊便打,不喝中國的茶葉洋人就會便結而死。當清軍士兵近距離看到洋人後,發現根本不是這麽回事,難免會手足無措。

再者,對西方列強的工業水準、軍事實力都缺乏了解。當英軍高大威武的蒸汽軍艦第一次出現在珠江口時,清軍都受到了極大震撼。雙方交手後,清軍士兵更是感到恐懼。因為他們無法想到,英軍的炮彈為何那麽大。不僅炮彈威力比清軍大,發射精度、速度也比清軍的大炮強很多。不是說好的人家是野蠻民族嗎,是遠遠落後中國的嗎?與英軍打過仗後,相信清軍士兵的三觀會徹底崩塌。

還有一種原因也少有人注意到,那就是民族的原因。事實上,頑強抵抗的不是沒有,但大都是滿洲八旗士兵,而潰敗逃跑的大都是漢人士兵。是八旗士兵天生英勇嗎?顯然不是,他們只是為了自己民族的榮譽而戰,一方面清廷政權是屬於滿人建立的,另一方面,這些八旗兵的政治地位又比普通人高,平時飛揚跋扈,根本不把漢人士兵放在眼裡。關鍵之時,他們無法奢望漢人士兵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當然漢人士兵也不會願意。據鎮江之戰陣亡士兵統計,來自湖北、四川、河南、江西的漢人士兵只有不到1.6%戰死。

還有一個非常搞笑的原因,那就是清軍士兵經常會餓肚子。比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步軍統領文祥緊急上奏:“……僧格林沁軍營兵丁業經二日乏食。”兩天都吃不飽飯了,這樣的軍隊談何戰鬥力。吃不飽飯的原因主要是軍餉缺乏,軍餉缺乏的背後則是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要說最重要的是一個原因,還是廣大清軍士兵日益提高的覺悟,即不願為滿清政權而戰。以甲午戰爭為例,美國《亞特蘭大憲政報》記者採訪在美國的華人,華人明確表示,不關心,皇帝讓去參戰也不去。

英國駐天津總領事寶士德曾回憶,天津水師學堂的學員竟然希望日本推翻清政府。

馮玉祥對甲午戰爭的回憶更讓人尷尬。1894年7月,為了補充兵源,清政府在直隸保定征集士兵開赴前線。當時只有12歲的馮玉祥見證了征兵的尷尬時刻,“官兵們駭得失神失色”,“部隊開拔時淒慘一片”,“男女老幼奇哭怪號聲震雲霄”。馮玉祥很不解,男兒應為國家而戰,怎麽搞的像出殯一樣,一片哀嚎,甚至還有人嚇尿了褲子。

為此,馮玉祥感慨不已,“為民族爭生存、為國家爭榮耀,所謂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在他們是淡薄到等於沒有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