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常見清熱葯——半枝蓮

半枝蓮——《全國中草藥彙編》

【拚音名】 Bàn Zhī Lián

【英文名】 HERBA SCUTELLARIAE BARBATAE

【別名】並頭草、狹葉韓信草、牙刷草、四方馬蘭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Scutellaria barbata Don [S. rivularis Wall]的乾燥全草。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採挖,洗凈,曬乾。

【性狀】本品長15~35cm,無毛或花軸上疏被毛。根纖細。莖叢生,較細,方柱形;表面暗紫色或棕綠色。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多皺縮,展平後呈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5~3cm,寬0。5~1cm;先端鈍,基部寬楔形,全緣或有少數不明顯的鈍齒;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花單生於莖枝上部葉腋,花萼裂片鈍或較圓;花冠二唇形,棕黃色或淺藍紫色,長約1。2cm,被毛。果實扁球形,淺棕色。氣微,味微苦。

【炮製】除去雜質,洗凈,切段。

【性味】辛、苦,寒。

【歸經】歸肺、肝、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淋,赤痢,黃疸,咽喉疼痛,肺癰,疔瘡,瘰癧,瘡毒,癌腫,跌打刀傷,蛇咬傷。

【用法用量】 15~30g;鮮品30~6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

【貯藏】置乾燥處。

【備註】(1)本品原用於毒蛇咬傷及瘡癰腫毒等症;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於肝炎、肝腫大、肝硬化腹水、癌腫及吐血損傷出血等症。用於肺癌,常與蜀羊泉、尋骨風、魚腥草等配合應用;用於胃腸道癌症,常與白花蛇舌草、石見穿、八月禮、半邊蓮等同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半枝蓮——《*辭典》

【出處】《江蘇植葯志》

【拚音名】 Bàn Zhī Lián

【別名】通經草、紫連草、並頭草(《南京民間藥草》),牙刷草(《江蘇植葯志》),小韓信草、水韓信(《廣西藥植圖志》),小耳挖草(《南寧市藥物志》),溪邊黃芩、金挖耳(《江西民間草藥驗方》),野夏枯草、方草兒、半向花、半面花、偏頭草、四方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耳挖草(《廣西中草藥》),小號向天盞、虎咬紅、再生草(《福建中草藥》),趕山鞭(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狹葉向天盞(福建《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的全草。開花時採收,去根,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半枝蓮,又名:狄葉韓信草。

多年生草本。根須狀。莖直立,四棱形,高15~50厘米。葉對生;卵形至披針形,長約7~32毫米,寬4~15毫米,基部截形或心臟形,先端鈍形,邊緣具疏鋸齒;莖下部的葉有短柄,頂端的葉近於無柄。花輪有花2朵並生,集成頂生和腋生的偏側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上面及邊緣有毛,背面無毛;花柄長1~15毫米,密被粘液性的短柔毛;花萼鐘形,頂端2唇裂,在花萼管一邊的背部常附有盾片;花冠淺藍紫色,管狀,頂端2唇裂,上唇盔狀、3裂,兩側裂片齒形,中間裂片圓形,下唇腎形;雄蕊4,2強,不伸出;子房4裂,花柱完全著生在子房底部,頂端2裂。小堅果球形,橫生,有彎曲的柄。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長於池沼邊、田邊或路旁潮濕處。分布江蘇、廣西、廣東、四川、河北、山西、陝西、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貴州、雲南、台灣、河南等地。產江蘇、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乾燥全草,葉片多已脫落,為帶有花穗的莖與枝,長15~25厘米,四棱形,表面黃綠色或紫棕色,光滑,質柔軟,折斷面纖維狀,中空;殘留的葉片深黃綠色,多破碎不全,皺縮捲曲,質脆而易脫落;花穗著生在枝端,黃綠色。臭微弱,味微鹹苦。

【性味】辛,平。

①《廣西藥植圖志》:"味辛微腥,性平,無毒。"

②《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毒。"

③《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性平,味辛微苦,無毒。"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淋,赤痢,黃疸,咽喉疼痛,肺癰,疔瘡,瘰癧,瘡毒,癌腫,跌打刀傷,蛇咬傷。

①《南京民間藥草》:"破血通經。"

②《廣西藥植圖志》:"消炎,散瘀,止血。治跌打傷,血痢。"

③《南寧市藥物志》:"消腫,止痛。治跌打,刀傷,瘡瘍。"

④《泉州本草》:"清熱,解毒,祛風,散血,行氣,利水,通絡,破瘀,止痛。內服主血淋,吐血,衄血;外用治毒蛇咬傷,癰疽,疔瘡,無名腫毒。"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癌見到改善癥狀的效果;闌尾炎,肝炎。"

⑥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治食道癌、胃癌、子宮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注意】血虛者不宜,孕婦慎服。

【摘錄】《*辭典》

半枝蓮——《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江蘇植葯志》

【拚音名】 Bàn Zhī Lián

【英文名】 Barbed Skullcap Herb, Herb of Barbed Skullcap

【別名】狹葉韓信草、通經草、紫連草、並頭草、牙刷草、水韓信、溪邊黃芩、金挖耳、野夏枯草、言草兒、半向花、偏頭草、四方草、耳挖草、小號向天盞、狹葉向天盞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ytekarua barbvata D. Don(S.riu-larias Wall.)

