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谷歌離職員工揭秘:谷歌雲背後的一些故事

編者注:眾所周知,目前的雲計算市場中,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和谷歌雲平台是最大的參與者。本文作者任職於谷歌雲平台,他將和大家分享為何谷歌會是大家心向往之的一家公司以及谷歌雲服務背後的故事。文章編譯自Medium平台上原文名為《I’m Leaving Google — Here’s the Real Deal Behind Google Cloud》的文章。

我此刻正在注視著自己的員工卡,明天我就要將其上交了。在下一家公司佔據我全部精力之前,我決定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這些想法僅是我的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谷歌的觀點抑或是規劃。

就從最後說起吧:在任職谷歌差不多六年半之後,我就要離開這個全球最適合工作的一家公司了。這也是我任職最久的一份工作。我將前往追求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工作機會,這家公司有望顛覆個人財務行業。

在谷歌雲成為平台之前,我就加入了這個團隊。我也是谷歌雲中資歷最老的幾位項目經理之一。在這裡,我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過去這些年來我看到的事情以及未來我期待的情況。

但首先,我必須要告訴你,為什麽離開谷歌會是如此難以決斷的一件事。

谷歌到底好在哪裡?

許多人都提到補貼以及福利好,比如說免費的食物以及四個月長的產假(不幸的是,我的三個兒子都是在我加入谷歌之前出生的——在他們出生之際,我和他們待在一起的時間非常有限)。更別說薪資誘人、股票靠譜了。年輕的求職者也許會更看重這一點,但是他們將獲得的是很多“不要錢”的好處,這些好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發展和未來職業生涯。我希望自己的三個孩子以後都能從谷歌起步——因為谷歌會幫助你快速學習和了解科技行業最為重要的幾個領域。

1.對工程師和產品經理來說,谷歌是天堂:在谷歌內,工程師和項目經理的水準都非常高。別誤會——並非每個人都能成為“巨星”。但是總的來說,你可以依靠你的同事,大家一同攻克難題,完成一些困難的項目。這是因為:

谷歌擁有行業內一些最出色的軟體開發工具和流程。這一點是其他科技公司內軟體工程師公認的。

在谷歌,你能碰到諸多良師益友,從中受益良多。我的辦公桌附近就有不少比我厲害的同事。產品部門提供的建議和經驗也令人驚歎不已。

公司非常關注個人發展。導師、業界領軍人物撰寫的檔案、教育項目和課程。所有人均可免費獲取。這就意味著在一段時間之後,大家都會有所提升。

2. 金錢買不到最優秀的文化:在我加入谷歌的第一周之後,有兩件事讓我感到詫異:

資訊是可以公開獲取的。在TGIF(與谷歌創始人和高管的每周聚會)上,我可以了解到一些尚未公開的規劃和產品。

大家願意幫助別人、與人合作——漸漸地,彼此都會抱有善意。這不僅僅隻限於我的直屬團隊成員,也包括我在聊天應用上聯繫的同事,他們都會立刻給我回復。還有幾乎涉及所有話題的內部論壇:編程、育兒、騎自行車、投資等等。我隨即就明白了一點,在提供幫助這件事上,谷歌的人都不怕麻煩。

此外,這樣的文化獎勵卓越和創新、鼓勵大家在公開場合表示感謝,並認可出色的創意和認真工作。

你會感覺大家都是很“善良”的,這也是為何在去年的備忘錄事件中,我和很多人一樣都選擇盲目站隊。不管你在交流中持有何種觀點,谷歌都會以非常公平的態度對待員工,尤其是和其他科技公司相比。相信我,在這方面,我是很有經驗的。

3. 谷歌集創新和規模於一身:每當我看到有人說谷歌不再像之前那樣追求創新了,我都忍不住笑出聲來。首先,如今科技行業內最為重要的一個領域——機器學習——就是由谷歌引領的,谷歌研究機器學習要先於其競爭對手好幾年。我不會指名道姓——因為這些公司也是極具創新力的。但是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領域,無人可以與谷歌相媲美。這一結論不是基於技術或是優質工程師人才的數量而得到的。就想想谷歌將機器學習應用到多少產品中吧,例如無人駕駛汽車、AI助手、搜索等等。如果這都不算創新——那什麽算是呢?

要想知道谷歌的業務發展規模,我要做的就是看看我一天使用了哪幾個主要應用:Maps、Photos、Chrome、YouTube、Gmail、搜索。就我所知,這些產品都是無法取代的。誠然,市場上有其他一些解決方案——但對於我來說,轉換平台會對我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負面影響。

* 我認為很難有什麽產品可以取代YouTube。它很獨特。我曾經參與一段時間的YouTube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這麽說,它的文化/氛圍,還有公司的同事都非常優秀。

那麽就沒有改進的太空了嗎?谷歌就諸事完美了嗎?當然不是。

在谷歌中,有一些領域,執行力本可以變得更好。谷歌願意為成功豪賭一場,但也意識到失敗的風險。過去,在資訊應用方面的努力就沒能如願取得一定成果。公司為Google+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是最終這項產品也沒能成功(不過,它確實促成了Photos應用的問世)。還有其他一些例子可以驗證這一點。但是谷歌是一個會不斷學習的公司,我也希望未來的規劃中能夠考慮過往的經驗和教訓。

另一大障礙就是,對待創意和觀點,谷歌的態度也許太過於開明了。有些時候,一些討論似乎要花很長時間,公司需要以更快的速度作出決策,即便尚未達成共識抑或是沒有聆聽完所有人的觀點。一旦我們完成了這部分數據的收集,我們面對的就只剩觀點和想法——這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明確下一步規劃。

最後,就晉升和績效而言,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找到平衡的過程。每一個周期都會出現關於晉升的公平性以及績效的抱怨。有一整個團隊都在努力改進這一流程,但我覺得依然前路漫漫。坦白說,在一個員工人數超過8萬人的公司內,你是很難找到平衡的。谷歌不再是一家初創企業了。

這就讓我想到了谷歌雲。

谷歌雲——也不再是一家初創企業了

作為項目經理,我在谷歌的第一份任務就是開發Monarch——這是一個為谷歌應用及服務(Maps、Gmail等)開發的監測服務。這可不是什麽“在一開始就能輕鬆完成”的任務,但在別人的幫助下,我成功開發了Monarch,並在2013年初進入了谷歌雲。

回想那時,谷歌雲感覺上就像是一家初創企業。我們的競爭對手在數年前就已經領先於我們(AWS),且配備了充足的銷售和行銷團隊(Azure),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盡快找到產品市場匹配模型。與此同時,用戶也在質疑我們是否能夠一直留在市場上,不被市場淘汰。

不出意外,我們在客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

當我初次接觸Snapchat時,我記得他們當時還不到十個人,但是他們期待的規模和自動化程度與我們所了解的谷歌其他業務差不多。

因此,我們犯下了一些錯誤。準確來說,是兩個錯誤。

我們的第一個錯誤是花了太長時間才意識到企業的潛力。我們當時的負責人是一些非常聰明的工程經理——他們在谷歌至少任職10年以上,職業生涯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對此領域也頗為了解。看到例如Snapchat等企業的成功,再加上缺乏對於企業界的了解,我們很容忽略那些“大的企業”。這就導致我們沒有投入足夠多的資金在行銷、銷售、業務支持以及解決方案的工程問題上,最終使得谷歌雲遜色於之前提到的競爭對手。

第二個錯誤則是過分熱衷於競爭。舉個例子,AWS推出的亞馬遜彈性計算雲(EC2)已經大獲成功,客戶要求谷歌雲平台上也要推出類似的服務。因此,我們也這樣做了——推出了容器管理服務——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在幾年時間內一直居於人下,直到一家名叫Docker的初創企業將容器技術與雲服務聯繫在了一起。谷歌注意到了這一點,余下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也就不加贅述了。另一個例子就是App Engine?——先於如今的“無伺服器”架構,回想當時,這也許算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業務。AWS或是Azure均沒有這類產品,但我們需要投入很多資源來滿足客戶要求的、其他競爭對手在當時提供的功能。

這一切都是過眼雲煙了。在過去三年左右時間裡,事情已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如今谷歌雲有合適的長官者(擁有相關的經驗)、專注於企業,行銷/銷售/業務支持團隊也已經到位,我們要解決的只剩一個關鍵問題:產品。

我朋友問我,是否覺得谷歌雲會趕超其競爭對手。我不但這麽認為,還堅信在未來五年內,谷歌雲就能超越其競爭對手。因為現在,谷歌雲希望可以像谷歌一樣,幫助其他公司開發軟體。所有在谷歌內適用的出色工具,谷歌雲希望其他公司也能使用——這就是它的產品市場匹配模型。

就拿Google的開源容器集群管理系統Kubernetes為例吧。採用率屢屢突破新高,且該系統大獲成功。但這不是因為引進的任何新概念。從真正意義上來說,谷歌實現了容器架構Kubernetes的外部化。多年來,它在谷歌內部也經歷了諸多改進和優化,旨在發展成為最大規模、分布最廣的網頁服務。在三個雲服務供應商中,谷歌在利用這些技術方面是最具優勢的,也是第一個進行創新來為客戶提供更優解決方案的。

安全則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問你哪家公司數據泄露次數最少或是你覺得資訊放在哪裡是最安全的——你的答案會是什麽呢?所以,這也就無外乎為什麽谷歌雲將作為領軍人物,在該領域內繼續前進了。將安全性能和方案帶給外界客戶,此舉具有重大價值。

機器學習則是第三大強勁支柱:像谷歌這樣幫助企業利用好現今的機器學習技術,這可以給企業帶來很大優勢。很快,每一個行業都將部署谷歌雲並加以利用。

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說推廣我們所了解的規模化運營產品(例如監測、登錄以及網絡可靠性)、CI/CD持續集成/持續部署、推廣例如Spanner、BigQuery以及BigTable等原先的內部服務。還有很多很多,谷歌尚未探索的機遇是巨大的。

未來五年時間內,試問哪一家公司會不想讓其服務具備和谷歌一樣的敏捷度、規模以及安全性呢?哪一家公司會不想將業務規模發展到數十億用戶,且安全性、可靠性非常穩妥的呢?

似乎,這篇文章讀起來像是一個深愛谷歌的人撰寫的:)那就到此為止吧,我也要開啟我事業的新篇章啦。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