採收和儲藏:種子繁殖的,從第2年起,每年的5月、7月、9月都可收穫一次。分株繁殖的,在當年9月收穫第1次,以後線年可收穫3次。用刀齊地割取全株,揀除雜草,捆成小把,曬乾或陰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50cm。莖四棱形,無毛或在花序軸上部疏被緊貼小毛,不分枝或具或多或少的分枝。葉對一;葉柄長1-3mm;葉片卵形、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3cm,寬0.4-1.5cm,先端急尖或稍鈍,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邊緣具疏淺鈍齒,上面橄欖綠色,下面帶紫色,兩面沿脈疏生貼伏短毛或近無毛,側脈2-3對,與中脈在下面隆起。花對生,偏向一側,排列成4-10的頂生或腑生的總狀花序;下部苞葉葉狀,較小,上部的逐漸變得更小,全緣;花梗長1-2mm,有微柔毛,中部有1對長約0.5mm的針狀小苞片;花萼長2-2.5mm,果時達4mm,外面沿脈有微柔毛,裂片具短緣毛,盾片高約1mm,果時高約2mm;花冠藍紫色,長1-1.4cm,外被短柔毛,花冠筒基部囊狀增大,寬1.5mm向上漸寬,至喉部3.5mm,上唇盔太,長約2mm,下唇較寬,中裂片梯形,長約3mm,側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4,前對較長,具能育半葯,退化半葯不明顯,後對較短,具全葯,花絲下部疏生短柔毛;花盤盤狀,前方隆起,後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4裂,花柱細長。小堅果褐色,扁球形,徑約1mm,具小疣狀突起。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溪溝邊、田邊或濕潤草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有河北、陝西南部、湖南、湖北、湖南。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宜選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或分株繁殖,以種子繁殖為主。種子繁殖:多採用直播,北方春季3-4月播種,南方以秋播10月上旬播種為好。條播或穴播,條播,按行距25cm開條溝,溝內先淺透水,將種子與草木灰攔成種子灰均勻播入,薄覆細土0.7-1cm,穴播者按行株距25cm×25cm開穴,播種。播種量每1hm2需種子4.5-6.0kg。分株繁殖:在春、秋季進行。先將老株挖起,選健壯無病者分成3-4根莖為一株叢,穴栽於整好的畦上,行株距為25cm×25cm。

田間管理直播在苗高5-7cm時進行勻苗,補苗需帶土移栽,以利成活。施肥可結合中耕進行,可施用清淡人畜糞水。從第2年起,分別在3月和5,7,9月收穫後進行追肥1次,可施人畜尿或硫酸銨等。久旱要澆水,多雨季節要清理墒溝。

【性狀】

性門面鑒別全草長15-30cm。根纖細。莖四棱形,直徑2-5mm,表面黃綠色至暗紫色。葉對生,皺縮或卷栩,展平後呈卵狀披針形,長1.5-3cm,寬0.5-1cm,被疏柔毛,上面深綠色,下麵灰綠色;葉柄短或近無機柄。枝頂有偏於一側的總狀花序,具殘存的宿萼,有時內藏四個小堅果。莖質軟,易折斷。氣微,味苦澀。

以色綠、味苦者為佳。

顯微鑒別葉表面觀:表皮細胞長角形,垂周壁波狀彎曲,上表皮細胞較大,有的細胞含橙皮甙結晶,以氣孔周圍為多見;氣孔直軸式。非腺毛1-4細胞,壁具疣狀突起,基部細胞有入射狀紋理。腺鱗較多,頭部類圓形,4-10餘細胞,直徑25-47μm,形大者類圓形或橢圓形,有的邊緣凹凸,由數十個細胞組成,直徑140-266μ。另有小腺毛,頭部類圓形,1-2細胞,直徑約28μm,柄短,單細胞。

【鑒別】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10g,加80%乙醇50ml,置水浴上迴流0.5h,趁熱濾過。取濾液1ml,加鎂粉少許及濃鹽酸數滴,漸顯緋紅色。(檢查黃酮類)(2)取(1)項濾液1ml,加1%三氯化鐵試液1-2滴,溶液顯墨綠色。(檢查酚類)(3)取(1)項濾液4ml,置水浴上蒸乾,殘潭加5%鹽酸5ml,攪攔溶解,濾過。濾液分置3支試管內分別加碘化鉍鉀試液、碘化汞鉀試液、矽鎢酸試液各1-2滴,各試管均產生沉澱。(檢查生物鹼)

【性味】味辛;苦;性寒

【歸經】歸肺;肝;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腫。主熱毒癰腫;咽喉疼痛;肺癰;腸癰;瘰癧;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吐血;衄血;血淋;水腫;腹水及癌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播放GIF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